APP下载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的实现

2022-02-15王金秀

财政监督 2022年23期
关键词:财政现代化

●王金秀

一、现代预算制度有效支持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是指国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本国国民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这场文化及思想运动实际上是一场人类在思潮、知识及信息上的“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化发展历程。“现代化”一词于18世纪产生,源自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工业化,还包括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管理科层化、人文知识化等。现代预算制度有效推进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通过现代工业、科技革命实现生产方式大变革、社会整体转型变迁与文明发展进步,实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

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权至上、朕即国家,君王享有财政自决特权,在历经分封领主的贡纳型国家、税收型国家后,构建预算国家成为大势所趋,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生产方式落后、战乱频繁。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封建君主之间就征税特权、支出控制权以及借债权等财政特权展开斗争,这种斗争从经济斗争进一步延伸到政治斗争,由13世纪《自由大宪章》到17世纪中后期光荣革命,英国最终确立了现代预算制度,同时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预算的法律法规,至19世纪初确立了按年度编制和批准预算的制度,每年由财政大臣代表政府提出全部财政收支计划安排的草案及其一览表,提交议会审核批准;1848年通过的博林提案要求所有政府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向议会呈送年度全部收支预算。英国现代预算制度为英国迅速提升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启了世界现代化发展之路。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的巨大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使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的时代,这次工业技术革命同时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壮大起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率先开启并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市场,英国向海外大肆进行军事扩张,构建了庞大的殖民地体系,成就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一度号称“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18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51%,1850年城市人口占比60%以上。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

美国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处于黑暗年代,美国国会通过《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正式确立现代预算制度,推动美国步入进步时代;五六十年代,美国进行了绩效预算、设计规划预算等预算制度的创新;19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引领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新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国力迅速提升,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第一大国。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要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信息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工业产品的设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处理精度与复杂度的能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欧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90年代步入黄金时代。

日本是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亚洲国家,日本现代化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全面开放。日本于明治十五年曾派员赴欧洲考察宪政,根据普鲁士模式,明治十四年日本宣布宪政,二十二年始开国会,1889年通过日本首部现代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议会由贵族院和选举出的众议院组成的二院制,进行对预算和立法草案的批准。1890年11月,第一届议会召开并在激烈交锋对立中审议通过了预算案,立宪制和预算制度推动日本国力迅速提升。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居然一举战胜了实行专制制度的庞大沙俄帝国。

二、党的领导和预算制度为不同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内外交困,面临生死存亡。为了救亡图存,一些仁人志士兴起了资产阶级运动,推动近代预算改革,但终归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财政和预算制度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提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逆转的现实逻辑。

(一)近代预算改革加速了帝制的灭亡但无力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都归于失败。1820年清朝嘉庆皇帝去世时,中国GDP规模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在世界遥遥领先;但1840年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历经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出现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订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惨遭破坏,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许多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救国救民、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西方宪制和现代预算的思想经由日本传入我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即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接受变法,推行新政;1889年6月11日,提出“清理财政,筹办预算”,戊戌变法历时103天以失败告终,史称“百日维新”。1905年日俄战争结果引起清廷的巨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为了皇权永固,清廷决定开启预备立宪活动,慈禧太后于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同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设立谘议局和筹建资政院。谘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去世,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谘议局;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清政府将预备立宪期9年改为5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开启预备立宪的同时实行预算改革,1910年首次编制了国家预算,但是由于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而病入膏肓,立宪和预算改革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灾难深重;1907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1910年宣统皇帝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并公布了《统一国库章程》,逐渐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预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创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即民国时期(1912—1949年)。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治国无方、腐败无能,战事频繁、国家濒临崩溃,由此可见,晚清时期预算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更无法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

(二)党领导的战时简单供给制财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支撑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战时财政,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作,现代化的目标单一,主要聚焦军事工业、装备以及军队现代化,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延安时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行军民大生产运动,简单的供给模式,由分散的根据地直接用物质维持根据地内的军队需要,主要重心是力求武器装备和军队的现代化,以小米加步枪缴获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等战利品,并对其实物进行分配,实行党指挥枪,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遵循人民的意志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将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纳入国家发展进程,这既反映了我国的国情与实际,又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三)建国初期统收统支的建设性财政模式以及行政型预算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现代化”的愿景,但并没有阐述其详细的内涵。当时党和国家的重点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因长期战乱而崩溃的国民经济,为此,政务院于1950年3月3日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陈云主持中央财经工作,实行全国统一财经,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一统天下钱物,采取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恢复交通运输业、恢复农业生产措施,并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全国物资,调度所有仓库物资,由此奠定了计划经济时期统收统支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实行建设性财政模式。1950年,各地区执行中央统一财经管理决定和财政收支预算方案;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施行《预算决算暂行条例》,新中国预算的建立对克服国家财政困难,对收支接近平衡、物价趋于稳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了现代化的内涵,毛泽东、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1957年陈云发表《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提出“综合平衡论”,即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收支“四大平衡论”,主张各部门、各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宏观调控思想从50年代到80年代用于指导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衡的问题。

(四)改革开放实行财政放权让利、预算包干制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重新步入正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在党的文献中成为高频词。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内涵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等制度,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采取了以收入体制为重心进行财政改革,分别于1983年、1984年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和第二步利改税,实行放权让利,实行体制包干和预算包干。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并将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于1994年、1995年先后颁布《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初步开启了预算法制化建设。按照党的十四大部署要求,1994年实现工商税制改革、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稳定和规范了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由此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大力推进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预算制度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1世纪,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中国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开启了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高度重视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将预算改革作为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一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明确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预算改革作为财政改革的首要任务;2014年8月颁发了新《预算法》,预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法制化建设,通过预算法制化规范政府行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现代化建设覆盖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预算改革的要求,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年再次修订颁发了新《预算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预算管理改革作为财税改革的重头戏,从多方面强调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并颁发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在现代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的有力保障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8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在2020年取得了扶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为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约束政府权力滥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笼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立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和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逐步建立现代预算制度体系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加强对我国预算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现代预算制度,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三、现代预算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国力不断壮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预算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四梁八柱”作用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初期基础薄弱,财政预算推动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由于长期战乱,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百废待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特点是起点低、基础差,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开始,起始基础极其薄弱。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国民总产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GDP只有23美元,远低于当时亚洲人均收入44美元。当年中国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25.94元,人均粮食产量208.9公斤,人均布匹3.49米,人均棉花0.82公斤,中国是当时亚洲最穷的国家,吃不饱、穿不暖是那时国人生活的常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统收统支的建设性财政以及保障供给的预算模式为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发展基础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后,财政减税让利,实行公共财政模式,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发展,国力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中国从站起来发展到富起来,并进一步迈向强起来。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人均GDP仅有940美元,在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41位,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00年美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贡献出了全球GDP总量的30.4%。2000年我国GDP达到1.2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六,占全球GDP总量仅为3.5%。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中国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长到18.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00—2021年,我国人均GDP从7942元提高到80976元人民币,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增长超过9倍,总增幅达到919.6%。我国人均GDP从940美元到突破1万美元只用20年左右的时间,英国从1300美元涨至2600美元用了150多年,美国实现同样的倍增用了5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2000—2021年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21元提高到351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3%提高到39.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0%左右下降到30%以下,达到了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

(二)财政预算大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质与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2012—2022年十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为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及其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2021年从15%提高到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提高人力资本、发展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WHO在《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倡的卫生支出目标为: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个人卫生现金支出占全国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为15%—20%。2000—2021年间,我国居民卫生支出负担不断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从59%降至27.7%,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在2000—2021年从15.5%提升至27.4%;人均卫生总费用从362元提高到5348.1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4.6%提高到6.5%,略高于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以及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还有较大距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71.4岁提高到2010年74.8岁,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78.2岁。

(三)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FDI逆势增长,贸易顺差创纪录

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俄乌军事冲突,世界局势危机重重,全球遭受经济衰退的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风险,坚持扩大开放,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提高中国经济的韧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投资逆势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年度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达到了历史高点,其中出口总额为3.36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69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6764亿美元,实现了创纪录的贸易顺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巨大,全球直接投资锐减近40%,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际,全球制造业加速涌入中国。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发布的《2021世界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相比2019年下降35%,创2005年以来的新低。中国却“一枝独秀”、逆势增长,疫情爆发两年来,分别吸引1630亿和1790亿美元,这不仅大幅超过疫情爆发前2019年的1412亿美元,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537.1亿美元,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平稳发展,达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

我国不断深化的预算制度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不可逆转之势的现实逻辑。

四、进一步健全预算制度,为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夯基固本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人民共富的现代化,它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特征。我国预算改革为先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2020年底和2022年底我国省级和市县层面先后基本建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时期,各级各类预算主体要围绕今后党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以高质量发展为重心、以新发展观为指导、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路径,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有效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效发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现代财政制度,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力有效的基础性制度支撑和财力保障。

(一)兼顾长短期目标,控制预算规模,优化预算结构

1、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法律法规,适度控制和优化预算规模。近年来,我国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预算配置资源中要落实宏观财政调控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的政策,特别强调坚持依法依规征收的原则,坚决制止政府乱收费乱罚款以及收过头税的行为,统一规范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资金的管理,用好流量资金,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绩效,适度控制预算规模。

2、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以人民为中心,有保有压保重点。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预算安排上统筹兼顾人民的长期短期利益,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现代化建设。一是保障重点,为落实国家重大重点战略决策部署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二是兜牢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为解决人民急难愁盼之事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需求兜底;三是严控一般性公务支出,政府节支惠民惠企,继续坚持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坚持勤俭节约的预算原则,将政府权力装在预算制度的笼子里,继续保持反贪腐浪费的高压之势,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严控政府一般公务性支出,规范政府行为,以政府节支过苦日子换取民众的好日子,为民生纾困,为中小企业解难,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社会扩大就业。

(二)收支并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外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现代化发展唯一有效的路径就是发展。当下,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和预算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1、财政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核心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领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18世纪60年代科技革命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历程,推动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人类工业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知识和信息化社会转型。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人类向着智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党领导人民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对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预算收支政策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今后科技越来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预算安排需要进一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关键性、战略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通道,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扩大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鼓励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并对企业更新设备实现增值税进项扣除;另一方面,加大政府科技支出,创新政府科技支出支持方式,加强基础科研项目研发,破解重大科技领域和项目的瓶颈制约,提高政府科技支出的绩效。

2、强化绿色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新基建,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此,财税领域需要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有效发挥环境保护税的作用,研究制定“碳税”方案,综合应用好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增值税等有关税种的绿色环保功能,同时采取政府投融资、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太阳能发电、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建设,开发新能源,引导企业和社会减排治污,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对我国投资和消费也产生了较大冲击。为了恢复经济,财政需要大力支持新基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公路铁路以及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以此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新基建在本质上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应用领域广泛、业态高级化和不确定性大等特点,需要政府财政予以大力支持。新基建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具有高度契合性,财政通过PPP、政府采购、政府引导基金、EPCO等支持方式创新,能够更多地发动社会资本参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带动社会投资,扩大就业渠道,开辟新业态、新消费模式,促进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3、财政贯彻落实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当前中美抗争、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俄乌冲突持续升温之际,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着粮食危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重大部署,并要求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财政预算支出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财政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范围包括:一是加大支持粮食生产和收储,支持种子保护和种业发展,保护耕地,补上休耕期农民收入短板,保障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二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相衔接的资金需要,支持“三农”,巩固扶贫成果;三是支持加强对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建立生态环保补偿机制;四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国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此,一方面要改进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区域均衡、地区协调发展,扩大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的范围,优化转移支付资金直达机制,为基层政府“三保”提供基本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规范政府间财政体制,特别是完善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稳定和规范地方财政预算体制。

财政预算在收支安排、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要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维护和修复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拉动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充分发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三)预算监管提质增效,防控风险保安全,推进预算民主化法治化建设

预算资源配置和管理要高度重视风险防控,降低和化解风险,保障国家安全,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确保预算运行体系安全。

1、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支持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财税与金融的衔接,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防范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保障经济安全;二是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军事人员现代化为核心,以武器装备现代化为重点,用现代化武器装备武装军队,促进科技强军;三是支持疫情防控,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防控公共卫生风险蔓延。

2、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肃查处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切实开展问责工作,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把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3、完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促进预算监管提质增效。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绩效监督与管理,提升预算绩效评价质量,改进应用效果。一是推进预算标准化。围绕二十大报告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将规划与预算紧密结合,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提高预算决策和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规范政府预算行为。二是改进绩效评价机制。推进重大重点政策和项目绩效监督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质量。

4、加强预算“四化”管理,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预算管理机制赋能。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将制度与技术结合,构建互联互通、齐抓共管、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预算一体化管理机制,不断拓展其功能,有效发挥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作用;二是推进预算民主化、法治化。我国预算具有人民性,通过强化预算“民主化、法治化”建设,畅通民声民意的表达和归集的渠道,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促进共同富裕,推进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化,提高预算管理绩效,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之,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大变局加速发展之际,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预算收支紧平衡的情况下,要规范政府预算收入,创新预算支出方式,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资金和国有资产资源的绩效,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财政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长治财政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