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稳人民立场 建设人民财政

2022-02-15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时代化人民性财税

●本刊评论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回答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财政分配和财政治理的实践、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样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造福,建设人民满意的财政。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空想,是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四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福祉、人民的愿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历史进步的方向,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人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什么样的财税体系,如何做好财政工作,必须以人民性作为检验标准,体现出人民财政的成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一方面强调社会经济规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要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不是空喊口号;另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永远不会“过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方法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时代特征相结合。财政工作、财税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改革和发展主题,在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面临的急难愁盼具体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财政改革和发展,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人民满意的财政。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财政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大有可为,必须确保其普惠性、分享性。如果说初次分配鼓励勤劳致富,追求经济效率和机会公平,财政分配应该坚持公平为先,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有效的财税制度加强收入调节、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的和道德的”约束之下,劳动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维持家庭生活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劳动者适应生产活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投入构成。劳动所得必须与劳动力价值相匹配,让每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经济支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财政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也应发挥其功能,要利用公平合理的税收负担增强市场主体再生产能力,要通过减税降费手段置换出市场主体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的空间。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科学的财税制度支持。只有坚持“放水养鱼”的财政原则,市场主体才有更强的提高劳动人民收入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等价交换才更有保障。

人民财政必然是民主财政。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财政分配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多问计于民,回应人民的诉求和关切,实现人民对财政的“参与式治理”,加强财政工作的民主监督。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民性财税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乘"帆"破浪的财税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创新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