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研究
——以上海国际马拉松为例

2022-02-15陈玉萍刘嘉毅郭修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陈玉萍,刘嘉毅,郭修金

(1.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223300;2. 上海体育学院 休闲学院,上海200438;3. 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江苏 南京210014)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火热程度持续上升,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数量逐年递增,马拉松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消费升级的新引擎。2020年4月,中国田径协会对外发布的《2019 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同比增长15.62%,累计参赛人次达712.56 万,同比增长22.22%;2019年已有300 个城市举办规模赛事,占城市总数量的89%[1]。当前马拉松运动不再拘囿于单纯意义上的赛事,不仅反映了城市居民整体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更是我国居民追求更高层次运动与精神享受的缩影。马拉松运动既契合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体验需求,成为全民健身场域中多元社会价值的名片;同时它又是一种消费符号,可满足民众对个体或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马拉松运动催生的赛事活动,已经成为举办城市对外彰显自身文化、展示城市意象的重要载体,其热潮正呈现出席卷全国之势。

城市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地,更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与融合之地。马拉松赛事是多元文化聚合形成的时代产物,它与城市相结合,成为城市与外界沟通对话的重要平台。伴随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作为马拉松的举办地,在全民欢腾“盛宴”之下,会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在城市文化、环境营造、生活凝视等方面赋予其更多人文展示与视觉审美,以让民众在参与赛事后对城市有更好的感知与认同。就此意义而言,马拉松赛事显然成了城市意象塑造的媒介,它将原有意义上的客观、中性的城市元素与现有的个人经历、记忆相连,并通过多元手法对城市空间特质进行重组、影射,以实现城市意象的艺术化生产加工。因此,在开放性的现代化城市中,马拉松赛事助推城市意象构建的机理是什么,它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城市意象构建,将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1 文献回顾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城市经济、规模的竞争,更是城市文化、环境、生活质量的竞争,其实质是城市意象构造下的城市品牌竞争。因体育赛事涉及的城市空间广阔,持续时间长,与城市的关系极为密切,从而容易让民众在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独特的城市意象,这对城市品牌营造和推广都具有积极作用。一些学者探究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举办地意象建构具有的标志性意义,认为体育赛事作为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的场所,再现了空间建构的统一性概念,提升了城市意象或品牌形象[2-5];而体育赛事的举办场域、赛事等级以及赛事本身的持续性对城市意象构建也同等重要[6]。马拉松赛事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Smith 认为马拉松赛事将参与者与举办城市链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参与者通过赛事平台来感知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并在其脑海里嵌入举办城市的新形象和个性,这无形之中推动了城市整体意象的表达与强化[7]。此外,马拉松赛事还具有极强的旅游属性,马拉松衍生的体育旅游,使得游客对城市情感与认知产生一致性,会引发对城市形象满意度的积极影响,这得益于这项体育旅游让参与者了解了一种“不同的常态”,让游客感知到“意外”或是“神秘”的城市意象,甚至是国家意象[8]。

相比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视角也极其丰富。胡翼青等认为城市马拉松赛通过选择路线来建构城市景观,以密集地展示不同时代下多层次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实现对城市空间与意象的再生产,从而塑造一个更具代表性和标识性的城市品牌[9]。郑淑珍则以广州马拉松赛为例,通过赛事主办方谋划赛道所经的路段、地标和景点探究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认为广州马拉松赛正是通过线路规划和媒介的交互作用实现了广州的城市意象建构[10]。张棉军也探究了马拉松赛事所具有的聚媒性和集众性特质,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特质吸引了各类媒体的持续关注与相关人员的亲身参与,从而让城市意象或城市品牌被外界更好地认知[11]。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城市文化符号赋予了马拉松赛事难以复制的独特内涵[12],这种独特内涵进而又深嵌于城市意象中,让马拉松赛事成为人们认知城市的重要载体[13],从而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与可识别性。上述国内外文献从不同角度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启示,已有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意象构建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等研究内容涉及较少;笔者对以上3 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期望为体育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等,对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对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意象、城市品牌互动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发掘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在对我国马拉松赛事进行搜集的基础上,选择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从不同维度探究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参与城市意象构建的过程,分析马拉松赛事对于构建城市意象的独特作用,以对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归纳总结,从中发掘理论规律,深化实践认知。通过现场观看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以及观看东方卫视、新浪体育对此次赛事的直播视频,获得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所要呈现的影像、图片、文字解说等信息文本,从而为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研究提供材料支撑。

3 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意象认知

3.1 城市意象的概念及其实质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者是Kevin Lynch,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被认为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Lynch 开创性地将个体认知与城市空间进行联结,使城市空间通过个体认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意象[14]3,这种环境意象表征了个体通过对城市景观或物质实体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的意义,是直接感知与过去经验记忆的产物。环境意象包括3 个部分即个性、结构与意蕴[14]6。环境意象的个性主要是指物质实体的可识别性,它是独立存在的并具有惟一意义;而这种物质实体与个体之间或是其他物质实体之间在形态或空间上发生关联就成为结构;意蕴是个体与物质实体间发生的情感关联,是个体对物质实体的直接感知。城市环境意象对城市意象的生成具有主导性意义,Lynch把城市意象构建归结为对城市景观的设计,也就是对物质实体的打造,尤其是他对波士顿、芝加哥、新泽西3 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调查与分析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城市景观在城市意象构建中起关键作用;同时这些城市景观,即有形实体,为个体提供了识别城市的符号。个体通过与这些符号发生关联获得感知信息,进而逐步认识城市的本质,并构建出个体的城市意象。

从Lynch 对城市意象的描述来看,城市意象强调个体认知,带有主观意义的色彩,且考察的更多是个体对有形实体的认知,对非实体性元素(如文化、精神)层面的认知更少涉及。而个体在对一座城市进行感知时,通常除了对它的建筑、景观产生印象,对融入城市之中的文化、历史同样具有深层的感知,有时这种感知产生的意象甚至更令人深刻、清晰可辨。因此,在Lynch 的城市意象观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非实体性元素对城市意象构建的意义,并将城市文化、产业、历史遗产甚至社会问题等元素纳入到城市意象的研究中。基于以上论述可知:城市意象是个体对城市物质实体与非实体性元素的观察、感应与认知的过程,也是个体与城市空间双向联接的结果,更是个体通过与城市产生互动形成的个别意象的叠加,充分体现了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观感知。

3.2 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意象构建的机理分析

马拉松赛事路线多是城市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城市最耀眼、最繁华、也最愿展示在众人眼前的城市风景。马拉松赛事的路线设计其实是一种空间实践,它作用于城市的空间生产[15],路线选择的过程实质是对城市景观与城市空间再造的过程,也是展示城市个性、呈现城市品牌的过程,受众群体通过不同参与方式,对城市物质实体或城市非实体性元素产生深度认知,这种认知也就完成了个体对城市意象的自我建构。马拉松跑者跨越地域前往不同城市参加比赛,通过跑步观察、探访城市空间等,感受一座城市的自然与文化之美,继而将这种感知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建构出个体的城市意象,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扩散信息,进而突破空间在更大范围传播城市意象。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使得城市形象无法脱离媒介的塑造,媒介彻底改变了城市意象建构的格局[16]。在交互的媒介空间中,城市意象不仅是记忆重构而且是意义生产[17],媒体的参与将马拉松赛事构建城市意象的受众延伸到除跑者、工作人员等以外的观众和受众身上,通过电视台对赛事的全程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对赛前、赛中、赛后的多角度、多侧面报道,使数以百万计的大众与赛事、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多向互动,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空间的传播力。这种城市传播客体不仅是媒体赛事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线路设计空间,即对城市边界、区域的再规划,还包含语言意义上构建的空间形态。媒体通过赛事解说词或文字等方式来描述赛事或是城市文化、历史时,更加注重叙事化的表达,再造与建构了新的城市意义,让大众在视觉、行为、理念上对城市形成了更立体化、多元化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了城市意象构建的传播路径与效果。

城市自诞生开始一直就是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中心,城市意象是以权力为中心的图景在城市空间层面的呈现[18],它隐含着各种权力的交织与关系渗透。马拉松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驱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多元权力的博弈场域,它形成了一次特别行动的权力场与权力结构。相关政府部门、主办方、赞助商以及各协会组织等权力关系的介入,让城市空间图景的展示更鲜活与丰满,各种权力交织影响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感知,各权力主体的多方博弈,让人们感知到复合性的城市意象。

基于以上分析,发现马拉松赛事可通过线路规划、媒介传播、权力介入等途径塑造城市意象,图1更直观地显示了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意象构建的机理。在线路规划、媒介传播、权力介入三者的协同作用下,马拉松赛事为城市带来了大量关注与正面形象输出,使赛事的直接参与者与间接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形式感知城市印记,对于城市意象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图1 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意象构建机理Figure 1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Marathon embedded in city image

4 马拉松赛事引导下的多维城市意象构建:上海国际马拉松案例分析

4.1 个案选择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场组织有序、规模宏大的马拉松赛事对城市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更是整个城市意象的外向传播与建构,对城市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效应。因此,就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开展研究,选择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为分析样本,原因有以下3 方面:1)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始于1996年,历经起始、探索、发展、转型4 个阶段,至今已风雨兼程走过24 载,是除北京马拉松以外举办届数最多的马拉松赛事,也是我国三大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之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共设有健身跑、十公里跑、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4 个项目,每年赛会都会选择不同主题,如2017年的“申爱到底”,2018年的“和世界一起跑”,2019年的“成就飞凡”等,赛会组织方根据不同赛事主题、社会热点以及跑友反馈对线路安排都会有调整。自办赛以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从最初6 000 人到有来自80 多个国家38 000 人参赛,反映出赛事影响力与关注度在持续扩大。2)上海是现代型大都市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交错汇聚,造就了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外放型城市特质,其建构的“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质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国际马拉松与城市融汇到一起,并通过赛事品牌化实现了城市意象的再生产,从而使得上海更具有清晰的识别度。3)在马拉松赛事极需转型的当下,上海国际马拉松作为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典范,是目前国内转型发展最快、受国际影响最深的赛事[19],它通过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对城市意象建构的意义极具代表性,可成为中国城市培育其独特意象的现实范本。基于此,本文选择以上海国际马拉松为例,探索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意象构建的机理,并试图解析通过马拉松赛事来构建城市意象的具体路径,以及探讨马拉松赛事导向下城市意象构建的风险,以期能为其他城市通过马拉松赛事建构城市意象提供理论借鉴。

4.2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引导下的多维城市意象构建

4.2.1 线路设计导向下的城市意象规划 城市马拉松是一个由路线、城市景观和参与者等元素构成的空间,该空间为赛事主办方、跑者、工作人员和媒体提供了设计和活动平台[9],城市意象是基于此平台聚合信息的再生产、再塑造。城市意象生成过程实质就是动态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不同主体会生产出不同的城市意象[20]。马拉松赛事通过主体动态过程将物质空间形态转化成社会空间实践,从而实现个体对城市意象构建,即通过路线规划在时间和空间层次上将城市景观聚合到一起,让参与者欣赏景观的各个部分,感知城市细节并生产城市空间独特意义。上海国际马拉松通过对路线的设计,让参与者穿行其间,以进入城市的不同节点、区域,品悟上海历史文化与建筑景观,从而实现个体对上海城市意象的构建。从199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诞生之初的比赛路线就能识别其意图。第一届上海马拉松途经人民广场—西藏中路—南京东路—中山东路—南浦大桥—杨高路—陆家嘴路—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地点是当时上海的最核心地段,也是塑造上海国际大都市意象的重要元素。第二年虽路线有所调整,但是区域基本不变,仍旧围绕上海最中心地段进行线路组合。从第三届开始,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终点均为上海体育场,一直延续至今,起点也趋于稳定,从外滩金牛广场出发,但是赛道中间每年会根据不同主题与跑者反馈进行适度调整。

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的线路设计基本涵盖上海最具有历史、文化以及现代性的区域,图2 显示了其线路及沿线主要城市景点,具体路线如下:外滩金牛广场(起点)—中山东路—金陵东路—河南南路—河南中路—南京东路—湖北路—九江路—南京西路—华山路—常熟路—淮海中路—马当路—兴业路—黄陂南路—自忠路—济南路—湖滨路—黄陂南路—淮海中路—西藏南路—高雄路—制造局路—苗江路—望达路—半淞园路—陆家浜路—黄浦滨江(7号门)—黄浦滨江步道—黄浦滨江(3 号门)—局门路—蒙自路—龙华东路—富润路—江滨路—瑞宁路—龙华中路—宛平南路—龙兰路—龙耀大路—龙腾大道—云锦路—龙腾大道—龙华路—龙华西路—中山南二路—上海体育场(终点)。整个线路设计集中呈现了上海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标志性建筑。外滩是连接上海浦东和浦西的桥梁,也是新、老上海的交汇之地,在这里以黄浦江为边界,即可以领略老上海的建筑群,也可以隔江欣赏“国际性大都市”意象的陆家嘴标志性建筑群,参赛选手从这里起跑,沿途欣赏浦江两岸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历史与现代建筑景观;途经蜚声中外、代表“消费之都”意象的南京路步行街;穿梭在上海最雅致、最具魅力、最有情调的百年淮海路;通过代表宗教文化的静安寺、龙华寺;跑入具有漫长黄浦江岸线的徐汇滨江区域,这里既保留了“老上海元素”,又打造出现代城市水岸景观,是未来上海浦西的中流砥柱;最后通过龙腾大道,迎来终点上海体育场。

图2 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线路及主要城市景点Figure 2 2019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route and main city attraction

路线规划通过对道路资源和城市景观进行选择重组,将上海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其城市历史、海派文化等进行串连或融合,对城市空间进行再生产,从而让个体在精心设计出来的城市空间中产生与个人经历、记忆相关的视觉审美与情感认知,以实现对上海城市意象的自我建构。上海国际马拉松线路上的东方明珠、和平饭店、上海大剧院、世博园、静安寺等标志性建筑与节点,通过“上马”这一媒介被赋予独特的意义,并转化成一系列文化载体与景观符号呈现在大众眼前。24年来,“上马”线路的几经变迁,见证了上海的日新月异,人们通过观察、探知、穿越不同线路所生产出来的城市空间形态,认识这座城市的个性、结构、品性与意义,在脑海里构建出契合城市气质,“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多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城市意象。

4.2.2 传播媒介呈现下的城市意象生产 城市历史文化以及经过重组呈现出来的城市景观,除了要被赛事参与者凝视感悟外,也成为镜头或者网络等媒介中无数受众感知的对象。就此而言,马拉松赛事不再是一场单纯意义上的比赛,它更承载了一座城市所希望赋予的重要意义,如拉动经济、促进体育旅游、宣传城市品牌等,正是这些附加价值的出现让马拉松赛事在各城市竞相登台。传播媒介可以说是当下马拉松“热”的又一助推剂,通过电视或网络直播、报刊杂志报道等,马拉松赛事将主办城市的景观风貌、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示在世人面前,进而对城市意象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再生产。在这场狂欢之下,媒体不仅关注镜头或文本下的马拉松赛事,而且将关注点投向对城市个性、城市休闲与城市文化的阐释与颂扬。媒体传播的能动性嵌入,在一定程度上让马拉松赛事与城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马拉松赛事通过媒体对城市的直播报道,实现了赛事的个性化与品牌化。城市则依托马拉松赛事,在媒体的艺术手法中以影像或文本述说等形式呈现出一幕又一幕的城市自然与文化景观,从而实现了对城市不同时空元素的组合加工,以构建出契合城市特质的个体意象。

以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为例,新浪体育、腾讯体育、爱燃烧等媒体,对上海国际马拉松进行全程直播与不间断的赛事消息推送。基于观察法,通过观看视频,发现在新浪体育对赛事的直播过程中,当第一梯队运动员跑经不同路段时,赛事解说员先是对赛事时况进行播报,随后镜头就切换为不同城市场景的画面,并大量使用语言文本解说上海历史文化与建筑。比如,当第一梯队运动员跑经南京路步行街时,解说员对南京路步行街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进行解说,同时电视直播画面采用双画面播放,一边是跑者正途径南京路步行街的情形;一边是不同镜头切换下南京路步行街人潮涌动、光影交错的喧嚣与繁华,两组画面并置呈现,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电视直播通过镜头切换、俯瞰拍摄等技术,使赛事沿线景观有选择性地展现在屏幕上,打破了城市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地域阻隔,实现了城市表达内容的生产。如黄浦江岸高入云端的标志性建筑物、外滩海派十足的“万国建筑群”,赛事沿线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与城市风光等尽现眼前,这为观众呈现出了极具上海风情的视觉盛宴与精神审美。在电视直播中,镜头里的静安寺、南京东路的“十里洋场”与浦江水岸线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对上海城市动静皆宜、中西合璧特质的生动诠释,似乎时刻在告诉观众,上海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更是一个融贯中西的国际化大都市;显然,媒体下的镜头与播报语言,在观众脑海里不经意间印上了朦胧或清晰的上海意象。因此,在媒体传播下,受众关注的不单单是马拉松赛事本身,他们也会将上海这座城市纳入到自我想象与认知范畴,并透过镜头与语言提供的符号信息来感悟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进而在个性化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场域中实现对城市意象的建构与表达。

4.2.3 权力关系介入下的城市意象塑造 城市意象是城市权力关系的呈现与表征[21],在城市发展中,政府是权力结构中的中心角色,让城市更具品牌价值与吸引力,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必然与城市意象形成、城市品牌塑造休戚相关。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大型体育赛事对外输出城市精神、文化甚至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塑造城市图谱与身份个性,并构建美好城市意象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马拉松赛事因其规划线路多经举办城市最具标签化色彩的地段,不但可激发参赛人员和观众的热情,而且可通过媒介传播、参与人员经验分享等,给城市带来海量关注度与正面形象报道,从而有效宣传城市精神与文化底蕴。因此,马拉松赛事被“城市经营者” 视为引致城市资本增值、提升城市关注度与推动城市品牌化的重要载体。一场马拉松赛事需要政府部门、赛事组织者、赞助商等多元权力相关者参与。在各主体不同利益诉求的交织下,马拉松赛事必然会形成一个多元权力博弈场域;显而易见,城市意象受各方权力博弈的影响。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由中国田径协会、上海市体育总会主办,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路跑赛事,在赛事组委会下又设立众多执行机构。由于赛道穿过黄浦、静安、徐汇三个上海最繁华区域,赛事当天需要调整交通线路多达百余条,因此,除了上海市政府外,各个区政府、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甚至沿线社区学校,都参与到赛事管理、风险防控、后勤保障、志愿服务等各个赛事环节。正因如此,以上海市政府为代表的“城市经营者” 把控着城市意象营造的主体方向,它们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城市时空资源,以此作为城市资本运作的对象,对赛事各利益相关者实行严格控制与指导,它们是城市意象营造的主宰者。赛事赞助商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们通过与政府进行资源互补(政府为赞助商提供公共资源支持,赞助商则通过资金援助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政府提供的城市空间中,为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创造出一个绝佳的形象展示空间,以响应城市意象的构建。

201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起跑赛道两边都是各大赞助商的展板,尤为显眼的是由“S、H、M”3 个巨型字母组成的起跑线,巨型字母上是所有赞助商的标志,每一位跑者在经过此处时开始计时,这时意味着个人上海马拉松之旅真正开始。因此,这3 个字母也就成为万千跑者渴望并急于通过的第一个标志物,它成功吸引了跑者与媒体的注意力,并成为跑者上马记忆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标志物和空间实体。除此之外,从计时车、运动员服装、号码布、奖牌,再到赛道沿线各式各样赞助商的广告牌,以及沿线商家煞费苦心制作的各种巨幅广告,如浦东震旦大厦LED 电子屏幕上的阿迪达斯巨幅广告和南京东路上某品牌“我爱上海”的巨幅白色海报,都是商家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利用,这种空间元素的跃变无论是对在场人员还是镜头之外的观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受众通过对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进行自我“加工”、理解,会产生更高层次的个体认知,从而对上海的城市意象进行构建甚至重塑。毫无疑问,马拉松赛事下各权力方通过对城市时空元素的聚合再造,实现了城市意象的生产与塑造,从而让受众感知到了百变多样、精彩纷呈的上海意象。

5 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城市意象构建风险

当下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场商业或文化活动,赛事主办方与各权力主体将其作为传播城市文化、展示城市个性以及获得各自经济价值的媒介,不同权力主体目标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带来难以预知的各类风险,进而会对构建城市意象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201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替跑”事件、2018年成都马拉松“非洲选手”事件以及苏州马拉松“国旗”事件等,诸如此类的马拉松负面事件,让原本希望通过赛事推动城市品牌化的主办方瞬间陷入舆论漩涡。公众在网络上更是一片讨伐之声,网友们以“墙倒众人推”的态势不断将舆论扩散、发酵,从而将赛事主办方甚至举办城市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让原本想以马拉松赛事为媒介引领全民体育参与以及传播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城市意象的目标大打折扣。

马拉松赛事负面事件频发的原因诸多:1)组织者过于追求赛事附加价值而将赛事本身置于次要位置,无论是官方文本还是媒体播报文本,更多倾注对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与商业资本的描述,对赛事的参与主体即跑者的文本表达甚少提及。2)对跑者违规的惩戒机制与对旁观者的约束机制不健全,这将在极度功利化下产生扭曲的个体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也会引致马拉松赛事负面事件的发生。这些负面事件使得受众在感悟组织者设计的城市时空元素时,参杂着负面的情感认知,也降低了个体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或者记忆,从而导致主办方希望构建美好城市意象的愿望成为“空中楼阁”。为此,马拉松官方组织、赛事运营方、主办城市等需要协同建立起相关预警与应急机制,以避免马拉松赛事负面事件的发生,并在负面事件发生后有章可循地化解其负面影响。首先,各权力主体要制定完善的参赛章程,对参赛资格、后勤保障、志愿者权益等要有明确要求,并切实执行,保障赛事参与人员的各项权益,以避免“维权”“供给不足”等负面舆情的出现;其次,可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赛事参与人员的资格审查,防范风险,同时对违规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如针对替跑实行联网核查,取消替跑人员参加全国各项马拉松赛事的资格,对扰乱比赛秩序的志愿者行为取消其今后各项赛事志愿者资格等;最后,各权力主体要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负面舆情出现,要把握主动权,及时、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以满足观众对信息时效性与权威性的急切需求,从而引导舆论,疏解舆论情绪,防止赛事负面舆情的扩散。

6 结语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马拉松作为一种追寻个体健康、身份认同与推动城市品牌化的媒介,其吸引力仍将持续存在,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热潮依旧。作为对城市有形实体与非实体性元素的感知结果,美好城市意象承载了个体对城市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城市品牌进化的重要目标。马拉松赛事是构建美好城市意象的重要载体,举办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城市经营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手段;线路规划、传播媒介报道、权力关系介入等是马拉松赛事导向下构建城市意象的路径选择。然而,马拉松负面事件对美好城市意象会产生巨大冲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关马拉松赛事负面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来消除或者化解负面事件的影响,进而推动马拉松赛事导向下的美好城市意象构建,以驱动城市体育产业升级与推动城市品牌化发展。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