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融资方式转变对债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2022-02-14兰岚
兰 岚
(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资产在全国总资产的较高占比。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运营发展的健康程度,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国有企业管理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债务融资成为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务管理工作也必然成为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转变管理思路,借助专业化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负债经营向高质量、低风险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融资方式及债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自现代企业制度导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国有企业逐步形成以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为主的企业运营资金来源模式。股权融资一般是指在国有企业实际运营中,作为股东的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注资,形成国有企业的股本。债务融资是国有企业除了股东投资款之外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债务融资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直接融资主要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特点是不通过金融机构等作为媒介,直接进行资金供给和资金融入。间接融资是指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通过金融机构等中介方进行资金融通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信贷,其他间接融资包括信托、融资租赁、应收账款保理等。
(二)国有企业债务管理工作现状
1.融资方式单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传统银行信贷目前仍是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融资方式的单一导致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比较典型的情况是贷款期限与资金使用期限错配,其中最常见的是“短贷长用”。在经营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短贷长用”虽然存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可能性,但由于期限的错配,必然会产生“借新还旧”的情况,增加了债务资金管理的工作成本。如果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不合理的资金结构就像一环薄弱的链条,随时可能由于现金流的波动产生偿付违约风险,进而引发企业经营一系列问题。由于融资方式单一导致的资金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当企业经营下滑,银行可能更加审慎开展信贷业务,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提款落实条件、借贷甚至断贷等方式阻断他们认为可能的风险传导路径。这种情况下,企业将面临更高的资金使用成本或集中的偿付压力。
2.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
国有企业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资金划拨管理方式转变为资金市场化管理模式,债务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仍不完善,不能及时满足新的管理需求。在实际操作中,涉及融资操作流程及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够全面,往往以普适性、概括性的表述形成公司的制度内容。这种方式为经办部门开展融资业务保留了一定的操作灵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产生管理漏洞的风险。在面对资金市场种类各异的融资产品,制度不完善会导致对债务产品资金管理不够精细,债务资金用途的监管、融资业务产生的或有负债的管理、还本付息方案的差异等各个环节要素都可能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失效,进而引发信用风险或其他经营风险。
从管理手段角度,大多数国有企业仍依靠手工台账方式进行日常债务管理。手工台账作为管理工作的依据和载体,在登记台账环节就存在非常大的出错或遗漏等可能性,在债务存续期随着还本付息的如期完成,债务数据处于时常更新状态,在这种高频率、不规则的数据更新要求条件下,每一次更新台账也同样存在上述出错或遗漏的可能。因此管理手段的落后,降低了债务管理的效率,同时增加了出现债务违约或资本结构失衡的风险。
3.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内外部监督不全面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债务管理工作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中经历过资金来源稳定充足的划拨管理阶段,尽管近些年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升,但“托底思维”仍然存在,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债务管理的一般只有财务部门及资金部门,且多数情况是在债务资金进入企业后进行基础核算工作,在融资决策过程和债务资金使用过程中仍然缺少宏观综合性的战略管理及风控管理思路。
内外部监督工作不够全面,从内部角度,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债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应的内部控制及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居多。从外部角度,国有企业最主要的监管部门是国资监管部门,而通常情况下,国资监管部门又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管环境仍未达到银行业、证券业由独立的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机构监管的模式,股权关系的存在也会导致监管出现失效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融资方式转变趋势分析
(一)直接融资比例增加
随着国有企业经营对资金来源结构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我国资金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成熟,国有企业融资方式不再囿于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积极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有较大的提升。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市场融资的优势包括:债券品种更加多样化,如企业债、金融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用途更加灵活,尤其是对用途管理角度不同,银行贷款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债券融资方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缘于减少了金融中介从而降低部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债券资金的还款安排多为到期一次还本,或归还本金后置倾向,使企业实际使用债务资金的时间更多,实际利率更加接近名义利率。
(二)融资结构趋于合理
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等。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外源性融资中的债务融资,而权益性融资一般是在企业设立或股权变动时才会发生。债务管理过程中涉及融资结构,主要关注债务资金的期限搭配,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比例是否合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过多的短期债务意味着资金管理要保证有相应规模的流动性用于偿付,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闲置,过多的长期债务会增加融资成本,尤其在资金成本处于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借入过多的长期债务实际上锁定的是几年内的高成本。在实际的工作中,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融资期限的合理匹配,用于流动性用途需求的短期债务与适应企业业务需求的中长期资金分配比例更加精细,短贷长用、期限错配等隐含风险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在债务管理过程中形成以成本收益为出发点影响融资结构使其合理化发展的决策理念。
(三)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渐成熟,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融资产品的规则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复杂程度远超过传统银行贷款,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提高。国有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充分利用外部资金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就要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计划经济资金划拨模式下的粗放型管理手段已不再适用,国有企业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企业及本地经济的精细型管理方法,比如,不再被动接受指令,主动研究市场、拓宽渠道、科学部署,逐步形成期限匹配合理,成本趋于最优的负债结构;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手段,以电子化工作手段替代原始的手工记账方式,提升效率,目前已有很多国有企业在实现财务核算系统化的基础上,又将资金管理模块引入电算化范畴,这使企业对债务管理的内容从决策环节就以最新最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从而提高债务相关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提高全流程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三、融资方式转变对债务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对债务资金日常管理要求提高
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资金资源使用的出纳角色,现今已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参与者,因此需要更加主动地管理资金,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寻求资金的高效使用。债务资金已成为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主要的资金来源,提高债务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当于扩大了债务资金的成本收益差,降低融资的综合成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工具,国有企业只有顺应市场节奏,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债务资金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最大作用。
(二)对债务风险合规管理要求提高
国有企业融资活动应实现全流程风险合规管理,而不应仅仅限定在合同文本等狭义合规的概念范畴。融资要素的谈判缺少风险意识,可能会为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操作风险;法律文件的合规审核不严格,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纠纷时处于不利地位;工作流程及数据管理缺少合规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质量差,不具备决策使用价值,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债务偿还,给企业带来违约风险。风险管理不仅仅在于上述内容,债务管理部门应将合规意识强化在与债务相关的一切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并从中盈利[1]。
(三)对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已细分出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内容更加精细,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资金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经济、金融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统筹能力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从事资金管理工作,还要有“怎么仔细都不过分”的态度。国有企业已经告别过去“大锅饭”的时代,要在快速迭代更新的环境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国有企业需要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从事资金工作的员工更需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四、关于提高债务管理效率降低债务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成本收益观念、优化债务结构
以加强债务资金“降成本提收益”的要求为出发点,开展债务管理工作,是提高债务管理效率见效比较明显的一个方向。债务管理相关部门应对影响融资成本有关的因素具备较强的专业敏感,如国家阶段性的政策方向、细分市场变动、关联行业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等,并及时总结环境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预判及预案为企业谋求更低融资成本[2]。
支撑债务成本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现金流的时间价值,融资工具的实际利率可以给决策者和管理层提供直观、真实的债务成本概念,即使名义利率相同,在不同的还款方案情况下,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因此债务管理部门应当在融资方案谈判阶段就充分地争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资金偿还方案。优化债务结构是债务管理工作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并不是一切实际利率接近名义利率的方案都是最优的,虽然拉长资金的占用时间可以更大程度提高资金对企业的效能贡献,但需要关注的是大额债务资金集中到期时的现金流压力,一旦还款资金衔接出现问题,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违约等信用风险。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如根据企业自身债务资金及结构特点,设计相应的管理模型,充分发挥科技手段作用寻找成本收益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
(二)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债务预警管理
债务管理工作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前瞻性,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中可能使用到的融资工具,制定相应的制度,避免在日常管理中使用到新的融资工具或拓展新的融资渠道的时候有制度空白。管理制度应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及时补充及校正,保证制度对各项工作的约束指引作用,同时要及时修订不再符合公司经营需要的条款,避免旧的制度内容变成业务发展中的障碍。债务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债务管理制度培训,同时要及时学习了解外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杜绝闭门造车式开展债务管理工作。
目前国有企业债务管理工作监管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及国资监管部门。资产负债率是衡量时点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债务管理工作如果仅关注时点数据状态,尤其是在内外部监督制度设计缺失的情况下,可能会掩盖工作中潜在的债务风险,因为时点数据符合监督考核要求释放了一种企业债务管理工作良好的信号。结合国有企业与所在市场环境的现实情况,债务管理更应该强调常态管理、动态管理,通过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债务管理过程中隐藏的风险,并能够为管理层及时作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3]。
(三)适当建立偿债备用金制度
保证债务正常的偿付,是维护企业良好征信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加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一旦出现债务逾期,就会给企业的信用带来冲击,逾期发生后,市场一方面关注的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关注的是企业债务管理水平可能给再融资带来的风险。
会计核算中针对应收账款计提准备金,用以抵御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风险。债务管理可以参考准备金制度,设置偿债备用金。根据债务期限要素、使用债务资金项目的经营质量等指标,定性定量方式结合,确定合理的备用金计提比例,形成企业债务风险缓冲资金池,同时也要避免不合理的计提比例造成偿债备用金过度占用企业的现金流,降低资金整体使用效率。
五、结束语
结合国有企业特殊的经济主体地位,负债经营这把双刃剑,其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管理得当,国有企业可以凭借其优势撬动资金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引导资金更加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管理不善,负债因其具有杠杆属性,会放大国有企业面临的债务风险,甚至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为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应当提高债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债务融资风险,实现国有企业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