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进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对人的未来指向*

2022-02-14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智能化身体人工智能

程 恭

(1.安徽大学 哲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目前中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即智能时代。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借助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体系,创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环境,是未来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2016年,AlphaGo 与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的对战,打破了人工智能的神话。2017年,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一书中赋予人工智能生命。2018年,霍金表达过对彻底开发人工智能的担忧,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警告。教育能否影响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否参与生命中能量、信息、物质等的重组,将体现智能时代教育的新价值。从教育学立场来看,审视人工智能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命成长”为焦点,以怎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最有助于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最能为人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为核心。可见,从生命进化视域来探讨智能时代教育对人的未来指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人学审视下生命进化与教育的关系

从人学视角来看,生命进化与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一方面,无论教育的组织实施还是人对教育的接受,都以人为主体,“人”是教育的原点。同时,人也是“人工智能”的原点,在人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创设的智能化教育环境和条件发挥着构成性作用,推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教育乃生命进化的关键,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教育发生怎样的变革,这种价值都不会改变。人工智能以改变生命进化的方式,改变着生命本身。

(一)人乃教育的原点

无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怎样的态度,都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在人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创设的智能化教育环境和条件发挥着构成性作用,推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人类思维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是地球上独特的、优越的和最聪明的存在”为基本假设,在“人类例外主义”之上建立自我价值。从认识发生及其与历史、文化、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无论从哪个视角来思考,“人”才是真正的原点。在智能时代,机器的威力不只是“物质上的”和“政治工具”,也不再是“工具性”的存在,它触及人之为人的根本,使人的根基、自我同一性开始“摇荡”,使“人是谁”的问题遭遇新的挑战[1]66-72。“以人为本”内含着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这种理念不以人的私心杂念、欲望以及假、恶、丑为本,而是以人的生命自觉、体验、关怀、追求以及真、善、美为本。

(二)教育乃生命进化的关键

马克斯·泰格马克曾对“生命”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人工智能以改变生命进化的方式,改变着生命本身。”[2]58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技术会对生命产生不同的影响。进入生命3.0之后,技术对生命进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生命的“硬件系统”(物理结构)。3.0版的生命的硬件系统(物理结构)和软件系统(算法和行为)都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和设计,从而改变人的生命[2]98-102。那么,“人类”的生命意义是否也发生改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智能时代的教育应以尊重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遵循教育求善和育人的本能,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避免陷入工具理性至上的无教育状态,用教育法则约束自我,使人工智能教育从个体构建走向社会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本身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但在教育中,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它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学审视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怎样推动教育变革,教育都离不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本原。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从人学视角来审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基础是身体性;其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表征是学习性;其三,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灵魂是主体性。

(一)身体性: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基础

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生命教育实践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当前,从本体论意义上研究教育的比较少,即对教育回到原点的思考比较少。在注重知识和智能的环境里,人们容易将身体边缘化,重视智能而轻视身体。但事实上,只有人类身体的本质及蕴含的秩序受到重视,才能发现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人类的独特意义。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体,是超越智能的生命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潜力所在,它不是智能的某个种类或智能发展的工具。人工智能时代,人可能存在一些精神困惑——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的大量工作,从而使人产生“技不如人”的自卑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对个体幸福的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3]25-32。

(二)学习性: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表征

信息技术时代,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通常以指数方式不断增加,呈现爆炸式发展态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学习资源形态多样、形式多元,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使学习更具精准性和个性化。信息时代的快餐式学习更多像从大脑中穿梭而过的信息流、意识流,停留在大脑中的印记非常浅,学习的深刻性与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之间呈现负相关。在未来社会,机器的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力也许会超越人类知识的范畴,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科技发展进程中,社会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来推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技术陪伴”。但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在刻意回避和压制学生的信息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只为知识传授、脱离实际的低效教学,也是教育脱离生活的表现[4]24-30。因此,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在倡导回归原点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学习性,使其满足智能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主体性: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灵魂

新技术的发展引发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人们认为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与体验性,彰显人的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个体的理性,还可以培养个体广博的视野、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思考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地判断和辨别人工智能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让个体摆脱人工智能的束缚,从而发展个体的主体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时代的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所表现出的“生命性”和“类人性”,提醒人类要从更深的层次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本原问题[5]47-52。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个体的差异性发展与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个性化精准反馈、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更加详细准确地判断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与教育的关联逻辑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与教育之间的关联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智能化的教育。智能化时代在拥有高度发展的智能的同时,也需要高度发展的身体性。二是人的学习力智能与技术化教育。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三是人的主体能力与智能化教育的回归。智能化教育要更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一)人的身体机能与智能化的教育

智能化时代在拥有高度发展的智能的同时,也需要高度发展的身体性。对于人来说,身体是认识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身体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身体内在的秩序来认识人的本质,并引导他们在与天地万物融合相通的真实生命中发现自身的意义。因此,智能化时代,学校要注重游戏与活动的教育价值,设置身体认识课程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体感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具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知识,为在“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教育要注重个体的自我成长,引导学生成长为更加完整的个体。学生的发展充满各种可能性,他们可以超越自我、拥有健全的生命姿态,能从容不迫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作为人体的延伸,技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被具身化,展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人的学习力智能与技术化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教育突破了传统班级制教育的单一形式,改变了以往单纯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使其转向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态。而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又产生了新的教育模式,如智慧教育、开放教育、个性化教育等。赫拉利认为,智能时代打破了先是“学习期”后是“工作期”这种对人生阶段的划分的传统思维[6]254-258。该传统思维模式在智能时代很快就会过时,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人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打造全新的自我认知。根据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心智进化论或认知科学进化论能够对生命进化做出新的解释。认知是由心智决定的,可以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决定了生命的发展,即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因此可以将生命的进化过程看成是心智的进化过程。在智能时代,要求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化的学习装备、每个教室都有一个机器人辅助教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持,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从而产生“自主—定制”学习模式。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再强调如何获取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人类在获得知识之后,怎样提取和利用所学知识,以及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三)人的主体能力与智能化教育的回归

智能化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新的生命观、学习观、主体观,技术在为个体解放和个性发展提供可能的同时,也潜藏着各种危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人的主体性甚至人类幸福的伦理风险。与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相比,人工智能教育以“育人”“成人”为价值导向,凸显“育人取向”。智能化时代,机器能够让教师从大量繁重的机械式工作中解脱出来,让教师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机器人负责‘教’、教师负责‘育’”的格局,从而重新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质。在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的当下,教育更应该突显人的主体性,这既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以往教育所忽视的。智能化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自然性生命,还要关注人工智能的“生命性”问题,重新界定生命的概念,有效区分人与人工智能“生命特征”的本质差别,引导人怎样应对人工智能[7]1-7。基于人工智能的最好的教育是能将人工智能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并发掘出更多具有生命成长可能性的教育。可见,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关注人的主体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教育回归本真。

四、基于生命进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对人的未来指向

生命进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基于生命进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对人的未来指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身体智能的进化,用教育活动来刻画身体的意义

智能化时代生命教育的原点,不仅包括对“教育”目标、本质、意义及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人的生命”时代特性的理解。如果“生命”被重新定义,教育也一定会被重新思考甚至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视角探究人和人的教育,是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本质上来看,教育以人的生命性和身体性为原点,但当今的教育却片面追求人的智能发展,忽略了身体的发展及其意义。正如斯宾塞所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忽视心智重视身体,而是忽视身体重视心智。”[8]89-92基于身体的教育是指教育要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点,教育不仅是智能性的,更应该是身体性的,所有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过程都要以人在情绪、情感与感觉等方面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为基础,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需要逻辑训练、智能训练、理性引导以及可验证的知识与事实,还需要想象与直觉、价值引导、感性陶冶以及难以验证的神话与童话。

(二)构建生命学习力模型,在智能化教育中促进生命体的学习

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教师将占据重要位置,未来教育将由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师共同承担、协同推进。在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人要能够控制机器,而不是被机器所控制,这说明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学会使用和控制机器”是“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9]39-58。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形成灵活、个性、精准的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支持学生的学习,较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智能教育促进生命体学习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终端设备、多媒体等普遍应用,知识不再仅以教材、课本等传统载体形式呈现,微课、慕课等海量课程资源为人们便捷的学习提供了支撑。这就需要有效整合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普惠性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个体的学习提供智能化支持。

(三)彰显人的主体性,利用智能化实现教育人性的重塑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这就需要人们做出重要举措来应对该挑战。从政策层面来看,未来教育应倾向于基础研究——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应加强对生命3.0阶段人类生命演变过程、主要特征及其与教育变革内在关联的研究,使其研究从单纯的技术应用走向兼顾理论探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教育政策,要以“人工智能为谁育人,如何育人,育什么人”“怎样的人工智能有助于育人”等问题为核心。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以“聚焦育人”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实践育人、协同育人”[10]43-49。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伦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剧了社会竞争,使人类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让人们过上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的美好生活。从生命本体出发的教育更加注重机器所不能替代和有别于机器的人类智慧,可以将“智慧”教育导向对个体生命更有利的方向。因此,只有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本体生命与“教育真实发生”之间建立交互的桥梁时,“人工智能+教育”才能走向“育人”这一根本归宿,新时代的教育才能实现从理念向现实、从外在向内在、从事物向生命的转向,以最大程度地彰显人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智能化身体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我de身体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我们的身体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