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业务层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方法研究

2022-02-13肖成光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账面层面绩效考核

肖成光

(深圳市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

在全面绩效管理中,企业在制定业务部门的绩效指标时,必然需要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匹配,一般来说,大部分企业都会制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现金流等几大类指标,而业务层面的指标也主要是围绕着这几个指标进行考核。

一、业务和财务对财务数据理解的主要逻辑差别

(一)收入的衡量

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来看,销售商品在满足以下条件时,通常要确认收入: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而2017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对于收入的确认要求是: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且合同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确认收入的时点往往以货物是否送达签收为标准(通常情况可判断满足新旧准则的收入确认条件),即如果货物已经送达客户并签收,则财务账面即可确认收入。但是,在业务层面,虽然公司已经按合同送货并在财务账面上确认了收入,但客户方往往需要对账,而对账后的账单与发货账单存在金额差异(可能是运输扣款、送货差异、质量折损等)。同时,对于销售方财务,为了不大量地红冲发票,往往是在账单确认后才会给购买方开票,而这造成一个显著问题:即财务账面上当期收入与当期送货账单收入不一致(账面每月都有前期累计的各种金额差异或者开票差异在当期收入中滚动体现)。在实务中由于此类问题,业务部门会质疑财务部门给出的数据,认为财务的账面收入数据未能体现其真实的业绩,除非业务部门同时登记相关的明细数据再与财务部门核对,这势必造成整个公司管理上的资源浪费和增加管理成本。

(二)各类费用的预提与摊销

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看,所有收入、成本与费用科目都可能发生预提与摊销(第1点的收入的差异其实质也是因为已发货未开票,销售方预提收入形成的),对于费用类的预提与暂估,实务中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类对公费用,例如,运费、法务费、审计费、广告费等;另一类是付给员工的对私费用,例如,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等。这些费用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看,均应在费用实际发生日期即在财务账面上入账体现,但实务中往往存在时间差,对公类费用的时间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与收入类似,是因为双方需要一定的对账时间造成当期入账金额(即预提金额)与对账金额(即开票金额)的差异;另一种是合同约定费用实际付款时间早于或晚于费用实际发生时间的造成的差异,而对私费用的时间差主要是员工报销时间的滞后造成,一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都会规定,费用报销应在费用发生后的一段期间内(例如一个月)内报销,超过该期间的不予报销。但是,员工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个月内取得报销凭证(如发票等),即使员工是在正常业务发生期间后的一个月内报销的费用,相对于其业务发生实际时间也滞后了一个月。在会计核算健全内控管理规范的企业,则往往当月即对当月业务已经发生但未报销的这部分费用进行暂估入账(特别是在当年12月),以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后续员工报销过程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实际报销金额与暂估金额不一致(例如审批不通过无法报销,报销凭据缺失无法报销等),即差额部分计入了当期财务账面从而造成账面与业务层面计算的当期实际发生费用不一致。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其他长期性资产的摊销

从业务部门来看,在理解资产折旧和摊销时希望尽量简单化,而不需要太复杂。而在财务核算中,首先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本文仅讨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中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持有并且使用寿命超过1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实务中,很多企业往往会直接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定义来确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标准,由于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标准上都没有关于金额的限制。这导致在会计核算时,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需要依靠会计的专业判断,这极易造成与业务层面脱节,财务人员认可的固定资产,在业务层面可能认为已经费用化;同样,业务层面统计的各类生产设备,财务不一定在账面反映为固定资产。

对于资产的折旧,财务部门依据谨慎性原则,往往会根据每类资产的预期可使用寿命、更新换代速度、变现残值等分别制定每类资产的折旧期限、残值率等,有的企业在折旧方法上还会对个别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上,个别资产可能存在改扩建、设备配件替换、减值、预计弃置费用等,导致同样类别资产账面折旧期限都不尽相同,账面原值不断变化、每月折旧金额从业务层面较难核实,从而造成业务困惑。

(四)各类减值损失的计提对利润的影响

减值损失的计提,主要涉及科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等。从财务报表的利润表的构成来看,其单独列作了一项类别,并没有放在主营业务成本或者三大费用项。但是,在很多企业的内部绩效考核上看,有些企业将集团内单个公司或者单个工厂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考核,会将按照各公司和工厂的各类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也计入了各自的绩效考核指标中;而从业务层面来看,业务部门可能无法理解计提的减值损失的构成以及计算依据计算过程等,其往往更倾向于认可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

(五)经营类现金流入的衡量

现金流方面主要在于收入类现金流入方面的差异,从财务的现金流量表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指的是会计科目计入银行存款、货币资金的现金,且两者是相等的。但是,从业务层面看,很多客户是用票据的方式(例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支票等)支付货款的,甚至应付抵应收,以货物或其他资产抵债等,这些在财务当期账面是不产生现金流的,因此,也不会计入当期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如果财务单纯的以此项目或者以当期实际收到的银行存款和现金作为衡量是否当期收回货款的指标,必然与业务层面产生理解差异。

二、基于业务逻辑设计的绩效考核指标方法本文基于财务与业务理解上的逻辑差异,探讨了以业务逻辑为出发点设计各类业务考核指标的可能性

(一)收入衡量方面

完全以业务层面的对账确认收入为基础设计当期对账收入达成指标。从业务逻辑来看,其并没有财务暂估收入、开票收入等概念,其更倾向于对账收入,即与客户确认后的当期收入。当然,这里还涉及一个对账期间问题。例如,8月份产生收入,合同规定9月与客户对账,则只能在9月对账确认具体金额,但是收入所属应归属在8月份,而非9月份,此点必须与业务层面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容易造成收入统计口径混乱。

(二)各类费用的预提与分摊方面

对于对公费用因对账时间差造成的费用归属口径问题,以业务层面的对账确认费用为准设计其绩效考核指标。对于对公费用因合同约定付款时间早于或晚于费用实际发生时间造成的差异,应与业务部门明确口径,以合同约定的业务实际发生时间为准,对实际付款金额进行预提或者分摊到当期指标数据中。对于对私费用,由于一般企业的对私费用占比公司总费用较少,单笔金额小但报账频率高,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和简化管理的角度,建议从管理制度着手,规定所有报销必须在费用发生后10天等较短期限内报账到财务,尽量减少因报账时间拖延造成的对账面当期费用的影响,业务绩效考核指标则以实际其报账时间为统计口径而不用归集到业务发生时间,方便业务层面快速核查其报销的对私费用。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其他长期性资产的摊销

折旧等从成本特性上可归属为固定成本,从管控或者绩效考核的角度看,可理解其为一个固定数,其金额的增减变动与产量的变动关系不大,而业务层面的绩效考核一般与产量或者直接效益挂钩,因此,从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上,可以将当期折旧金额口径简单化且固定化。对于折旧的期限、原值、残值率、折旧方法等问题,建议业务层面全部固定不在变动,折旧期限按照大类固定,折旧方法全部采用直线折旧法,原值不随改扩建等增减变动,残值率可以忽略不考虑,以此计算一个固定的保持不变的期间折旧费用作为业务层面折旧费用的指标基础数据。这不仅有利于业务层面理解和核查,而且能促进业务层面把有限的精力投入与效益直接挂钩的变动类成本费用的节约管控中。

(四)各类减值损失计提

对于各类减值损失,财务部门可能根据资产类别不同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参考市场价,历史可变现净值,单个认定以及总体认定的方法或者参考公司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而这些对于业务层面来看难于理解,对此,可参照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原则,等到实际发生损失才计入业务层面绩效考核数据。

(五)经营类现金流入方面

对于经营类货款流入的指标方面,建议按照业务层面的逻辑,当期的回款应该是当期各种方式回收的货款,而非一定要求是现金类的银行存款和货币资金。如客户当期已经签发各类票据,例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支票等,已经以其他抵债方式、易货方式等冲销了应收账款借方,都应该计入业务层面的当期回款绩效指标。

(六)建立健全业务层面绩效考核指标管理体系

以上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等均按业务层面逻辑建立业务层的绩效指标后,即可得到业务层面的整体利润和净现金流,企业在对业务层面制定整体利润和现金流绩效指标时,即可直接参考调整后的利润和净现金流制定业务层利润和现金流指标。结合各分项指标,财务可输出整套的业务层面绩效考核指标管理报表体系。此指标体系剔除直接用财务报表数据的各种口径、调整等的客观和主观影响,有利于业务层面更加直观地做出业绩比较,分析异常原因。

三、业务逻辑绩效指标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控举措

如上所述,如果在财务报表体系外建立独立的业务层面管理报表体系,两者数据在当期来看可能不相同,但长期来看必然是一致的,如果两数据之间缺乏关联性,必然带来巨大的内控风险,即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脱节,从而可能产生业务舞弊数据不真实等情况。同时,也容易造成业务层面短视行为,只注重当期利益,忽略公司的长期发展利益。对此,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完整的数据比对勾稽报表体系

在建立业务层面绩效管理报表体系的同时,就应该明晰绩效管理报表各类数据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并将此关系用计算机语言在勾稽报表中设计好,并应该在勾稽报表中显示差额组成。如果两者指标完全无法建立勾稽关系,则应该本身即是单独的考核体系,而不需要硬性扯上关系。

(二)建立健全业财融合绩效考核体系

如果业务层面的考核完全只是按照业务数据的来作为统计依据并考核,则会使业务端不在重视财务报表数据,完全以业务数据为准,但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无论是外部监管层还是税务方面,抑或是公司管理层,任何主体都是首先以财务数据为依据做分析。如果业务端不重视财务报表的数据,一方面,使财务方面的深入分析无法得到业务层面的及时响应,另一方面会造成业务层面过于短视,不重视企业长期发展。因为从业务层面很有可能绩效指标都已经达成,但从公司整体来看,可能并未达成整体目标,因此,有必要对业务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分2个大类考核,主要指标依据业务数据设计并考核,次要指标依据财务报表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差异进行设计,主要指标权重占比较大,例如80%;次要指标权重占比小,例如20%,这样可促使业务层面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趋同性。

四、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部门如何更好地助力业务部门,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水平,这是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业务层面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基于业务逻辑,建立一种更适应业务绩效考核要求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防范指标体系风险管控对策。这种方式不仅在业务层面绩效考核上方便了业务数据统计,避免与财务数据的冲突,而且还可以印证财务账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另外,还可以在业务层面建立标准的业务目标体系,这样有利于财务以统一的标准做业务数据对比分析,剔除财务层面因政策、口径、调账等因素的影响,希望为相关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账面层面绩效考核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账面盈利和账面亏损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应用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百里挑错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