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广府文化” 丰富园本课程
2022-02-13陆丽梅
陆丽梅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德庆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特产美食、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等资源优势,教师要立足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构建“生活、自然、传承”的园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挖掘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成幼儿可操作、可体验、可探索、可内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广府文化 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亟待开发、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传承本土民间文化,开发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德庆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特产美食、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等资源优势,教师要着力构建“生活、自然、传承”的园本课程,将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幼儿可操作、可体验、可探索、可内化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粤”唱越欢
雄鸡舞发源于广东省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在明朝初期广泛流行,于2007年6月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在春节或喜庆节日表演。在每年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大巡游中,幼儿都能观看雄鸡舞表演。回园后,幼儿会模仿雄鸡的各种姿态,有些幼儿还喜欢拿一些道具来表演雄鸡的各种形态与动作。于是,笔者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美丽的雄鸡舞》主题活动。
首先,笔者让幼儿通过民间故事传说了解雄鸡,利用粤语童谣、粤语儿歌、粤语故事、粤语相声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粤语讲述活动。之后,让幼儿亲身体验雄鸡舞表演,了解该舞蹈分为雄鸡报晓、雄鸡觅食、雄鸡嬉戏、雄鸡争斗、雄鸡归巢五部分,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然后,笔者邀请雄鸡舞的传承人到校园为学生讲述雄鸡舞的发展与特点,并且与幼儿互动,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度挖掘“广府文化”的底蕴,在幼儿心中播下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粤”说越好
笔者以《中国建筑瑰宝——学宫》作为这个模块的主题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4~5岁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基本会说普通话;5~6岁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和普通话一样,都需要幼儿能说、会说、愿意说。笔者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本土方言,做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并进。
(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德庆县机关幼儿园地处学宫附近,幼儿的父母较为年轻,很多父母自身都没有熟练地掌握德庆的本土方言,教子女学方言的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将目光投向了幼儿的祖辈,他们熟悉德庆本土方言,知晓本土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也能哼唱德庆本土的童谣,这对方言教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整理具有德庆本土特色的“原生态”歌曲和童谣,开展亲子合作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说一说、唱一唱、玩一玩。学校还通过幼儿园公众号、德庆县融媒体中心、视频号等媒体广泛宣传德庆本土民间童谣,让更多的家庭关注德庆本土方言,了解我们的方言教育。
(二)创编童谣进行传唱
教师应以“原生态”的歌曲和童谣为载体,适配和创编简单的旋律,让童谣能够用德庆本土方言读出来,甚至是唱出来。同时,根据端午节、学宫建筑设计、孔子像等素材,选择适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教学内容,并配合广东童谣的旋律,用德庆本土方言开展童谣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层层紧扣的教学环节,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将童谣用德庆本土方言演绎出来。例如,原创童谣《端午节》“五月五,粽子香,投个香粽入大江。屈原公公永不朽,爱国精神万年长。大门上,插艾条,除蚊灭蝇掀高潮。搞好卫生防疫情,屈原公公乐陶陶。锣鼓响,赛龙舟,龙争虎斗争上游。强身健体保家国,屈原公公笑点头。”笔者引导幼儿用德庆方言唱这首童谣,不仅给音乐活动带来了本土韵味,也重新焕发了德庆本土方言的光彩。
三、“粤”食越美
笔者以《南药瑰宝——何首乌》作为这个模块的主题活动。为了深入挖掘何首乌的文化内涵,笔者充分利用家长带幼儿参观何首乌制作坊的学习经验,根据幼儿前期经验整理生成了《美味的何首乌》《营养美味何首乌汤》《首乌汁、首乌酒营养价值高》《我为何首乌代言》等活动板块。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何首乌的生长过程和用何首乌制作的美食种类、制作过程及其营养价值。幼儿通过主题活动,能认识家乡的美食特产,了解家乡的美食文化。
四、“粤”做越巧
笔者以《古色古香的金林水乡》作为这个模块的主题活动。金林水乡依托的是青山绿水、良田美景、古村老宅,古朴的乡村民俗、乡野气息最能体现岭南水鄉的清雅与淳朴。笔者利用区域整合的优势,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所需的材料,以社会角色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家园共育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等多元体验活动为主线,利用积木、纸盒制作木屋,建立一个微型社会实践场所。里面的每个区域都与金林水乡小镇一致,让幼儿能够在区域中学习生存技能,学会生活。
在活动开展中,笔者发现幼儿对金林水乡竹制的手工艺品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竹篮、竹筛、箩筐等。于是笔者抓住这一兴趣点,在园本课程中加入编织课程,按年龄段来制定教学目标,小班用纸、草学习简单的“一挑一编法”,中班用粗竹篾学习“一挑一编法”,大班用粗丝竹篾学习菊底编织法。同时,充分利用每个家庭的老人,帮助幼儿做编织作品的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
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民间编织不是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因此,在集体学习完统一的技能操作后,笔者针对幼儿个性,进行分组编织教学。例如,喜欢“向心穿”的幼儿为一组,喜欢“斜线穿”的幼儿为一组等,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实践证明,编织不仅可以在环境创设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更可以发挥其价值,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五、“粤”动越棒
笔者以《千年盛典——龙母诞》作为这个模块的主题活动。德庆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她勇敢、勤劳、热爱家乡、乐善好施,龙母的品德和贡献被誉为母仪龙德。每年“悦城龙母诞庙会”被誉为广东省“最具影响力的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龙母诞庙会有舞龙、舞狮助兴和演戏娱神、抢花炮等民俗活动,以及摸龙床、吃金猪、盖龙母金印、请“龙母运程香”等传统的祭拜方式。笔者根据“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深入挖掘传统庙会的教育价值,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庙会活动创编民间游戏,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方位识别能力。
综上所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幼儿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幼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本土文化的浸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海琴.让本土民俗文化点亮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再思考[J].儿童与健康,2021(9):46-47.
[2]朱雍真.吸纳优秀地域文化 建构特色园本课程——以仙游县实验幼儿园莆仙文化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5):121-122.
[3]郭晓芳.幼儿园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儿童与健康,2021(2):48-49.◆(作者单位:广东省德庆县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