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业育人: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2022-02-12刘晓萍陈六一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作业数学设计

■刘晓萍,陈六一

一、现实之困

(一)内涵界定含糊

作业反映着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水平层次,影响着育人目标的达成,所以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业都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但如何恰当地定位作业,国内外表述不一(见表1),国内的界定也多为经验性表达(见表2)。国内的关注点多是课本内容学习的延伸,需要个人付出努力;国外的关注点多是生活性作业,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不少时候需要团队一起成长。

表1 国内外对作业的表述

表2 国内对作业的经验性表达

(二)观念二元对立

接受课外作业对于一线老师、教育研究者都是一个难题,他们的观点非常明确,却又泾渭分明。

基金项目:苏州市姑苏教育人才基金资助项目“诗意数学课堂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RCZZ202116)阶段性成果

反对的观点:

(1)课堂上边讲边练,不布置家庭作业更有利于成绩提升[5]。

(2)重复的操练让学习者身心疲惫,对学科失去兴趣。

(3)虽然作业可以提升家长、学校、教师的参与度,但也是他们之间的冲突所在。

(4)干扰了其他兴趣爱好。

(5)不受监控的作业容易形成表层学习。

支持的理由:

(1)数学作业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丰富性的理解。

(2)培养了学生自律性与时间管理能力。

(3)满足了家长、政府、公众对学校的期望。

(4)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尽管双方都拿不出权威的、普遍接受的论证数据,但以上所有对立的观念都值得认真对待,因为被反对可以让我们反思作业设计的策略是否得当、作业的实施与评估是否因时因人;更重要的是作业承载着育人的拓展价值:对学科的持久热爱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淀。为此,我们研究的着力方向是小学数学课后作业, 试图平衡以上二元对立的观念,让数学课后作业成为小学生发现自我、发现数学的载体,进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语言思考并表达现实世界。

二、实践重塑

(一)作业即或同化或顺应

按照皮亚杰“结构与智力发生理论”,儿童的智力结构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获得了最终发展;而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两者的平衡[6]。所谓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具体的已经形成的结构当中;所谓顺应,就是同化的图示或结构受到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进一步来说, 同化在数学学习上其主要标志就是把新的、未知的,想办法纳入或联结到旧的、已知的结构中去;而顺应则是同化的对立面,新的、未知的与已有的结构发生了冲突,需要改变原来的结构,让新的、旧的融于一个新的可以解释的结构中。于是在课后作业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将数学问题不断往两个方向深入,一方面,在同化中往后退,退到越基础越好,以此领悟数学的本质;一方面,在顺应中往前走,走到利用数学的一致性,不断产生新方法、新思想,以此感悟数学的自由。

1.在同化中往后退

作业样例1:(常熟市报慈小学六年级)测量学校百年红豆树有多高?

设计思考:人们经常需要知道一棵大树、一根旗杆、一个高大建筑物有多高,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其原因或是不能登上物体的最高点,或是测量工具太短。如果通过间接测量,发现杆长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则可算出物体的高度。而这,需要学生将正比例的知识退到以下图示当中:解比例、比、倍数、比较、测量。在退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懂得现实测量工具不好完成的测量任务, 需要借助思想测量,即数学运算;而算出所求高度其实依靠的是比与倍数关系,即先算出参照物实际高度是其影子长的倍数(或者比值),这样利用测出的所求物的影子长反推出所求物的高度;但不管怎样退,其起点是长短的比较,及利用工具测量线段的长短。经过这样的实际探索与思考,学生能认识到今天测量红豆树的高度,只不过是更智慧地利用昨天的测量工具,而且让学生感受数学是解释未知更为理想的手段。

设计启示:显然,解决“测量红豆树有多高”这类的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数学,但布鲁纳也说:“习得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互相关联的。”所以,如果有一类知识,能将更多的数学概念关联起来,那就能极大地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观。不妨将这样的知识称为核心知识,一旦以核心知识作为作业设计的基点,无疑利于学生将所学经验迁移到新的事例(见图1),而且这也符合格式塔学习理论中的顿悟观点:若要帮助孩子领悟学习内容,教育者就应为他们创设一些必要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分析问题、发现联系、重组事件。

图1 依据同化理论设计作业的思考

2.在顺应中向前走

课后作业样例2:(张家港市沙洲小学二年级)征集与分享学生、家长、老师感兴趣的关于时间的话题后,让学生自主设计不同形式的“认识时、分、秒”。

设计思考:常见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是十进制,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也是十进,而时分秒则是六十进制, 打破了学生关于单位进率的既定图示,就需要扩充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充满着无理由的规定,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学生持有对数学不同的长久好奇,则能激发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并在数学史、数学精神的营养中,帮助学生于顺应中改变数学结构,保持数学结构的弹性,也能让学生感悟数学发展进程。

设计启示:学生完成“制作钟面”“体验时间”和“时分秒知识梳理”,在解钟面的结构,感受钟面计时的原理、方法中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完成“只有北京时间吗? ”“计时工具发展史”“动手测时间”“一天的作息计划”“其他时间单位”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为工具的制作提供了方法,同时解决工具的局限性在于大脑(如图2)。为此,人们要不断改变时间单位的定义:从1 秒是平均太阳日的1/86,400, 终止于1 秒是铯-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 个周期, 人类开始进入原子时间时代。由此可以发现,设计一些认知失衡的作业,不强调数学概念的强制规定性, 而是从失衡处起步,让学生不断走远,学生将欣赏到数学思维冒险带来的意料之中与预料之外。

图2 学生对时、分、秒的研究

(二)作业即数学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再创造”,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发现或者发明出已有的数学原理[6]。当“数学再创造”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学生便能通过组合先前已知的概念来建构有意义的新概念,或发现数学事实之间不曾知晓的关系,也就实现了大数学家庞加莱的“创造是选择”的隐喻[6],与波利亚所说的“换一种方式去看它”[6]。

1.诞生精彩观念

课后作业样例3:(常熟市常欣小学五年级)体验100 平方米(如图3)、1 公顷(如图4)、1 平方千米(如图5)有多大。

图3 体验100 平方米

图4 体验1 公顷

图5 体验1 平方千米

设计思考:首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进率是以100 倍的方式扩大,而平方米的教学之后,教材让学生认识的是公顷,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这样一来打破了进率的一致性,学生必然在平方米与公顷间失衡,所以务必要通过建构100 平方米(其实100 平方米是用公亩命名的),让学生发现数学不但讲道理,而且道理始终如一。其次,和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 等直接的具身体验不同,“100 平方米(公亩)”“公顷”和“平方千米”很难在课堂上直接体验,而且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缺少相关的经验积累,需要借助“长度”“时间”作为抓手进行间接体验。这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察: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学习者了解到数学概念之间有意义的关系、内在的结构,会诞生精彩的观念。

设计启示: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发现了面积单位的真相,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其一,1 平方厘米就是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1 平方分米就是边长1 分米的正方形,1 平方米就是边长1 米为单位的正方形,自然推理出它们之间的进率,照这样,也能自然创造出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其方式就是在头脑中构造以边长为10 米的正方形(公亩)、为100米的正方形(公顷)、为1000 米的正方形(平方千米);其二,边长为10 米的正方形其面积自然是100 平方米, 但是100 平方米不只是正方形, 还可以探索出100 平方米的其他形状……当把细节放在整体之中,学生也会通过放大细节,考量细节与整体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的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2.看见自己的成长

课后作业样例4:(姑苏区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根据给定条件制作年历(如图6)、制作平年与闰年的游戏器具(如图7)、制作普通计时法与24 时计时法的转化学具(如图8)。

图6 学生制作年历

图7 学生制作平年与闰年的游戏器具

图8 学生制作平计时法转换器具

设计思考:老师依次给出年份的1月1日是星期几,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某个季度的第几天是星期几,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制作年历,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年月日的知识与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推理素养。平年和闰年的判断对于有些学生是很难的,但学生在制作小卡片与scratch 游戏,将陈述性的判断方法转化成程序性理解。制作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学具, 学生有的在原有的钟面上做简单的加工,有的制成时间尺,都更好地领会了转换原理。制作年历、学具等,学生能显性地看见自己的动手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推理演算、理解转化原理,会发现这一切都需要数学思考,从而在数学思考帮助动手达成的认识中,洞察作业即作品。

设计启示:数学离不开计算,小学生甚至将数学窄化到数学就是计算,但他们大多对计算又没有好感,因为一般计算就是反复练、练反复,从而连带着他们对数学也没有好感。而如果学生感受到计算不停留于书面操练, 数学计算是为了生成作品,进而解释现象、服务生活,学生会明白算不仅是“技术”,还是“运筹”。这样,学生便在计算的需要中切实掌握计算的方法,便在计算阐释真相中发现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实现了计算创造新生活。

(三)作业即完整的发展

数学教学追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7],但这不是直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层,然后根据相应的层级进行教学行为,而是要通过数学任务,观察其思维水平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处在哪个水平等级, 进而引导学生寻找努力的方向,逐级而上。而且在向上的努力中,学生不但调动着智力,也发展着情绪、态度、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完整的进步。

课后作业样例5:(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至六年级)节水、惜水、爱水,从我做起。(如表3)

表3 一至六年级节水惜水爱水的作业任务

设计思考: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水龙头没有拧紧,水就会一滴一滴往下流,不禁思考: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分钟会浪费多少滴水呢?一天会浪费多少? 一年会浪费多少? 一年浪费的水要支付多少钱? 全国14 亿人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数学实验的方法解开谜团,通过互联网,参观自来水厂取水口、清水池、滤池,再设计3D 模型、组装过滤式净水器……作业的逐步完成,同学们不仅可以收获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与广泛的应用性,真实地理解水资源的宝贵和珍惜、保护水资源的必要。作业的最终完成,既发展了大脑,用智力挑战数学困难;也发展了心灵,用善与真挑战不端举止。

设计启示: 样例5 以主题为载体进行超级链接,将相关联的内容串成链、织成网,由线到面再到体地编织学生自己的数学系统和经验系统,不断地促使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思考,而且这一思考就是六年,伴随着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每年都会研究同一主题,每年又都超越往年,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在增加。的确,数学学习需要“快思”,需要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也反映着思维的敏捷性;但数学学习也需要“慢想”,学生经历了困顿、失败,有时还伴随着放弃、不甘心、从头再来,会帮助学生在迎接新的陌生数学任务的时候,有从容的心态,有多种尝试的可能性。

三、价值追问

数学课后作业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在反思皮亚杰、弗赖登塔尔的观点,以至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建构主义、再创造、格式塔等学习理论,对课后作业的指导性、预见性外,也可以发现数学作业恰好注释着这些理论。换句话说,我们的作业实践检验着理论的真伪,我们的实践作业丰富着理论的内涵。为此,可以消弭二元对立的声音,因为作业让学生真实发展着,作业开拓了育人的路径。

(一)理性的典范

为什么结论是正确的? 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数学家按照这种方法思考? 能否进一步抽象概括?还有其他性质吗?在数学课堂之外,学生心中始终存在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非理性无以回答。更何况,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涉及知识的重组,甚至要与以前的经验和思考方式决裂,而这些也只有通过理性反思才能解决。

如同以上样例中的问题解决,学生解题是为了学习数学地思考,其经历的头脑风暴和讨论,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回应:数学学习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思维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空间观念,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的统一性、阶段性、整体性、抽象性,更进一步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中积淀理性精神。

(二)文化的力量

完成数学作业是浸润文化的过程。学生在真实活动中使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思考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 这些活动可以体现数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过程也许是非形式的,但却是生动的、逼真的,它既使用课本的范例,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问题。

完成数学作业是享受文化的过程。数学家们发现的或发明的定理、公式、模型,推理的形式,已然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在问题解决中,学生可以再创造出前人的定理、公式、模型,或者对数学家共同体提出的概念做另一种解读,发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见解。

尽管以上我们用实践与理论对话的方式谈论了作业的优点,但并不意味着作业没有缺点,我们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点。为了保证对这两点有足够的认识,表4 可以作为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量规对照。

表4 高质量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量规

猜你喜欢

作业数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设计之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