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征及能力要素
——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理解

2022-02-12王华美易晓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求真批判性思维

■王华美,易晓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批判性思维”为关键词的文章在2015~2020年间每年均超过2000 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查阅相关文献,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寻求共识,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是探究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和策略的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况

回溯历史,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主张古已有之。批判性思维研究于20 世纪在西方走向繁荣,在我国近年来亦成为热点。

西方批判性思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的苏格拉底,其“助产术”可谓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典范。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许多学者对众多领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他们的思想、观点、经验、方法等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如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关注思维谬误,指出在学习时要带着观察的眼光,摒弃不良思维习惯。法国的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他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一书中指出,人们应该具备系统的思维方法,思维必须清楚、准确,我们应该对思维的每一部分都进行质疑并检验。191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书中倡导“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他指出:“反省性思维是根据信仰或者假定的知识背后的依据以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的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1]此后,批判性思维研究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潮流。

“批判性思维” 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流行时间并不长,但与其相近的观点和做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包含了批判精神。儒释道的传承,长期在批判中走向融合。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资治通鉴》中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代张载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明代陈献章的“学贵知疑”,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均在一些层面体现了批判性思维。20 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和实践从零星开展到日益兴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虽被广泛使用,但学界对于批判性思维迄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兹摘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批判性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有关质疑和推理的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技能。(格拉泽尔)

批判性思维是对观察、交流、信息、论证的有技巧和主动的阐释和评价。(费舍尔、斯克里芬)

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恩尼斯)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保罗、埃尔德)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谷振诣、刘壮虎)

除了界定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外,许多学者还详细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总体而言,观点各异,对当下的教学实践虽有启发,但尚缺乏明确的针对性。

为此,我们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征和能力要素进行了化繁为简的界定。即在品质特征上,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求真、独立、公正、开放等理性精神特质;在能力要素上,批判性思维主要包括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反省力等。求真、独立、公正、开放等品质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反省力等要素则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核。思维品质与思维技能紧密结合,共同促进批判性思维提升。(如图1)

图1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征、能力要素与内核

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征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征是指进行批判性思维需要具备的意愿、态度、倾向、心理准备状态等个性特征,包含求真、独立、公正、开放等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它们是合理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前提。

(一)求真

亚里士多德曾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求。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总是不断探寻真相,追求真知,求索真理,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对虚伪和谬误保持警惕并予以反击。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我们时常会接触到各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如不加以辨别,就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欺骗,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能判断真伪,去伪存真,努力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征。

求真,需要我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挑战习以为常的看法,不轻易放弃为求真所做的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了解,认真推究,耐心查证,细心辨别,深思慎取,真实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比如阅读新闻作品,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各自不同的立场,我们应考察信息源的可靠性,分析叙述的可信度和样本的代表性。董毓教授提出的“考察信息来源”的“五条标准”(能否核实?来源可靠吗?如何获得证据?来源有偏向可能吗?来源的专业性?)以及“衡量信息质量”的“五条标准”(相关性和重要性;记录的细致、准确、完整性;信息的客观和全面性;与其他记录和常识知识的一致性;时间性)[2]可资借鉴。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真,还需要反观自己,检视自身错谬,避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拥有求真品质的人,能基于事实和逻辑,尽力克服情感、利益和偏见的影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以偏概全,不夸大其词,不无中生有,不主观臆断,不做谎言的制造者和谣言的传播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自我和世界。

(二)独立

独立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个体成熟的重要标志。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精神独立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思想自由的关键。唯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拥有独立精神品质的人,不盲从、不迷信,不受他人左右,敢于挑战权威,能有意识对专家意见、传统定论进行重新思考,对既有知识和他人见解进行审视、思索、辨别,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

独立思考,需要树立信心,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对他人的意见理性质疑,同时保持谦逊,虚心听取异见。独立绝不是盲目自大、自以为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尊重他人,在与外界积极沟通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在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弗洛姆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他们能够思考”,“如果我们尊重儿童的权利,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以便赋予他形成独立观点所需要的知识和思想习惯”[3]。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独立思考的价值,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独立思考的质量。

(三)公正

公正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当权者公正与否,可能直接影响他人命运,普通人是否公正则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从思维的角度看,公正是指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全面深入的思考而得出,需要足够的理据和严谨的论证来支撑,运用同样的标准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不公正的思考和评判,不仅影响他人利益,也会造成自我设限、自我蒙蔽。

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大视野,开阔胸怀,尽量突破亲疏好恶,摆脱情感纠葛,摒弃偏见成见,克服自身局限,基于事实和逻辑对事物和观点做出公正评判。不盲目追捧,也不因人废言,尤其是要听得进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在多方权衡比较之后再做判断。须知,自己未必正确,他人未必错误,即便有错误也不见得没有可取之处。要发现和更正自己的偏见和成见,根据事实适时改变自己的观点。

公正意味着产生争论时,不简单站队、立场先行,而要明辨分歧的焦点,考察证据链和推理过程,谨慎对待各方观点及论证,能换位思考,全面综合之后再行评判。若证据不足,或者分歧无法消除,则可延迟判断,留待将来解决。比如,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不要预设结论,而要尽可能全面了解真相,倾听各方声音。再如,对他人的某项言论,我们要还原真实语境,弄明白它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而言的,上下文是什么,真实意图是什么,切忌断章取义,更不能动辄“扣帽子”。

(四)开放

开放,主要指心态。保罗指出,“强势批判性思维”思考者与“弱势批判性思维”思考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开放心态”。“开放心态”即是在自己与他者的思考之间公平地穿梭,是“对话性交流”,其归根结底是旨在重建与发展新的自我、新的社会而生发的心态[4]。

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但个体总是有局限性的,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难免存在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看,可能就有不同的结论。而且真理是有适用条件的,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封闭自我,必将让自己落伍。

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极为便利,我们要谨防“信息茧房”的形成。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自由选择时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之原本就有所学专业、成长经历、个人风格等限制因素,比较容易产生自我遮蔽。古语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封闭的圈子、狭隘的视界、固化的观念、自负的心态,会让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

因此,我们要相信理智的力量,不断突破自我束缚,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观点。保持开放状态,把自己视为外部世界中的一员,和他人良性互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中不断更新自我。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打破认知舒适圈,重建知识结构,丰富兴趣爱好,增加生活阅历,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事实上,在不同认知相冲突时,能否接纳逆耳之言,对不同的意见能否采取宽容的态度,能否自觉进行自我反思,既关系到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也和能否促进社会进步有或远或近的关联。

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要素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批判性思维培养,还需要解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要素。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发展批判性思维需要加强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反省力等要素的培养。

(一)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在复杂情境中,积极调动多种感官全面地观察事物,敏锐地发现问题,透过现象识别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预见发展动态的能力。具体而言,阅读文本,能读懂作者创作意图,读出文本深层意蕴;倾听他人意见,能理解他人真实意图和言外之意;观察生活,能辨明真伪,分清是非,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问题实质,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世事洞明皆学问”,拥有洞察力,我们能免受蒙蔽和欺骗,迅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看似寻常处发现有意思的东西,把握工作和生活的主动权。

观察是洞察的基础。要通过多方面多角度仔细观察,了解事物全貌,关注重要细节。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知晓表象背后的本质,由冰山显露部分推知水下的部分,快速而准确把握问题。由此可见,洞察力其实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洞察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

欲练就一双慧眼,洞若观火,首先要积淀丰富的知识,见多识广,进而融会贯通。其次要葆有好奇心和敏感,主动观察、体验、发现,敏锐地抓住问题,通过细致研判,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还要养成聚焦专注、横向联系、纵向挖掘、深入探查的习惯。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孤立看待事物,是难以探知事物的真相和实质的。有的人看似不假思索就能得出深刻见解,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二)分析力

分析力是指把事物、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或提取其构成因素,辨析各部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联系其所处背景,具体研究其原因、利弊、影响、解决措施等的能力。如事实分析,主要是辨别真假,确定类型,区分主次,厘清利弊,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事物各要素关系及与相关事物的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等;价值分析,主要是辨明善恶,把握事物性质,剖析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关注其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进而做出正确选择。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因果分析,由因推果,或由果溯因。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有偶然,有必然,有大概率,有小概率,也可能存在复杂的因果链。要尽量全面罗列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自身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表面原因与根本原因……从单一事件看到其普遍性,挖掘个体心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趋势等造成的影响。

语文课经常要做文本分析,分析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分析其整体和局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主题和意义,分析文本不合常规的地方,分析文本最具特色的地方……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对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可以是说理的核心。

理性分析,可以避免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由分析到综合,可能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为科学决策、问题解决提供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多种观点或方案,可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或者再次优化。

分析要讲求根据,经得起辩驳和考验。既要全面考虑,结构化、系统化,又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的、可控的因素。阅读与写作中懂得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可避免以偏概全、乱贴标签,而真正从字里行间走进文本的内核。

(三)判断力

梁启超曾呼吁:“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判断力是评判是非真假、善恶美丑、价值大小、优势劣势、合理与否,评估断言及其论证过程的可信度等的能力。正确的判断是采取恰当行动的前提。好的判断力从何而来呢?首先是谨慎的态度。判断难免掺杂主观因素,但我们应尽可能让判断客观、公正、科学,避免感情用事,警惕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分析,审慎做出判断,犯错误的可能性就小。主动寻找和审视证据,基于事实与逻辑做出理智判断,得出合理结论的概率就大。

我们需要独立判断,也要听取他人意见。一方面,树立自信,通过缜密思考、理性分析,而后评估决断;另一方面,突破自我局限,尤其是在判断失误后不断自我反思。一般情况下,思考成熟后,就要及时作出判断,不可犹豫不决,贻误时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情况紧急时,有了一定把握,也要果断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但情况不明朗而且关涉重大结果时,应延迟判断。当发现原有判断错误,应及时修改判断,采取补救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判断均合理,或者所有判断都有缺陷,应寻求更合理的见解和更恰当的方案。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原来认为合理的判断也需要重新审视、修正。能够在复杂的问题面前做出明智、合理的判断与抉择,坚持合理的判断,追求判断的恰到好处,可以说是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反省力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英国的瓦茨说:“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苏格拉底甚至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反躬自省是古今中外伟人、哲人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培养自省的意识和习惯,还要不断提升自省的能力。

自我反省,需要克服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高自大甚至自欺欺人的弊病。认识自我的局限性,明晰自己的不足,甚至承认自己的无知,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可能是错误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心平气和地思考反对者的声音。通过一番思辨和验证,可以让自己祛除遮蔽,逐渐走向理性。

自省应当是建设性的,自省不是简单的自我批评检讨,而要挖掘自身深层次的问题,科学评估自己的思维,并适时修正。自省需要反思自己的非理性言行,察觉并走出思维定式。理性自省,追本溯源,可能最终要拷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自省作为理念容易接受,但真正坚持深度自省是困难的。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早就铭刻着“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亦告诫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在反省中前行,是长期的过程。现代人需要在忙碌和喧嚣中静下来,养成自省习惯,回顾反思,以人为鉴,自我修炼,在持续的自省活动中提升反省力。

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理性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成为关注重点,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已经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培养要常态化、系统化,需要借助国家课程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明晰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内涵及要素,将为学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促进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猜你喜欢

求真批判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张锦绣
阎生德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