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泡泡语”的三维导学路径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和统编版“泡泡语”的对比研究

2022-02-12韩孝飞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园地泡泡自然段

●韩孝飞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也更深入,一个小小的“泡泡”里就有大智慧。通过对比三年级人教版和统编版教材中出现的 “泡泡语”,不难发现新教材做出了不少改变,探析这些改变,发掘其中的新功能,运用到教学中,让“新泡泡”发出不一样的光。

一、分析编排特色,功能价值“对对碰”

(一)统编教材“泡泡语”新变

1.相同课文中“泡泡语”的变化

统编教材删减了很多原人教版课文, 但还是保留了不少经典课文。在这些相同课文中, 不难发现“泡泡语”出现了很多变化。

(1)增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增加了“上课的时候……”“放学了……”作为学完课文后的拓展延伸。在《不懂就要问》课后,增加了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初次遇见的略读课文。在《掌声》最后,增加了“我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掌声’了”,升华课文主题。在《花钟》1、2 自然段之间增添了“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为本单元语文要素服务。

(2)减

统编教材删减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的泡泡语“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及《灰雀》第10 自然段旁边的“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3)改

《秋天的雨》一文中,在同一篇课文的同一个地方,统编教材更改了3个泡泡语。将“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改为“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更改表述,意思更为明确。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将“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改为“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贴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荷花》 一文中, 则将“‘冒’用得真好”改为“‘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增加了对词语“挨挨挤挤”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荷叶的多而密以及富有生命的活力。

2.其他板块中“泡泡语”的调整

除了课文,两者在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泡泡语”出现次数上也有所差异,详见表1。

表1

统编教材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编排了多个泡泡提示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较多关注对学生的表达指导与思维引领。另外在语文园地中,“泡泡语”的分布和侧重也有所不同,详见表2。

表2

不难看出,人教版将较多“泡泡语”放在了“我的发现”和“展示台”中。在“我的发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是对字词的对比归类和理解,诸如“我发现带点的字……”之类的省略性提示,着力引导学生归纳理解字词。而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泡泡语”均匀分布在“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中,更多是让学生更直接、更清晰地理解单元要素,训练词、句、段不同种类的运用,掌握书写规律。

(二)统编教材“泡泡语”四“重”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统编教材“泡泡语”的编排与其整体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从中能挖掘出统编教材“泡泡语”更体现知能一体、指向运用的功能。

1.脉脉相通:重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单元内容的主线,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泡泡语”承担了重任。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紧跟在语文园地一的“交流平台”中,出现了“我在读书时,常常读到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词句”“看到这样的词句, 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在课文《荷花》第二自然段旁,出现了“‘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提示学生感受语句的优美生动。另外在其后的语文园地一中,再次出现了落实这一要素的3 个“泡泡语”,从动作、状态感受文字之美。

2.自力更生:重学法指导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将学习方法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得。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泡泡语”也是一大“功臣”。通过简单的几个字或一句话,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要领。

如在学习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时,文末的两个“小泡泡”“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 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为学习略读课文做了总结归纳,学生便能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再学习其他略读课文时,就能自然地做到“知大概而不求甚解”。

3.笔走龙蛇:重书写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统编教材中的“泡泡语”在书写指导方面进行了多次提示。从一年级上册的“写字时注意坐端正,握好笔”“笔顺规则:从上到下”“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到三年级下册的“笔画较少的字, 要把笔画写开一些”“笔画较多的字,要把笔画写得短小些,缩小笔画间距”。编者一次次地编排这些“泡泡语”,就是在不断地提醒师生注意笔顺规则、书写规范等,助力教师培养小学生日常书写习惯,提升书写能力。

4.妙笔生花:重习作指导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在习作前,学生必须要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阅读中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的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上文提到统编教材在“习作”中编排了多个“泡泡语”,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中的“可以看照片帮助回忆,也可以跟当时和你一起玩的人聊一聊”;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的“看见‘热心肠’,我想起了同桌,我给你们讲一件事情……”细观这些“泡泡语”,都给学生习作提供了思路,拓宽了思维。值得一提的是,统编教材在“交流平台”编排了7 个“泡泡语”,从浅到深,梯度安排,螺旋上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学生习作,内容见表3。

表3

三上“语文园地”一中,为配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泡泡语” 提示学生读书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还可以摘录下来积累成册,为我所用。到了三下园地一,这些“泡泡语”在关注新鲜感词句的基础上,提示学生通过阅读优美语句,去感悟体会,尝试走进作者的脑海,感受作者所感。再到三下语文园地七,在积累语言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分析,体会用法精妙,尝试仿写。这样螺旋上升,借力“泡泡语”引领学生“看—赏—悟—仿”,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大作用。

二、巧用泡泡资源,教学运用“层层攀”

(一)提供自主学习支架,前置运用于预习中

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预习。“泡泡语”可以提供给学生预习方向和思路,学生能根据“泡泡”提示语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如上文提到过的《不懂就要问》,学生第一次接触略读课文时,完全不懂怎么去预习,可能会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后“泡泡语”进行预习。

(二)指明课堂学习方向,无痕运用于教学中

在学习过程中,“泡泡语”通常作为学习伙伴,时不时出现在学生面前, 它们时而悄悄带学生走进文字的海洋,时而给学生以方向,助学生走出“迷雾”。

1.涵泳:探寻语言奥秘

语文是一门精美绝妙的语言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涵”、自由地“泳”,沉潜其中,感受语言之美。而“小泡泡”正是最佳载体,可以帮助学生体悟遣词造句的绝妙,感受表达方式的精准。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在课堂上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推敲文章语言。

如《荷花》一文写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旁边吐了一个“泡泡”:“‘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 ”

师:你能做一做“挨挨挤挤”的动作吗? (请一位学生上去做)

师:感受到“挨挨挤挤”了吗?

生:没有,还需要更多人挤在一起。(请两组学生上来,互相挤着)

师: 是啊, 很多人在一起挤来挤去叫“挨挨挤挤”,这里用在荷叶上,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1:写出了荷叶非常多,一片片都挤在一起。

生2:把荷叶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荷叶的生命力。

师:一个“挨挨挤挤”,将这一池的荷叶都写活了,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我们平时自己写作时也是这样,每个字每个词都要反复琢磨,多推敲,这也是写作的秘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小“泡泡”中的提示,着重推敲“挨挨挤挤”,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其所传达出的神韵,将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结合,学生不但感受了用词的精妙,也探寻到了语言的绝妙和习作的秘诀。

2.引领:突破课文重难点

课文中有的词句不能直接简单理解,需要对整个句子或者整个段落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有所体会。这时,就要发挥“泡泡语”具有针对性的提示作用,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以文解词、以文解句。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一自然段中的“泡泡”提示语:“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在教学这一段落时,笔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泡泡语”中的“这里”是从哪里到哪里,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上文,从“你看,它……频频点头”中,看到了秋天的雨带来了多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赋予了不一样的美,理解“五彩缤纷”正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的意思。

3.统整:开展项目化学习

新课标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尝试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形式,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中出现的四个“泡泡语”:“请大家品尝我家做的月饼”“我们来写几副春联”“我们小组朗诵和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我来讲讲怎么包粽子”,提示教师可以对传统节日这一综合性内容进行项目化学习。如在探究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时,可以结合三年级下册科学中的月相,了解月亮的阴晴圆缺;可以说一说月饼的制作方法,大家一起品尝自己做的月饼;还可以朗诵和中秋节有关的诗句;还可以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中秋节的,谈谈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一篇习作。通过对这些各领域、各方面的活动进行统整设计,开展“中华传统节日”项目化学习。

(三)搭建课后思考阶梯,延伸运用于拓展学习中

有些“泡泡语”放在课后习题中,对文章整体或者某部分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 在描绘了一所边疆小学上课和课间的情景后,出了这样一个课后习题: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教材同时给出了六个场景: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而下面的“泡泡语”“上课的时候……”“放学了……”则提示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描绘学校不同的场景, 这两个时间对于学校而言是最为典型的, 在这个时候学校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画面, 这样的编排能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拓展延伸。

还有的“泡泡语”则能帮助升华主题。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以“泡泡”“我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掌声’了”收尾,前期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读读“泡泡”,思考课题为什么叫《掌声》,引导学生结合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掌声不仅仅是耳朵能听到的掌声,其背后更是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浓浓情感,课文的主题得以升华。

三、趣创个性“泡泡”,躬行实践“冒冒泡”

跟着“泡泡语”徜徉在学习的海洋后,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泡泡语”,形式不限,内容不限。这些“泡泡语”可以是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或是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学习完课文后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地方, 或是自己有不同理解的地方。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灰雀》前,笔者就让学生预习时试着创作“泡泡语”,把自己的疑惑或是预习所得写下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创作出了很多的“泡泡语”,如当学生初读课文,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对男孩的“不敢讲”有疑问时,便在旁边画上“泡泡语”:“为什么不敢讲?跟他有什么关系?”再比如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有所感悟,就在旁边画上“泡泡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很喜欢灰雀。”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肥皂泡》后,学生用“泡泡”的形式将自己学到、感悟到的写了下来。学生们创造出了各种形状的“泡泡语”,有圆的、方的、心形的等,还有的学生会根据文本配上小女孩吹泡泡的图片。每个“泡泡语”中都蕴藏着学生对文本的喜爱。

当学生积极参与“泡泡语”的创作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深刻。在多次尝试后,“泡泡语”就会越写越好。

“对话”小小的“泡泡”,寻觅到大大的智慧。通过对人教版和统编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进行对比解析与探索,教师能感知统编版教材“泡泡语”的独特功能,认真解读并用好这些“泡泡语”,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园地泡泡自然段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园地再现
秋天
巨型泡泡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美丽的秋天
书画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