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无疆
—— 忆与郭汝瑰将军交往的二三事

2022-02-11李北兰

黄埔 2022年1期
关键词:郭老北碚黄埔军校

□ 李北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将军离世算起,迄今已有24年。尽管作为同时居住在小城北碚的黄埔二代,我与郭老有近10年的温馨交集,但不知是否记忆力减退的缘故,如今,我从脑海里打捞出来的,却几乎全是家长里短、寻常小事。不过仔细想想,这些细细碎碎虽细虽碎,但从中却可以寻觅到郭老无疆的大爱,即爱国、爱党、爱人民……于是,我终于在停笔数年之后又拿起了“笔”,正所谓“家长里短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与郭老相识,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重庆黄埔军校同学会北碚联络组的抗战胜利纪念会上,他作为前辈和“长官”莅临参加(他当时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及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我作为黄埔后代受邀参加,于是,便有了后面近10年的交集。

这次活动是“文革”后难得的一次全员聚会,又逢抗战胜利纪念日,老兵们纷纷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既讲过去、也讲现在,既“忆苦”也“思甜”……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某中学任教的远征军老兵,当他讲到他和同班战友过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后减员一半的际遇时,竟忍不住大哭起来。

整个纪念会,郭老都安安静静地听着,从不打岔、也不指点,用“波澜不惊”来形容,还真是恰如其分。聚会结束时,郭老只言简意赅地谈了两点,即“向前看”和“向后看”:“向前看,即要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而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向后看,即把对民族复兴、祖国统一有用的经历记录或口述出来,让后人知史而图强……”

郭老如是说也如是做,堪称黄埔军人和黄埔后代的标杆和楷模!

尽管郭老曾历经坎坷,但在与他交往的那一段时日里,我却从没听到他口出怨言,反倒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竭尽心力。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郭老耄耋之年在北碚完成了几部巨著,即《中国军事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郭汝瑰回忆录》和《郭汝瑰回忆录(续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除著书立说之外,他还“放眼未来”、亲力亲为——义务给重庆警备区干部教授英语,以提高军队素养;重庆警备区组织民兵演习,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教民兵爬山。同时,他还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做专题报告,以期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1995年初秋,北碚图书馆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报告会”,邀请郭老去给青少年们作一场相关报告。其时,他正在赶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得到邀请后,仍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去,要去,再忙也要去!”

报告的当日,他提前半小时步行到达座无虚席的会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军民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抗战故事……整整三个半小时,88岁高龄的郭老激情澎湃、精神抖擞、讲述生动、事例鲜活,听众无不动容,掌声此起彼伏。记得报告会结束时,有人问他:“假如现在有敌来犯,你会怎样?”忘龄的他竟豪气地回答:“我会请求再次上战场!”闻者莫不肃然起敬。之后,他还特地向图书馆赠送了234册自己多年收藏的图书,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那段我们民族不能忘记的历史。

而对于有着黄埔“血缘”的老兵和后代,郭老更是关爱有加、悉心指导。

尽管他著书繁忙,但每次市、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开会,除了生病和去外地公差之外,郭老是有请必到;而会议快结束时,他必说上几句点睛之语,或是“关注祖国统一”、或是“联络感情”、或是“表扬先进”、或是“展望前景”……话语虽少,但这“睛”就像一盏明灯,刹那间照亮大家的心。一位在大学任教的黄埔二代曾多次赞叹:“郭老有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因受我父的黄埔同学、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梁明泉的委托,“常去郭老家拜访,看看能否为他写书提供帮助……”,加之郭老又认识我父亲的远房大伯李蔚如,故那些年,我常去郭老家打卡,对郭老的人格魅力和无疆大爱自然是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 1997年9月16日,郭汝瑰将军90岁生日,重庆北碚的黄埔后代为其庆生。

记得他在赶写《郭汝瑰回忆录》续集时,突发疾病被送往西南医院抢救。得知消息后,我和梁老等人一道去医院看望他。尽管住院期间,医院曾几次下病危通知书,当我们见到他时,他仍虚弱无力、满面病容,然而问候的话语尚未落地,他便说想要尽快出院:“……我的书还没写完呢!”没几天,他便如愿以偿从医院回家。本该好好休息的他却不顾自己尚未痊愈的病体,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撰写这本倾注自己心血的大书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得抓紧时间……”未几,这本书得以出版。

郭老的“革命加拼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此反思:“我这晚辈没有‘向后看’的经历,但我有‘笔’,是否也为郭老‘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的心愿出点小力?”

于是,我这个只会写家长里短、锅碗瓢盆等小文章的女人居然也拿起笔来写军人、写战争、写金戈铁马、写万里征程……“近水楼台先得月”,除了写郭老的《呕心沥血御强敌——记郭老在武汉会战中的一段往事》《永不衰老的爱国心》等四五篇文章之外,还采访了我所认识的抗战老兵,陆陆续续写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爬雪山、过草地及其它——滇西战干团生涯二三事》《我为抗战扛起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台湾来的东洋军刀》等多篇文章(多为老兵口述史)……而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当我欲采访当年那位在抗战胜利纪念会上大哭的远征军老兵时,他已经驾鹤西去!

在日常生活中,郭老对我们这些后代的关爱则更是处处可见、时时能感——他送我陈立夫先生“乐善不倦”书法条幅的复印件,殷殷嘱咐:“陈立夫先生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提出‘中国文化统一论’,值得肯定……”他赠我蒋纬国先生的戎装照片,谆谆教导:“我和纬国先生很可能看不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天了,希望在你们二三代身上……”至于那些年,我在他家“蹭”吃“蹭”喝“蹭”书看,则更是家常便饭。

不过,我却没想到他竟“爱屋及乌”——某日,我随他去市委有关部门开会,回来的路上,他竟提出去我家看看。想着他年老体弱,爬五层楼吃力,于是便竭力劝阻:“那么陡的楼梯,你爬不上去的!”并保证:“哪天下班后,我叫我家先生专程上门来看你。”但平时为人随和的郭老却坚持着一定要去,他的警卫员兼司机最了解他,当即帮腔道:“没关系,我扶他上去。”于是,我只好默认。但毕竟年岁不饶人,曾经金戈铁马的老将军,此刻爬楼竟也艰难如斯,可以说,他不是“爬”上楼的,而是被警卫员“拽”上楼的……我家先生怎么也没想到郭老会来家看他这个平头百姓,当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 1997年9月16日,郭汝瑰将军90岁生日,与黄埔后代李北兰合影。

为郭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原本就支持我与郭老、梁老等交往的先生从此更是上心,有时甚至帮我查阅资料、看稿子、出主意,为祖国统一工作出力献策。千禧年的后半叶,北碚黄埔老兵减员、老病增多,急需二代“接班”。尽管我家先生当时已身患沉疴,但他听说我欲去区黄埔办公室做义工,仍举双手赞成。我做义工期间,对他的照顾显然没有以前周到和细致,但他从无半句怨言:“郭老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甚至两辈子!”

这份义工工作,我一做就是5年,直到2013年先生的病情加重,我要陪他到上海治病,才把工作交给另一个热心肠的黄埔二代。

人生总是会有遗憾的,而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临现场为骤然辞世的郭老送行。

1997年9月底,我要到澳大利亚悉尼探亲,临行前特地去郭老家告辞。郭老也没多说什么,一句“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便把不尽之言道尽。然而没想到的是,我向他辞行还不到一个月,竟然天人永隔——10月23日晚,我正伏案写作,电话铃声响起,接过话筒一听,竟是那位在大学任教的黄埔二代的越洋电话:“郭老今晨因车祸去世,享年90岁……”朋友言语间几度哽咽,我也不禁泪流满面。

猜你喜欢

郭老北碚黄埔军校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中国新诗创研中心在重庆北碚揭牌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