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2021-12-23竺逸麟
竺逸麟
自1931年检察制度创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检察人穿越险阻,砥砺前行。他们在漫漫黑夜中点亮火炬,寻找光芒。本刊记者采访了虹口区人民检察院老检察官郭矛弘,在他的回忆中,共同体会虹口区人民检察院重建的壮阔历史。
8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郭老家。郭老虽然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实在难以看出是一名88岁的耄耋前辈。郭老面带笑靥,徐徐地讲起那些年的故事。
自郭老参与重建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以来,已经40年了。
当记者问起郭老是如何与检察系统结缘的,他不禁有些唏嘘。郭老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一名来自隐蔽战线的战士。
1951年,17岁的郭老来到上海,在隐蔽战线工作了5年。1955年调动到公安局政治处,成为公开战线的一员,这一干就又是23年。在公安系统的工作给郭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令他掌握了大量的办案与工作经验,为他之后参与重建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埋下伏笔。
1978年7月,郭老清楚地记得那一刻,他被委以重任——他在区委与市院的双重领导下,承担起了重建虹口区人民检察院的工作。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将成为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到这个任务,意味着要告别奋斗多年的公安战线,郭老有些不舍。为了让自己坚定信念,在正式开始筹建之前,郭老重温了入党誓词,他至今仍然记得其中的几句话: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郭老说道:“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作为多年的共产党员,要遵守纪律。重温誓词之后,我就去了区委报到。”
百廢待兴的年代,充满如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初来乍到的郭老有些迷惘,他开始绞尽脑汁想办法。他抓住了三个重点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没房子,没钞票,没公章。针对这三个问题,郭老开始了奔波,其中,找房子的事情给郭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为了找到合适的房子,郭老先是想到了熟识的公安同志们,他一家一家地到派出所拜访,希望能找到空置的适合办公的房屋,不久后便有派出所告诉郭老找到了合适的房屋,郭老满心欢喜。但当他前往实地考察时,却发现房屋存在问题——虽然很漂亮,但其位置在一条窄巷子中。“在这个地方办公,进出不方便。”郭老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道。
不久后,第二栋房屋的线索又来到了郭老面前——长春路派出所找到了一所关闭已久的小学。郭老满怀期待来到现场,却发现这所小学的房产资料丢失了,于是他四处打听,得知这套房屋属于市教育局。郭老立马借来一辆自行车,从四川北路一路蹬到建国西路,向教育局的同志提出了需求,但教育局的同志一句“十分抱歉”,熄灭了郭老的希望——当时的教育系统也正在重整旗鼓,正好也要重新利用这套房屋,郭老只得叹着气离开了。
原定的“开张”日期在步步逼近,但事情又回到了原点,郭老一筹莫展。此时一则新闻传到了郭老的耳朵里——“四人帮”上海余党覆灭,他们的“基地”空了出来,那是一套神气的花园洋房。郭老立刻冲进区委领导办公室,向领导汇报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地方‘占领’下来!这是唯一的希望!”领导回复郭老:“好!尽量争取!”
经过会议,重生的虹口检察系统终于成功争取到了这套房屋。房子坐落于多伦路上,那是一条激荡着百年“民族魂”的街道,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都曾在此挥毫泼墨——多伦路上的房子,给检察机关办公那是再适合不过了。
197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正式“开张”。回忆起那一天的郭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被记者问起对于检察系统的后辈们有什么想说的,郭老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他字字斟酌的一段寄语:检察人一定要坚决听党的话,习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检察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法治自觉性、检察自觉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地推动提升检察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把检察工作更好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检察工作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地位。更希望年轻的同志要为成为忠诚的、干净的、冲锋在前的检察干警而奋斗终生。
在采访中,郭老一直用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人生中一段又一段的波澜。郭老的白发源于时间的无情,郭老的思想源于历史的壮阔——人生置于时代之中,短暂;信仰置于时代之中,无边无际。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当一切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改变不了的是那检察干警坚毅果决的眼神,以及共产党人刻入血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