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台湾:两岸应知道的台湾历史故事(五)
2022-02-14熊子杰
□ 熊子杰
第五章 三国卫温将军大闹台湾记
1900年前《三国志·吴主传》里有关卫温到夷洲的一段文字引起台湾学界的轩然大波。
有人说东吴卫温、诸葛直根本没来过台湾。
有人说隋朝陈稜没来过台湾。
有人说郑成功、清朝、国民政府都是外来的。
所以,台湾就像一颗形似番薯的巨大外太空陨石,1945年无声无息地落在中国大陆福建外海的太平洋上,于是这世上出现了一座岛被称为“台湾”,台湾开始有了历史。对这些想要隔绝中华历史的人而言,1945年前的台湾人都是外星人,1945年后来台的人都是“异形”(aliens),而他们如何面对台湾少数民族呢?无法解释,只好当他们不存在。
1900年前的《三国志·吴主传》提到公元230年孙权曾派遣卫温、诸葛直等到东海的夷洲去招番,这段史料约146字,有关夷洲叙述不过26字,却引得今日台湾学者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应将此段文字纳入台湾历史教科书中,以凸显两岸交流是从此时开始的;反对者认为不该纳入,因为无其他史料或文物可以佐证这“夷洲”就是今日的台湾。到底卫温、诸葛直等是否到过台湾?到底该不该放入历史教科书中?认为应将卫温等到台湾事迹放入台湾历史教科书中的学者批评台湾领导人不放入是姑息“台独”势力;不赞成将这段史料放入台湾教科书的学者也骂台湾领导人,认为是在搞急统。
事实上,争论此段历史实在无太大意义,如果不是因为有些台湾人有“恐中”的意识形态,谁会在乎这段历史,更不会管卫温、诸葛直有没有到过台湾。而且2010年台湾“中研院”权威学者已证实马祖的“亮岛人”9000多年前来自中国福建亮岛地区,6000年前左右再到台湾,卫温等到台湾是远在亮岛人之后的事。公元230年卫温、诸葛直是否到过台湾对两岸渊源已不是关键了,所以学者们实无须再争辩此段历史。
历史的解读可以因人而异,但史实是不容篡改及否定的,你可以说夷洲不是台湾,但请告诉世人,卫温到冲绳的史料、遗迹在哪?台湾没有、冲绳也没有。所以大家只能猜测、推论,但也不能排除是台湾。
如前所述,台湾少数民族源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大陆汉人自有航海技术后就不断乘船到台湾经商、贸易、定居等,中华文化随着大陆汉人来台数量增加逐渐深入台湾,这是自然定律,所以台湾至今仍保有浓厚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华文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两岸从台湾少数民族及汉人角度都是同文同种的族群关系,只是如今两岸的体制、生活环境有所不同而已。既然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觉得有必要将卫温等到台湾这段历史争议厘清一下。
台湾“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在1979年的著作《台湾早期历史研究》中指出:“隋书所记流求,其所指究为今日台湾,抑为今之琉球,数十年来中外学者聚讼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时有争论。隋书所载流求人习俗,显与《临海水土志》中的夷州多有吻合,亦大可与今日台湾土著民族古习俗相印证,因此学者对此虽有争论,而大多说隋代流求即今台湾。”曹永和说“夷洲为今台湾,殆为定案”(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1979,台北联经)。
台湾“中研院”院士凌纯声根据民族学的研究和古代书籍的记载认为夷洲就是今日台湾(《评赖泽涵主编〈高中历史〉课本第一册(草案)》,《海峡评论》杂志社,第259期)。
“中研院”院士郭廷以指出:“除了台湾,没有第二个地方合乎这个条件,除了生番更无法在东南海上找到另一个民族具有这些风习。”郭廷以院士在所著《台湾史事概说》中引用《尚书》及沈莹《临海水土志》为例,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中国经营台湾始自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驳周婉窈和“98课纲”》,《海峡评论》杂志社,第323期)。
日本历史学家田清博士经研究论定,公元230年(东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进军夷洲,俘虏数千夷人,此夷洲即为今之台湾,是为汉人经营台湾之始。
日本人市村瓒次郎博士以《太平御览》卷七八〇所引《临海水土志》中之记事与《隋书·流求传》互相比较,详细论断认为夷洲即台湾。
综观上述中外学者,包括台湾“中研院”三大权威院士,甚至日本学者都认为公元230年卫温、诸葛直到的地方确实是台湾,但为何在台湾还有学者反对此论述呢?
我们先检视一下《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短短一段话,真正与台湾有关的“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才不过仅仅26个字,却造成台湾学者专家大论战。
《三国志·吴主传》载:
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海南岛),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有些人认为这些史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经营台湾的证据;反对者认为根本没有史料及遗迹证明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过台湾。无论台湾学者如何争辩,有趣的是日本专家学者却一致认为吴书所称的夷洲应为台湾。什么道理?是出于专业还是为了避免危及琉球(冲绳)的主权?
言归正传,夷洲是不是台湾,卫温、诸葛直等是否到过台湾,说实话,如笔者先前所述,台湾人对此没什么感觉。夷洲不是台湾又如何呢?也不会改变两岸自古血脉相连、同文同种的关系,尤其如今马祖“亮岛人”已被证实9000多年前源自中国;隋朝隋炀帝三次出兵台湾,是古今中外无争议的历史;陈稜到台湾,也是中华民族经略台湾的事实,已是不争的历史。然而一些希望台湾与中国大陆无任何渊源,或想抹除台湾与大陆文化交集的人,是不会承认这段历史的。
那么,卫温、诸葛直是否到过台湾?
笔者做大胆的假设,假设吴书根本是杜撰的,卫温、诸葛直没去夷洲!这说法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临海水土志》清楚描述一些岛上居民的生活习俗地理风情极似古代台湾,如果作者没有看过、读过或听过这些资讯,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只是这些夷洲人所居住的岛是哪里?假设夷洲不是宝岛台湾,那会是哪里?放眼天下没有任何地方或国家有史料、文献、遗迹等记载或证实卫温、诸葛直等到过该地,仅有新北市新店溪曾发现手印乌石,但也无法直接证明此乌石就是卫温、诸葛直等将其带到台湾的。所以全世界都一样,没一个地方有史料或遗迹能证实此事:卫温等“到此一游”。
笔者再大胆假设,不是台湾住民,是哪里的住民呢?一些人认为是冲绳,可是当地并没有《吴书》上所称夷洲人的习俗文化、生活形态等特征,所以夷洲应不可能是今日冲绳;而《吴书》所述与台湾当时住民却是极为类似,所以大多数学者还是主张夷洲应是台湾。
有些台湾学者引用《东夷传》的叙述,争执台湾的方位及距离与《吴书》所称的方位及距离不合,所以夷洲并非台湾。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有引述: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地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上述“夷州”应同于《三国志》的“夷洲”;上述“越王射地正白”的“越王”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原散居在今日浙江省沿海,因战乱避难移居到夷州。
这些学者一直争论的其中一点是关于距离,古代的2000里约为今日800公里,而从谷歌地图上查看,从临海郡(今日浙江省台州市)到台北基隆直线距离才约393公里,所以从距离长度分析,认为夷洲不是台湾,若依距离来判断却像是冲绳,从台州到冲绳约为680公里。此论点有几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一、认定当时距离数据是非常精准,事实不然;二、主观认为卫温、诸葛直等是到了台北基隆或淡水,而事实上他们却不一定是从浙江台州到台北基隆或淡水,极可能是从台州到大员(今日台南),尤其隋朝时陈稜到台湾的上岸地点就是台南海岸;或许他们到了台湾东部宜兰县南澳(汉本遗址所在地)。台州到台南安平距离约600公里(谷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为643公里),加上古代由于无度量衡,对距离及数字概念不清,数字多会浮夸,航线又非直行,海上季风及洋流、船只的性能及大小等因素影响,所以“去郡二千里”大概实际上可能只有四五百公里长,就距离而言,“夷洲”指台湾绝对合理。反之,以距离短来认定“夷洲”非台湾才是对历史的偏颇认知。
另外有关航海技术及能力的限制,有些学者如梁嘉彬教授认为农历正月东海及台湾吹东北季风,所以以风为动力的船从台州出航是无法到达台湾的。然而在《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中记载:三国东吴热衷于海洋贸易,当时东吴已有千吨级船舰,航迹遍及伊朗、印度、斯里兰卡(陈华胜《三国奇谈》,2011,实学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陆沿海南岛语族人用划桨都能到台湾,吴国巨舰当然也能到台湾,否则台湾十三行遗址及汉本遗址中的大陆汉文物难道从外星球来的吗?这些文物很清楚地否定吹东北季风无法到台湾的论点。
另一争论不休的是方位,有人认为台湾不是在“临海郡东南”的方位,而台湾本来就是在台州的东南方。若以吴国的整个版图位置来看,台湾更是在吴国的东南方,而且吴国的东南方最庞大的岛就是台湾岛,所以夷洲应该就是台湾。
有些学者仅从距离及方位就断定夷洲就是今日冲绳(以前的琉球群岛),然而就算距离及方位无争议,但以前及现在的冲绳原住民都看不出与《临海水土志》中夷人有任何生活习俗文化上的相似。《临海水土志》记载:
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觡矛以战,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镮、贯、珠、珰……
冲绳并无鹿,而《临海水土志》的夷人却是以鹿角作器具,所以冲绳显然不会是夷洲。相反,台湾早在3000年前就有鹿,在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左镇文化、铁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许多鹿骨骸化石,距今已超过2000年(何传坤《台湾中部铁器时代惠来遗址出土梅花鹿DNA研究》,2010,自然科学博物馆)。而且十三行文化及汉本文化遗迹也证明台湾早在1800年前就有冶铁的技术及产品,这与《临海水土志》的夷州有铜铁相符,显示三国东吴已有冶铁能力又与《临海水土志》叙述相符。所以,以生活习俗及文化来推论,毫无疑问台湾应是夷洲。
因此,如从文化、习俗、气候、地理、距离、方位等角度来看,夷洲为台湾是极合理的,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今再没有任何人提出一个更符合前述条件的地方、文化及民族。
另外《隋书·流求传》所描述流求岛上原住民的文化及习俗与《临海水土志》中的夷州人也极为相似,因此,更加强夷洲与台湾关系之事实证据。
台湾近百年发现超过千个古代遗址,其中新北市八里的十三行遗址及宜兰县南澳的汉本遗址皆为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遗迹。台湾考古学者认为十三行遗址曾经先后有三群人居住过:一、“圆山文化人”(在2000多年前);二、凯达格兰人的祖先“十三行文化人”(约在1800年前);三、汉人移民(约清朝中期)。十三行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大多数是“十三行文化人”所遗留的,包含大量陶器、铁器、玛瑙珠、玻璃饰品、玻璃珠、金饰、银饰、青铜器、铜器、铜币等文物。由于这些文物有些是来自台湾其他的族群,有些则来自大陆汉人及南洋人,因此可推论在1800年前左右,恰好就是三国时期,汉人就已频繁乘船来台进行贸易,而十三行遗址(台州到新北市八里直线距离约383公里)就是当时主要交易地点之一。
另外,2012年在台湾宜兰县南澳和平段发现汉本遗址,汉本原为泰雅语“Blihun”,是“门户”的意思。2015年6月,研究员发现第二个汉本文化层遗址距今约1650—1800年前的古迹,挖出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玛瑙、骨角器、玻璃器等文物。遗址文物中有许多是汉文物,再次可证当时大陆汉人与台湾少数民族的双边贸易相当频繁,从台湾头的八里十三行遗址,绕过台湾东北海岸到达宜兰县南澳的汉本遗址(浙江台州到宜兰南澳直线距离约468公里)。“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刘益昌形容汉本人为“最早台商”,可见当时台湾少数民族也去了大陆经商或贸易。
从航海技术及时间上看,公元230年东吴卫温所率领的军队应该是到了台湾;此行之后,许多随军征台的汉人又频繁乘船渡海往来海峡两岸,与台湾少数民族和谐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因此留下了十三行遗址、汉本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