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
2022-02-10赵信彦,杨慧
赵信彦,杨慧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主要经历了萌发与探索、更新与曲折、反思与发展、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百年演进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履行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观;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1-0030-07
一、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
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始终在场,其历史演进主要经历了萌发与探索、更新与曲折、反思与发展、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发与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沉沦的双重困境,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任务,与之相随,党的传统文化观开启了萌发与探索阶段。
第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了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是从发生论视角考察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化史有“四千年的历史”[1],“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2]187。瞿秋白提出,“文明是人类的创造”[3],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思想成果。二是从精神实质、形态结构等方面解析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就精神实质而言,瞿秋白批判封建宗法文化本质上是束缚人性和粉饰淫昏的利器。就结构而言,李大钊指出传统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系统,亦包括精神文化系统[2]11-12。就思想内容和学术流派而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学说、“医药卜筮之术”[4],以及以儒教为核心的三教九流。三是阐明传统文化的价值。李大钊评价东方文明是世界进步的重要动力机轴,“日本、高丽、越南等国”在诸多方面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2]145。四是强调辩证批判传统文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承袭五四运动反传统精神,激进批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但总体上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如李大钊指出,不是掊击孔子本身,而是掊击孔子为封建社会塑造的偶像权威和专制灵魂。陈独秀也指出:“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5]概言之,尽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不够成熟,但其中所包含的许多闪耀光芒的思想论断是近代以来文化觉醒的现实映射,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萌发设定了出场基调。
第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指向。一是结合抗日新阶段研判传统文化的应时价值。毛泽东指出,传统文化是指导伟大革命运动、凝聚民族精神的宝贵思想资源[6]534,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6]707。二是提出尊重历史传统,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毛泽东提出批判总结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传统文化遗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强调辩证扬弃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6]707-708,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三是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之道。1938年,毛泽东创造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一定的民族形式”并指導中国革命[6]533-534。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中国传统哲学命题作了辩证扬弃和改造,使之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活范例。质言之,辩证扬弃、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成为党的自觉文化追求,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演化图景的主旋律。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批判继承原则的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之道的初步探索等都具有开端性的启蒙意义。
(二)更新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场域中,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推演既有更新发展也有曲折失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适时更新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方针,提出“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以及处理中外文化关系的科学方法。一是客观分析传统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虽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7],有人民的成分,还有反封建的成分。二是提出肃清封建思想残余。“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等的文化批判,虽有某些不足之处,但一定意义上清理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指导地位。三是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1956年,毛泽东首次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此后,他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9]268的要求,指明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目的和方向。四是阐明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态度和方法。毛泽东提出既要批判继承中国文化遗产,也要学习借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9]41。1964年9月,他作了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0]的批示,为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可以说,这一阶段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更新发展,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有过一定曲折,但也为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演进提供了有益反面鉴戒。总的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传统文化观实现了一定的更新发展,在党的传统文化观演进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三)反思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序幕,以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总结党的传统文化观演进历程的经验教训,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深化和拓展了党的传统文化观。
第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思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曲折历程,接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实事求是地分析传统文化,提出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邓小平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指出旧中国留存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必须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划清“两对界限”即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提出继承并超越以往科学的传统文化发展方针,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提出“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11]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建设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言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了党的传统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空间。
第二,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从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维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一是提出传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12],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传统。二是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文化定位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3],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党的自觉文化追求。三是强调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成果。1990年,李瑞环在《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14]。同年,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观的现代意涵和理论视野。
第三,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一是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胡锦涛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和升华,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16],为中华民族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二是提出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建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17],还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18],以更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开放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以传承弘扬为主旋律,以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践指向,在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的统一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话语建构。
(四)升华与完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随着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升华和完善前人的传统文化观,以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传统文化观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时代的科学传统文化观。
第一,给予中国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系统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9]426,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巨大价值,积聚着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精神力量,蕴涵着治国理政的经验镜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蕴藏着应对人类共同难题的智慧方案。此外,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专门性文件,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深入回答了“为何重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命题,拓展了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意义空间。
第二,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凝炼概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贯通古今的历史思维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大致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20]等繁荣发展阶段,产生了儒、释、道、墨、法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王守仁等思想名家,形成了蕴含“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21]的珍贵文化遗产,表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由此,号召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2]164。习近平还多次提炼概括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成分,如明确指出要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2]164。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第三,运用辩证方法论和唯物史观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22]164。同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含有陈旧过时的糟粕性成分,必须结合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他还强调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汲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阐明了文化自强的现代化远景目标。概言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架构和话语表达,实现了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新时代升华和全新诠释。
综上,回溯党的百年辉煌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建构了科学而宏大的传统文化观谱系。党的传统文化观演进历程虽然有过曲折,但总体上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政策日趋成熟,实践愈益丰富,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丰沛动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引擎。
二、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演进的基本经验
学史明理,鉴古知今。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23]89。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积淀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主要涵括基本前提、政治保障、精神底气和价值旨归四个方面。
(一)基本前提: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线展开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党的传统文化观与时演进的基本前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认识评判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唯物史观视野。以何种原则、方法看待传统文化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4],并且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而非教条。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传统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并为时代和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滋养。“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2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结果,关键在于紧密结合包括传统文化精粹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才能为中国人民所认同和掌握,才能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赓续,也关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典范。
(二)政治保障: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更是领导者。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的重要原则,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保障。回望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革命、建设、改革的鲜活实践。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正确领导,党的传统文化观就能沿着正确方向行进;脱离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正确领导,党的传统文化观就会偏离正确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6]69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改造利用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实现了由传承弘扬傳统文化向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转变。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正是因为百年来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过曲折。正是由于我们党及时调整和积极应对,才使传统文化免受更大劫难。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确保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
(三)精神底气: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演进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底气。一个政党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具有文化自觉的政党才是有主见的政党,具有文化自信的政党才是有前途的政党。在党的传统文化观百年演进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每逢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都结合时代要求和中心任务,以思想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凝聚奋斗力量,为党的事业提供精神支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对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正是由于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党才能积极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俱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才能勇于面对文化曲折和思想偏误,敢于容错与纠错;才能敢于应对国内外各种文化挑战,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新时代以来,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为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6]4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引领文化前进方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四)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23]368关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旨向和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年来党的传统文化观演进的价值归宿。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故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离不开人民更要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6]444,道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在凝聚人民智慧的群众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7],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大量引发人民思想共鸣的优秀文化作品。简言之,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不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三、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演进的时代启示
使命呼唤担当,指引未来。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26]44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及基本经验为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为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指明前进方向。我们党能否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问题还“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28]。因此,坚持以“活的马克思主义”[29]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根本要求。
“活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百年历程。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以“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时代价值、历史脉络、思想精髓以及传承弘扬的原则方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向新境界。必须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价值指向和精神实质,这是新时代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是繁荣发展传统文化的政治依托。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6]41,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当前,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极具严峻性和复杂性,要坚决与之斗争并取得全胜。要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切实贯彻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只有建立在民众广泛‘同意’基础上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发挥其社会教化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整合文化和调控社会。”[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只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得人民对党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凝聚全社会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牢记初心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6]1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题中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9]426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定。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研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殊异时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诚然,不能离开具体语境抽象谈论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在历史语境中诠释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2]164;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语境和鲜活社会实践甄别、扬弃传统文化,激活那些仍具借鉴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生命力。亦即,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视域交融中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综合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与新时代文化语境相适应,必须对其内容和形式载体进行双重创新。冯友兰曾提出,要以“抽象继承法”从抽象意义而非具体意义上继承传统文化。同样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抓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结合时代要求和最新实践,建构性地丰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样态,创新其现代性话语表达形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2]161。毛泽东曾提出对待文化的“古今中外法”,习近平强调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因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还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综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产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精神、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最丰沛的精神食粮。
(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擘画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现代化远景目标,为我们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晰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强烈的文化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或民族基于文化产生的内在凝聚力生命力与外在吸引力影响力的统一。傳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要立足本土,又要面向世界。一方面,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发全体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具象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新时代已步入“媒介化生存”阶段,媒介融合传播体系的发展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新契机。借助媒介融合传播的优势,无论是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髓的中华精神财富,还是固态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抑或是新时代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都可以突破时空域限,以更加立体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可视化传播,同时以创新性的对外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崭新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9.
[2]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6.
[4]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3.
[5]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82.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2.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2.
[1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1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1.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16]柳斌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17]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5.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37.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2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3.
[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7.
[28]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3.
[2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1.
[30]曹萍,李仁银.文化领导权的现实构建[J].理论视野,2013(10):34-37.
【责任编辑:雨蕙】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18ZDA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信彦(1992- ),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杨慧(1997- ),女,山西晋中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观是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在认识维度与实践维度的统一中肇启了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价值、内涵意蕴、继承创新等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形成了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观。回溯党的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历程,总结提炼基本经验,探寻前瞻启示,对于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