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2-10曹一林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才的有效途径,以学科竞赛为特色的创新教育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英语学科竞赛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改革实践以竞赛为驱动力,以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为推动力,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能”为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动力、语言输出、思辨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64-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国内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即具有全球意识,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的特征成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递,往往忽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的英语仅仅是教材中所教的理论知识,而不是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这也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学被长期诟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旨在改善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强调以学科竞赛为特色的创新教育,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以赛促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英语学科竞赛从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最初考察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比赛到现在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比赛,目前针对各类单项技能都设有相应的比赛,英语学科竞赛现已呈现出一个全面、综合、专业的体系。英语学科竞赛和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并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此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英语学科竞赛的标准和内容,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竞赛水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一、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基于英语学科竞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建设多模态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语言产出为驱动力,强调学用结合。通过拓展课程模块,增加实践模块,建设网络模块,最终形成“实践训练+竞赛指导”“地面课堂+在线课程”“学生输出+教师输入”的改革体系,融知识、能力、实践于一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学用一体,强化输出实践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完全滞后于他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很多年以后还是无法在工作或生活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英语学科竞赛要求学生高质量地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和翻译等各类语言输出活动。本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中的产出任务为驱动力,在教学中设置竞赛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迫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做到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二)线上线下,延伸课程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英语课时被大幅度压缩,教学进度十分吃紧,教学内容捉襟见肘,课堂教学基本上只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堂活动较难促成有效学习。本次教学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地面课堂有机融入英语学科竞赛的要求和内容,强调学生实践训练,教师适时提供输入指导。同时建设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英语学科竞赛的学习资料,丰富和扩充学习资源,延伸课程内容。
(三)多重模态,推动自主学习
将学科竞赛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改革体现了课堂多模态话语特征,教学活动包括演讲、讨论、讲解、问答等形式的口头模态及写作、笔记等形式的书面模态,另外还包括以网络在线课堂为特色的电子模态。网络在线课堂的学习资源是一个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电子书、文档、教案、讲义等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化的学习环境,突破了课本单一模态的局限,充分利用學生的特性,积极调动他们的视听感官,大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本教学改革试图实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英语学科竞赛,将英语演讲、写作、阅读、翻译等竞赛的评估标准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教学要求对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标;第二,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有限的学时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积极性,以参加竞赛为驱动力,拓展学生从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学习英语,达到“以赛促练”的目标;第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赛促能”的目标。
(一)对接《指南》教学要求,确定语言能力评估标准
《指南》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要求都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并未作出细化的评估标准,这使得学生在衡量自己的语言能力时,无法得到具体的、量化的、专业的评估反馈。本教学改革将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和翻译比赛的评估标准与《指南》的教学要求对接,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指南》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针对特定的主题,运用会话和交流技巧进行口语表达,本次改革将学生的口头表达从内容、语言和表达三个方面来评估,内容具体分为结构和材料,语言主要考察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清楚性和生动性,表达包含语音语调、语速、停顿、吐字等方面。
《指南》指出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运用写作技巧进行书面表达,做到思想明确、结构清晰、语言规范。本次改革将学生的写作从思想内容、组织发展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思想内容包括观点和材料,组织发展主要指结构、论据和证据三个要素,语言包含语法、措词和句型。
《指南》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类型、理解程度和阅读技巧上,本次改革突破了用客觀题来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要求学生基于引文信息的要点有效地阐明主题,在一定字数内用清晰的结构和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并且充分展示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能够有效地使用词汇和语法,遵循拼写和标点符号等语言规则。
《指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翻译技巧来翻译特定文体的文本,本次改革将学生翻译作品的质量按照“忠实、准确、通顺”的原则来进行评估,要求学生的译文忠实于原文,能够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语气与文体风格和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句式处理恰当,选词妥帖,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
(二)充分利用多模态教学特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次教学改革采用多模态话语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地面课堂的教学过程呈现出多模态的话语体系,学生课堂演讲、阅读、写作和翻译的环节都根据上述的标准进行评估,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语言产出结果和学科竞赛的要求对接。
网络在线课堂的建设主要是提供英语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的视频,以写作、阅读和翻译比赛的优秀作品为主,配以演讲、写作、阅读和翻译技巧的微课视频,形成一个多模态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登陆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英语学科竞赛优秀选手和优异作品的相关资料,弥补课堂学习时间不足、内容有限等问题。
线下地面课堂的教学确保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线上网络课堂的学习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资源多元化”“学习机会最大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和“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学科竞赛专项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的要求和内容,还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英语竞赛,通过层层选拔和竞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动力。针对参赛选手,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英语演讲比赛的指导主要训练选手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写作比赛的指导主要训练学生客观陈述图表和事实现象的基本功,以及论述观点、组织论证、支撑论据的能力。阅读比赛针对引文写作部分,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理解引文的信息要点,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并使用清晰的结构、恰当的修辞和准确丰富的语言来阐述观点。翻译比赛指导教师负责帮助学生修改翻译稿,从达意、准确、精炼、通顺几个方面改进学生译作的质量。基于“学生参赛—教师指导—赛前实践—赛后总结”的模式,将参加英语学科竞赛作为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直接驱动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异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力,使其在较短的周期内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英语学科竞赛已经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广泛开展,而且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将学科竞赛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郭万群.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71-72.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17.
[责任编辑 韩晓雨]
收稿日期:2021-04-11
作者简介:曹一林(1978—),女,上海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1978—2020)”(2021SJA0028);河海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专项一般项目(B210207107);河海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竞教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一项基于Uchallenge大学生英语挑战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