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11-10沈澍韦伟邹志强

计算机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课程教学

沈澍 韦伟 邹志强

摘要: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提出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课程教学;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随着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信息类拔尖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此类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必定会越来越高。

面对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挑战,仅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型的拔尖人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尤为严重。为此,有学者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文献提出一种“赛课结合”的方法,以提升清华大学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文献提出“以赛定教,赛训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用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文献针对高等职校学生,提出在技能教学中以赛促学的新概念;文献探讨以学科竞赛为导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上述文献的启发下,笔者根据近年来在一线教学过程积累的经验,结合日常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种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有的素质

只有先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学生。笔者受到文献的启发,并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有的素质大致分为3个方面,即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素质。

1.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时,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大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对各专业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以计算机类人才为例,可以按照表1所列的知识类别,去衡量学生的专业素质。

1.2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比如交流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学习态度等。这些素质是各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的,是大学生在今后的科研与工作中软实力的体现。

1.3创造性素质

创造性素质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有别于前两种素质,创造性素质并非是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积累所能得到的,而是要在具备良好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培养出来的良好科学习惯。创造性素质可以表现为创新意识,包括发散性思维、不惧权威、积极主动的学习观、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想做就做的气魄等优秀的科研与工作品质。

2.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笔者根据信息类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培养计划和所学课程安排,制定出包含多个环节的总体方案,各环节相互关联、彼此支撑、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具体来说,从本科生在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程的学习,到大二阶段参与到以项目驱动的STITP项目当中,再到大三阶段参与到导师负责的科研课题当中,并且参加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进而更主动地学习专业课。

2.1确立研究方向

在本科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加之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涉猎不多,期望大多数的本科生能够自主地确定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方向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和具体指导。在充分考虑难度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导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是结合当前的一些新兴技术来确立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不宜设得过大、过难,最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一定趣味性,能结合实际应用,目标“看得见”,并且学生有望通过自身努力“蹦一蹦”后就可以触及。笔者在实践当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根据上述原则,为自己指导的两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向。一个方向是结合在研的科研课题去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室内空气质量监控方法”,另一个方向则是基于Microsoft公司Kinect体感摄像头的“基于Kinect的高尔夫姿态矫正方法研究”。概括来说,前者从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出发去解决实际的环境监测问题,很实用;后者结合当前的新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立意较新颖。这两个方向又涉及很多有用并有趣的技术,所以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目前的进展也很顺利。

2.2结合课堂教学的指导

研究方向一旦确定后,学生便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仍以“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室内空气质量监控方法”和“基于Kinect的高尔夫姿态矫正方法研究”为例,前者需要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开发、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后者则会涉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算法、数据库、模式识别、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而与之相关的课程几乎涵盖了计算机领域绝大部分的核心课程。比如笔者正在授课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便与第一个研究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确实听到过“这门课过时了,学了没什么用处”的言论,加之这门课本身也比较难,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完成一个具体的应用课题的角度出发,那么学生便会主动思考需要学习什么,变被动为主动,效果就非常好。

2.3结合科研项目的指导

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科研课题和项目的,但是科研项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对比。研究生之所以比本科生的能力要强,并不在于他们多学习了一些课程,关键是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与项目,在实践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某些优秀的本科生在参与项目的研究后,显示出来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甚至超出了一般的研究生。所以在笔者制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中,科研项目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面向广大在校本科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TITP),另外笔者也会根据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的有关内容,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笔者曾和同事一起指导过多项STITP项目。其中一些优秀本科生通过项目中的锻炼,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给我们的感触很深。这些学生毕业时,由于他们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能力,有的在本校继续读研,有的保研至国内的著名高校,还有的去国外继续深造。

2.4结合学科竞赛的指导

经过之前的两个步骤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势必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此时如果能够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兴趣或在之前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和成果,积极参加一定数量的学科竞赛,无疑会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里以笔者指导的一支队伍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举例说明,这项比赛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竞赛,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加看重创新能力以及在创业环境中可能要面临的关于市场、产品定位和发展规划等具体的问题,模拟微创企业的发展模式,邀请学术界、企业界和风投专家作为评委,要求参赛队伍能用精彩的表现打动评委,为参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战模拟平台。我们队伍参赛的题目是“乐愈康复——基于Kinect的医疗康复训练系统”,作为一个团队,大家从准备阶段的队伍组建、题目选择、市场情况调研、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到初赛阶段任务分工、文档撰写、系统调试、视频和宣传画制作,再到决赛阶段PPT修改、展板制作、会场布展、答辩的反复练习,应该说是一个既紧张忙碌又收获颇丰的过程。此外,通过参加这项赛事,笔者还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我们的队员对技术层面有较深的了解,但是对于市场、营销、产品的推广,甚至是企业的管理等问题知之甚少,而这些因素就极有可能在创业的初期决定创业的成败。参赛的学生们很幸运通过比赛补上了这一课,队中一两位核心成员更是有意向在毕业后进行创业尝试。

3.探索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制订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寻找有效的方法协调好“学”“研”“赛”三者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关系,确定各自合适的比重,以达到对双创型人才全面和立体的培养。在探索实践当中,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事遇到了一些困难,可以概括为如下的关键问题:

(1)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业的热情;

(2)如何促进学生提高创新创业中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3)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因材施教地进行培养;

(4)如何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与“研”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5)如何协调好任课老师、学习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6)如何更好地以提升创造力为目标,去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7)如何更好地结合学校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

上述某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不同专业多位老师的通力协作,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解决,但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一定可以寻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

4.结语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旨在充分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利用好课内外时间,去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希望能够探索一套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老师的各项工作,形成学校、老师、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课程教学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