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武举革废与政府应对

2022-02-09崔海港陈明慧

武术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武举武生清廷

崔海港 陈明慧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武举,亦称武科,创立于唐武则天时期,至1901年废除。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末武举的研究从宏观角度而言,有几部介绍武举的专著,如许友根著《武举制度史略》[1]、赵冬梅著《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2]等。同时,学术界对武举废除缘由有一定的探讨,代表作有张勇坚《武科的存废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3]、王晓勇《清代武科举废除的历史反思与借鉴》[4]等。此外,学术界还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清末武举改革进行了研究,如孙璐《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5]等。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清末武举革废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如从政府视角研究清末武举的学术成果尚属少见。另外,武举制被废除之后,武生进阶之路受阻,当时以《申报》为代表的社会舆论界甚至一度提出了倡复武举的主张,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提及。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清末武举革废与政府应对为视点,在梳理史实和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1 清末武举革废论争

1.1 武举弊端凸显

晚清时期,武举弊端凸显,时人渐有提及。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时人对武举制度进行整体反思,武举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也成为各界共识。首先,两江总督沈葆桢曾从节省财政开支和军事实践的角度,指出武举的两大弊端:其一,“历科武闱报部经费,每省已数千金……”。其二,“盖名虽为士,实则游民,有章服之荣而无操防之苦……”[6]。总结来看,武举制度的存在一则消耗财政支出,二则因武举所选士人无官可为,游手好闲,于朝廷无益。基于此,沈葆桢劝诫朝廷废停武闱,由此才可得“财与才均化无用为有用矣。”对于武举制度所学非所用的弊端,兵部尚书荣禄曾言:“武科之设,原期折冲御侮之才。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7]可见,荣禄认为,武举制度的设立,本意为朝廷选拨克敌制胜,守卫疆土的人才。而热兵器时代下,旧的选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了。其次,武举制度腐败现象频出。特别是清朝后期,捐例大开,“武营捐班太多,流品混杂,势豪策名右职,藉为护符,劣井巧躏升阶,专为牟利”。[8]捐例愈多,清军愈腐,对外战争屡战屡败也就在所难免。另外,清末武举选人过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冗兵局面,很多武生武进士取得功名后一直处于后补职缺状态,有些武生武进士甚至聚众作乱、危害乡里。清末御史徐德沅就曾上奏指出武科侍卫“除值日外,无事可办”“不知自爱之流往往以包娼庇赌为衣食之源”。[9]湖广总督张之洞对其也亦曾尖锐地批评道:“不过恃符豪霸,健讼佐斗,抗官扰民”。[10]不难看出,过多的武生武进士等不仅影响当地治安管理,于朝廷的益处也甚微。由此可见,事实确如沈葆桢、荣禄、张之洞所述,武举所试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考试弓、箭、刀、石等内容,单一陈旧,且所习非所用,已经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二是忽视对武生军事理论的要求,所选拔出来的武生缺乏将帅之才,有些甚至与游民、土匪勾结,危害乡里,鱼肉乡民,成为反对清廷的一股力量。三是组织武举考试,耗费大量财力,成为地方财政负担。总之,武举制度已经严重束缚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步伐,更落后于世界局势的发展。武举革废之声日益高涨,武举革废之争亦由此而生。

1.2 武举革废之论

1869年,丁日昌较早提出改革武举主张。时三十余年,改革武举声音从未间断,直至武举废除,并在戊戌变法前后达到顶峰。甲午战败,废除武举主张日隆。代表人物既有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亦有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沈葆桢,一度主张改革武举的张之洞也变为主张立废武举。这其中还有部分顽固分子昧于时势,不思进取,固守旧制。关于变通武举,时任江苏巡抚丁日昌上奏指出对武举的改革措施“应否将武科分为三途:一取深明韬略、熟习险要沙线之事;一取谙通机器、制造精能之士;一取枪炮命中勇敢善战之士。”。[7]丁日昌认为,要改变所习非所用的现状,就要根据形势需要,变革武举考试制度,进而培养各类军事人才。黄润章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认为武举考试应“首改试洋枪,次试以枪炮,三试以测量绘图……”。[11]这是较早提出关于变通武举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后,改革武举的呼声逐渐高涨,户部江西司主事唐文治、兵部尚书荣禄提出改试枪炮的主张,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则各自提出了变革武举制度的系统方法。1894年,户部江西司主事唐文治向光绪建议改易新政,并提出了“时事之最为切至而急于施行”的几种办法,其中一项就是变通武举,并列出了具体改革方案:“改弓矢为枪炮,易刀石以戈矛,而凡跳纵距跃,目力技巧”[12]是文虽未被当局采纳,但却得到了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极力赞赏,[13]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之洞在1898年5月16日,上奏《酌拟变通武科新章折》,提出了“营伍、学堂、武科三事合一”的武举改革方案,即“惟兵勇准应武童试,兵勇取进武生后仍在营充伍者,准应武乡试……非现在营伍之兵勇不准应武童试,非现在营伍之武生、武举不准应武乡试、武会试”[14]。可见,张之洞的武举改革方案要求武科必须出自军营,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民间拥有枪炮等武器而导致社会动乱,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开支。

张之洞的武举改革方案比较系统成熟,有助于选拔军事人才,在清廷内部得到普遍赞同。此外,主张改革武举的论述还有麦孟英《论武试略宜变通》[6]《奉天学政奏议变通武科折》[15]《变武科议》[16]等。纵观改革派的主张可以看出,改革武举的思想由分散到系统,提出改革武举思想的人士也不再局限于开明士大夫。甲午战后,特别是庚子国变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朝野上下舆论渐次转为废除武举。时人认为,单纯变革武举考试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局势变化,“若改试枪炮,亦一时权宜之计,非久安长治之策也”。[17]彼时,废除武举的声音日益高涨。康有为、荣禄、张之洞是主要代表人物。1895年,康有为主张废除无用之武举。他在著名的《上清帝第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武科弓刀步石无用甚矣。《王制》谓:‘裸股肱,决射御。’出乡不与士齿,此武后之谬制,岂可仍用哉!”[18]寥寥数语,足见康对于武举制度的深度不满。

1897年12月,兵部尚书荣禄奏请参酌中外兵制改革武举,设立武备学堂。“每省设一武备学堂,挑入学习重学、化学、格致、舆地诸学,分炮队、马队、工程队诸科,限以三年,由各省督抚择加考试。”同时,他还提出减少原武科取士名额,以武备学堂毕业生补之,“届时并令各路军营自哨长以上,均由此项武举人、武备学堂毕业补之”。[19]曾经主张改革武举制度的张之洞也开始主张废除武举。他认为,随着军事现代化的发展,现有的武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御侮之要求。因此主张广设武备学堂,“停罢武科”。他指出,武举落后于时代,应试所考弓箭刀石等内容,皆于兵事无涉。为此,他也提出建议“奋然径将武科小考、乡、会试等场一切停罢,其旧日之武进士、武举、兵部差官一律发标学习,考察人材,酌量委用补署”;并认为“此诚自强讲武之一大关键”。[20]可以说,荣禄、张之洞在主张废除武举后建立新的武备学堂,以满足朝廷的需要。在武举革废之声之外,以王毓藻、德寿等人为代表的顽固分子,强烈反对武科考试废除弓、矢、刀、石等传统考试方法,采用洋枪洋炮。王毓藻更是提出:“开弓以验横力,掇刀以验直力,舞刀以验横直力。”[20]可见,顽固分子们虽然认识到武举选拔要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但却忽略了传统武举选拔方法已无法满足热兵器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清末围绕武举出现了三种声音。一种是改革武举的声音,以丁日昌、唐文治为代表,主张改革武举考试内容。改革派的实质是在维护武举制度的前提下优化武举制度,最终以慈禧太后一纸诏令宣告失败;一种是革命派,以沈葆桢、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停废武举,推行新章;一种是反对废除武举,以清廷中的王毓藻为代表,主张固守成规。其实,无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基本上都是清政府中的当权派,有些是军中大臣、封疆大吏,他们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清廷的决策。所以,武举革废过程中,清廷作为政府当局时有回应,并最终废除了存在一千二百年的武举制度。

2 武举革废中的政府应对

随着武举革废的舆论哗然,清政府对武举的态度也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维护武举、变通武举和废除武举等三个阶段。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及洋务派、维新派等派别的上书、倡议,清政府对武举的态度由维护转为支持改革和变通。但是庚子国变后,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迫于内外压力,武举废除在所难免。最终,清政府一纸诏书废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武举制度。

2.1 从竭力维护到主张革新

自两江总督沈葆桢于1878年呈奏《请停武闱片》,提出武举选拔耗费甚巨,且所习内容并非所用,所选武生对外不能御敌,对内多有危害乡里之举。他提出应废除武科,引起朝野震惊。时人王丰也曾撰文《停武科私议》,认为“是宜查照文肃之奏,将武科一律定止”。[21]当时,清朝统治集团的上层并没有废除武举的计划。后慈禧传旨申饬道:“沈葆桢辄因撙节经费,请将武闱停止,率改旧章,实属不知大体。”。[22]废除武举在当时确有激进之嫌,也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废除武科之议只能在私下进行。由此可见,当时的清廷仍然没有认识到武举制度的落后,根本无意变通,甚至是废除武举。1884年,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张佩纶呈奏《拟请武科改试洋枪折》。他说:“窃聚中国之武进士、举人、生员以与西洋之兵敌,孰胜孰败,夫人而知之矣。聚中国之劈山炮、抬枪、鸟枪以与西洋之后膛枪炮敌,孰利孰钝,夫人而知之矣。”不难看出,张佩纶主张变革武举考试内容,由考试骑射改为测试枪炮。他还主张由默写《五经》改为试算学、兵书,并且提出效仿西方,建立武备学堂,“必择隙地立校场以为肄武之所,官设教习徐导以化学、重学、光学及水雷鱼雷之用”。[23]然而,这一建议依然没有得到清廷的重视和采纳,犹如石沉大海。总之,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些开明士大夫提出了改革武举的主张,但是清廷起初对改革和废除武举的建议是极力反对的。但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整军建武,编练新军。而原本的武举制度无法为朝廷选拔出合格的人才,清廷对武举的态度也由竭力维护转为主张变通。

2.2 从主张变通到最后废除

甲午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军官素质低下是重要原因,这说明武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不适应局势的需要。主张废除武举的声音逐渐高涨,而清廷面对汹汹舆论,被迫同意变通武举,体现了清廷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戊戌政变,光绪皇帝失势,顽固派代表人物慈禧诏令武举重回旧制,这体现了武举革废的复杂性。1897年12月,兵部尚书荣禄奏请设置武备特科。[24]荣禄的建议得到了给事中高燮曾的赞同。高燮曾认为清朝武举制度很难培养出统军将帅。他认为选拔出来的武举官员应该:“一、娴韬略,兼贯中法西法;二、熟地舆,工测绘;三、练身体,善击刺;四、习洋枪洋炮及中国善长火器,此四者阙一不可;五、精制造,创新械。”[25]因此,他提出设置武备特科,培养精兵和将才。紧接着,顺天府尹胡燏棻上奏光绪皇帝,提出强兵之策。他提出仿照西法,奏请“在直省设立武备学堂”。[26]虽然光绪皇帝没有立即采纳荣禄、高燮曾、胡燏棻等人的建议,但是荣禄等人的主张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认同,他们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为清廷变废武举营造了舆论前提。次年,光绪皇帝认为“现在风气日新,虽毋庸另设特科,亦应参酌情形,变通旧制。”[27]并下令“遵议武科考试枪炮,取中之后,武生可补勇缺,武举可充哨官,其营用卫用之武进士,可充管带……”[28]以光绪皇帝此项诏令为标志,清朝武举制度有了重大变革,武生内场考试默写武经的规定被废除,外场考试弓、刀、石的项目一律改试枪炮。同时,光绪皇帝这项诏令也标志着清廷对武举态度的转变,由竭力维护转变为主张变通武举。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力言变法强国思想。变革武举制度是变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改革武举的诏令仅下半年,经过戊戌政变,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重新掌权,废除了维新期间颁布的全部新政法令,武举制度的改革自然也在其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张武举改革的人士中,既有朝中大臣,亦有皇帝本人。改革的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改革考试内容,扩大考试范围等。可以说,这些主张是符合社会趋势,适应时代发展的,只不过慈禧太后一纸诏令便戛然而止,诸多改革武举措施也基本没有实施。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逐渐认识到武举废除的必要性。之后张之洞、袁世凯、周馥等又联衔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要求废除武举。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最终下决心停罢早已不合时宜的武举制度。这一年7月16日上谕云:“……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29]至此,存世一千二百年的武举制度正式废除,武举从此成为历史的陈迹。

3 武举废除后的政府应对

武举废除前后,清廷大力建设武备学堂,军事学堂取得了培养军事人才的“正途”地位。但由于清廷准备仓促、用人不当,以及武备学堂自身多重因素,在1906年前后,大多数武备学堂或遭到停废,或转为陆军中、小学堂。另外,清廷虽从政府层面为广大武生谋求出路,但是并不贴合武生实际。广大武生在武举废除后缺乏进阶之途,无所事事,有的甚至走向了清廷的对立面。

3.1 兴建武备学堂

武备学堂并非武举废除之后才有。最早的武备学堂是188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之后,武备学堂的建立得到清廷的推动。甲午战争后,各省武备学堂相继建立。1896年,清廷根据李端棻、盛宣怀的奏议,发布上谕称:“育才为当今急务,节经谕令各直省添设学堂,实力举办,其武备学堂能否于省会中一律添设,并著该将军督抚等妥筹具奏。”[25]湖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响应,并于1897年春创建了湖北武备学堂,该学堂不仅聘请德国军官讲习,学堂规制和课程也多采用德制,其功课分为讲堂、操场两事,“讲堂以明其理,操场以尽其用”。[30]庚子国变后,清朝统治者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1901年9月11日,距离武举废除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光绪帝再次发出广设武备学堂的谕旨:“现在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直省省会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31]于是各省督抚接到谕旨以后,凡没有开办武备学堂的省份,也都积极筹办,相继开设了一批武备学堂。武举废除后,武备学堂成为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但是必须清楚的是,无论是武举废除前还是废除后,清末所建立的是清一色的陆军学堂。这样,近代军事教育的范围便逐步由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军扩展到陆军。特别是1901年到1904年,武举废除的三年时间里,全国又新设了十所武备学堂。但是这些迅速建立的学堂在1906年或遭停办,或者改为陆军中、小学堂。所以,旧式武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并没有最终建立。总之,武举废除后,新式武备学堂并没有满足清廷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没有成为武生进阶的途径。新式学堂弊端重重,一度有人提出了倡复武举的主张,政府当局亦是矛盾,旧制度已去,新制度未立,加上内忧外患,最终走向了衰亡。

3.2 谋求武生出路

武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为武生提供一条走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善政。武举制度废除后,这条通道受阻,武生缺乏进阶之路,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清廷从维稳角度考虑,亦曾为广大武生谋求出路。首先,清廷准许武生武进士进入武备学堂就读。但是多数武生武进士对新式武备学堂持观望迟疑态度,且武备学堂整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对文化水平要求又略高,一般分布在省会,武生武进士感到距离较远,多有不便。另外,武生武进士“已膺科第之荣,平日高自位置,一旦使与兵士为伍,其心断不能甘。”由于出路狭窄,不少武生怨声载道、戾气丛生,甚至出现目无法纪、危害一方的情形。《申报》就曾刊文提到清末江西籍武进士周清成为九龙山一带匪首的事情。文章提到周清父子招摇撞骗、聚赌贩私、恃众抗官,且徒党甚多,分布在江西多地,成为地方大害。[32]

为了帮助武士谋求出路,清政府也进行了其他探索。《申报》载文《武进士举人请筹出路》中提到:“武进士、举人以科举已停……特具禀陆军部,请将武进士、举人考试一次。如有材堪造就者,咨送陆军部学习,俾得自效。”清廷对此并非无动于衷,陆军部也采用了若干措施为武生武进士另觅出路。《京话报》就提到皇帝怕武生没有出路,“准他们武举武进士们,到营里投效,也可以得一个差使,不辜负他们白中了一个武功名。”但是多数武生武进士没有积极响应,融入时代潮流,最终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申报》还载文《中国宜特开武科议》[33],提出重新开设武科,为武生提供进阶之路,这实际是逆历史潮流而为,是断然行不通的。直到1907年,陆军部提出:“武举武生仿考职例由各督抚择年在四十以内者考取送部覆试优者武举给都司,武生给守备,分发军队学习一年,遇缺补用,次者给千把学习补用。”[34]武生才算有了正式的出路。而且武举制度虽有种种弊端,但毕竟能以公平竞争的原则,推动上下阶层的有序流动。综上所述,清末武举弊端日益凸显,改革武举的声音不绝于耳。改革派主要提出了改革武举考试科目的建议。之后随着局势演变,出现了主张废除武举的声音。清末时期,改革派、顽固派、革命派纷纷就武举革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上奏皇帝、或发表评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清廷对武举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竭力维护,主张改革,再到断然废除三个阶段。清政府应对方面多有失当之处,如冒然废除武举,仓促建立武备学堂等,这也就注定了清廷无法真正实现军事近代化。清廷在废除武举十年之后最终也丧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猜你喜欢

武举武生清廷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武生跨书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刀马旦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