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

2022-02-09戴芳

剧影月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曲种弹唱本体

■戴芳

传承、创新、发展,是当今文化艺术领域的关键词,也是曲艺界,尤其在评弹界被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浅而显之,即:只有在前传后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审美要求的变革创新,才能赢得延续生存的空间和蓬勃发展的前景。然而,传承什么?如何创新?却是亟待务实探讨并加以正本清源的大是大非。

就苏州评弹而言,她是以吴语方言为主体语言的传统说唱艺术,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常荣不败的幽兰。她源于民间,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于太湖流域。由于这门艺术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性和既可“下里巴人”又可“阳春白雪”雅俗共存的可融性,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虽然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却依然以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赢得生存,固守一席,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出空间相对狭小的茶馆书场,登入诸如高等学府、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国际文化交流舞台等大雅之堂,继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姿态荣登艺术圣殿,被世人誉为“最美的声音”。

然而,也因为这一声“最美的声音”的褒奖,使得人们对苏州评弹的认知产生了偏颇,或者说是误解。对于绝大部分受众来说,他们“最美的声音”的感叹,并不是对评弹整体认识之后的感言,而是仅限于从媒体(包括电视、网络)中得到的有限信息,而媒体中传播的有评弹元素的绝大部分小视频、演唱会、评弹流派专辑等,基本都是以吴侬软语、委婉优雅的弹唱为主打品牌。久而久之,“评弹即是弹唱,弹唱即是评弹”此类以点盖面的偏见概念逐步形成。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五个字业已成为部分业内人士,特别是新生代从业者的障目一叶。诚然,在通信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评弹代表性名作,在口口相传中唱红了大江南北;在现代发达的宣传媒体平台上,包括央视、大型演唱会、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多见以评弹音乐元素谱唱得委婉绕梁之声。无疑,评弹弹唱的频频亮相,使得原本对评弹一无所知的广大民众从中认识了评弹,对于评弹曲种的推广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这同时也误导了广大受众对苏州评弹的全面整体正确的认知,仅止步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从业人员对其本行的艺术规律、艺术本体、艺术真谛的认知和判断。尤其是在各类行业赛事中,弹唱的权重远高于其他根本性的表演技巧,评委们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倾斜于弹唱,以弹唱质量的优劣作为评判的依据,缺失了对参赛者“说、噱、弹、唱、演”的全面考量,为参赛者“轻说重唱”意识地逐步形成营造了滋生的温床。新生代的年轻演员,由于涉业未深,必将从这一光鲜亮丽的表象中接受艺术观的偏废,普遍认为“弹唱无限风光,成名唯靠弹唱”,追求一曲成名。故而唯唱腔华丽是推举,唯流派形似而自得。更有甚者,曲解“创新”的正本含义,热衷于脱离评弹艺术基本规律的改良,摒弃口出万象的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人物形象刻画塑造的独门绝技,将本属曲艺的评弹从表演形式到艺术手法进行戏剧化、具象化、脸谱化改造,追求人物的舞台单一形似,忽视并边缘化了苏州评弹艺术本体的传承。

殊不知,苏州评弹的本质属性是语言艺术,而且因其方言的局限而定格为地域性极强的小众艺术。她基于民间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并由以此为生计的专业艺人引入“理、味、趣、细、奇”的艺术要诀和绘声绘色的演绎手法,将寡淡无味的“讲故事”升格为妙趣横生的“说书”(评弹演员故称“说书先生”)。这门受众面仅限于太湖流域的小众艺术,之所以能够如清溪涓涓绵延流传至今400余年,并得以星火燎原般发扬光大,究其原委,根本在于历代从业艺人上承下传了她叙议并举的口头文学特性和细腻清雅、幽默含蓄的演艺特色,坚守着诚如评弹理论权威周良先生高度概括的“评弹以说表为主,以长篇为主”的艺术本体,使得“虽小众,却大和”的评弹曲种拥有属于自身的肥沃土壤和生存发展空间。纵观当今评弹领域,无论评话或弹词,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并仍然活跃于书台的,支撑评弹演艺市场的演唱曲本书目,虽然受档期限制只能演半个月,但绝大多数来自每天一回(两小时)能够续演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长篇章回故事。(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包括现今所产生的中篇、短篇,其中也不乏精品经典之作,虽在行政推动下或在现行市场机制的运营中,短时间内也能占领评弹阵地,并产生一定程度的轰动效应,但经过一番短期的巡演、展演、比赛后,便束之高阁,尘封于库,绝大部分作品永绝于世,其生命力遭到普遍责疑,客观上缺乏评弹艺术传承发展的后续力与承载能量)。而流传至今的长篇,其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关子”,无不依托艺人舌灿莲花诙谐幽默的“说”来引人入胜,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表”来精细刻画;即使在说唱兼备的弹词中,也仅仅是在“说”“表”的基础上,辅以为其增色添彩、丰富情感的弹唱,将金戈铁马忠孝节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故事呈现于书台。曾经有资深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将苏州评弹的“说表”(或长篇)和“弹唱”(或中篇)形象地比喻为莲藕与莲花,其“说表”(或长篇)犹如深埋泥中的藕(本),“弹唱”(或中篇)则是由根生发的花(末)。因此,对评弹艺术本体“两为主”的定义,并非因为周良先生的德高望重而必须金口玉言的肯定,也不是对评弹基本表演手法“说、噱、弹、唱、演”的偏废,更不是对评弹音乐,流派唱腔委婉悦耳、声情并茂的演唱技巧和功能的否定,而是理性透析苏州评弹的客观成因和内在根脉所得出的精准定论。

由此可见,苏州评弹的艺术本体是建立在一桌两椅坐唱形式基础上的“说表”与“长篇”。“说表”是长篇得以艺术传承的保障,“长篇”是评弹曲种繁衍生息的命脉。而弹唱,则是说表的衍生和长篇演绎的辅助,是建立在本体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说表(或长篇)与弹唱(或中篇)犹如结实的肌肤与漂亮的羽毛,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固然,在评弹曲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弹唱的介入,赋予了评弹的音乐性,强化了艺术美感,丰富了表演手段,拓展了情感抒发功能,促进了小众艺术的评弹得以普遍性的传播和艺术本体的升华。其为苏州评弹荣膺“最美的声音”赞誉之决定性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充分肯定!然而,在艺术的传承上,却不能因弹唱得光鲜靓丽而厚此薄彼,忽略本体。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综上所述,“说表为主,长篇为主”这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两为主”评弹本体论,是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是评弹曲种经久不衰的充足理由,更是“守正”的题中之义。传承,必须承“正”;创新,基于“本”体。赓续艺术本体,恒定守正创新,应该成为业内有识之士的普遍认知,并将会对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的走向与“出人、出书、走正路”的实践产生积极深远的指导意义。故建言有之:一、加强评弹理论研讨。通过对苏州评弹发展历史的潜心研究,建立专属理论体系,并将正确的理论成果植入渗透传承教学课程。二、开展纠偏反正行动。强化从业人员特别是新生代的艺术本体意识,校正本末倒置,甚至是舍本求末的偏废,在统筹“说、噱、弹、唱、演”技艺神似的前提下,适当侧重流派名家“说”“噱”语言技巧的学研传承。三、清晰苏州评弹的曲艺界别。严守轻装简从的曲艺说唱艺术底线,既要突破程式化、自恋型的行业封闭保守,又必须避免戏剧化、脱轨型的盲目无序“改良”。四、确立优秀传统长篇(评话、弹词)的主导地位。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基础上,着力创演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近代、现代题材的新型长篇书目,为当今评弹市场的繁荣和后人评弹艺术的传承提供书目保障。

猜你喜欢

曲种弹唱本体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眼睛是“本体”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南山赋
双簧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对教师教材歌曲弹唱比赛的思考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