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
2022-02-09吴秀
吴 秀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反映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内容相对丰富,该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了一定基础,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巧构文本,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本解构、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分析语篇时,把握语篇内容,理解语篇要义,提升理解和分析能力,并通过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1.话题铺垫,创设理解文本的情境
在高年级,译林版《英语》教材大多选取一些有生活情境的语篇,但其往往没有铺垫就直接呈现内容,故事情节的整体性欠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任务情境、问题情境为语篇添加铺垫。教师提供语篇背景,设置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内容,学生通过任务对语篇进行理解,在分析语篇的过程中,厘清人物、事件等的前后关联,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例如:译林版《英语》六下Unit 2Good habits语篇的第一段直接介绍Wang Bing是个好孩子,他有许多好习惯,但是并没有交代话题的背景,即为什么要学习Wang Bing和Liu Tao的习惯。为此,笔者紧扣主题,设计了great students in Grade Six这一教学主线。首先指出作为高年级学生,大家肯定已经养成了许多上课的好习惯,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已经有哪些好习惯,结合话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在学生一番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课堂要求(迅速行动、仔细观察、积极发言、思想集中),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也能展示出他们已经养成的好习惯,最后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即Wang Bing和Liu Tao也进入六年级了,他们有哪些习惯呢?
教师就好习惯这一话题在教学前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铺垫和预热,让学生跃跃欲试,等不及想“展示”自己,他们的思维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2.语篇重构,打开分析文本的思路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内容丰富,情境多,在分析的时候须对文本进行重构,帮助学生打开分析文本的思路。在文本重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分析语篇的主线结构、段落结构和情感倾向。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重构语篇,并进行适度的分析、加工、理解和改造。
仍以Unit 2Good habits为例,语篇主要分成三段:第一段介绍Wang Bing的一些好习惯,第二段介绍Liu Tao的好习惯和一些不好的习惯,最后一段描述了Wang Bing和Liu Tao一起上学的场景。但是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意外”——Liu Tao为向Wang Bing证明他不困而故意走得很快,结果一不留神撞到了街灯上。通常教师会按照语篇顺序,安排看、听、读等活动,让学生查找两位主人公的习惯。但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于是,笔者对语篇进行重组,先教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三段,让学生看完动画后思考这一段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很快获知Liu Tao撞到了灯柱上,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在一大早本该最清醒的时候,Liu Tao会撞到柱子上呢?再进行故事倒推,犹如“破案”一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顺藤摸瓜,他们很快找到原因,即语篇第二大段中Liu Tao的一些不好的习惯。通过重构,语篇前后的内在逻辑自然连接了起来,通过追问“事故”发生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在的因果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破案”的过程中,判断、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得到悄然发展。
二、巧设问题,提升学生质疑、批判能力
教材中的语篇大多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教师可以依托问题,沿着文本主线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文本的前后关联,逐步发展批判能力。
1.启发引导,唤醒问题意识
好的教学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一个问题带出一串问题,通过问题链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如译林版《英语》五下Unit 7Chinese New Year的语篇从节日的时间、传统食物、活动几个方面介绍四大传统节日。但是,笔者不局限于这些方面,而是启发学生对节日的多方面内容进行提问,增加了“关于这些节日你还有什么补充提问”的问题。学生自己提问,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2.深度追问,挖掘思维深度
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广泛思考,还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Unit 7Chinese New Year时,笔者问:“我们为什么要过节?”这个问题比较大,也比较抽象,于是笔者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启发学生从本课学习的节日出发,谈一谈自己在各个节日中的活动、感受、体验,进而总结节日对人们的意义。
3.主动质疑,拓展思维广度
质疑能让学生保持主动探索的好奇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度。在Unit 7Chinese New Year一课的教学中,在描述春节的传统食物时,语篇中提到“有些人在这个节日吃饺子”,笔者鼓励学生关注细节,“有些人”是指哪些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T:Do you always have jiaozi at the Spring Festival?
S1:Sometimes.
T:What about you guys?Do people in China all eat jiaoziat this festival?
Ss:No.
T:Check your book.What does it say?
S2:Some people eat jiaozi.
T:Interesting.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3:Why do people in China have different food for the same festival?
S4:Because we have different weather.We grow different things.
S5:But we also have jiaozi here.We just don’t eat it at the Spring Festival.
S6:Maybe it’s just a habit.
就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冲突,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质疑,迁移运用文中知识,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整合信息,提升学生推断、思辨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在倾听、交流、合作中触发其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形成一定的推断、思辨能力。
1.建构链条,在推断中显现思维历程
在语篇教学中,学生提取的信息有时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以形成一定的关联。在关联的信息群中,再进行甄别、反思、提炼,通过意义的建构,展现清晰的思维历程,增进理解,并形成高阶思维。
如在Unit 2Good habits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发现Liu Tao撞灯柱和睡觉迟存在的因果关系外,还将该课与之前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学生发现Liu Tao是一个有些小缺点、非常真实、鲜明的人物。在之前的课文中,他有时会迟到、会在图书馆睡觉。通过联系前后课文,学生发现坏习惯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此时的意义建构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在环环相扣的信息链下,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生真正感悟到坏习惯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在后续的拓展活动中,笔者继续保留这样的信息链,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讨论其他坏习惯带来的连锁反应的例子。学生在运用所学信息链的过程中,展现了清晰的思维历程。
2.化隐为显,在辨析中实现思维进阶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隐性、抽象的概念显性化、具体化。在执教Unit 7Chinese New Year时,笔者将课文中表达节日时间的信息共同呈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中使用‘在一月或二月’这样的方式表达节日时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从而帮助学生提炼更多的隐性信息。
T:Look,we had the Spring Festival in February in 2019,but this year,we had it in January.Look at the time of the festivals in the last 2 years.Why are there no fixed dates?
S1:We have fixed time.
S2:But can you say we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on 3rdFebruary?
S1:No.
T:That’s an interesting argument.Why is that?
S3:Because we use a different way to set the time.
T:Wow,you had a great way to articulate your thoughts!I’m impressed!Do you guys understand her?
Ss:Yes!
T:Nice!We call it the Chinese calendar.Why do we use this calendar?
S:Because they are Chinese festivals!
文化意识作为隐性、抽象的概念,它的学习重心在于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整合、理解与运用,为不同的文化寻找恰当的解释。以上教学,教师通过将隐性信息显性化,帮助学生在获取、分析、对比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发展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