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做到提质增效
2023-01-29蒋寿桐朱俊华
蒋寿桐 朱俊华
“双减”政策提出教育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标志着要实现人才培养理念,应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切实回应“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追问。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学生过重的、机械的、重复的、低效的作业减下去,把作业的质量提上去,把作业的效果提上去,以少而精、有思维含量的作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1.设计概念理解型作业,深化数学理解
作业是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挑选一些有思维含量、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展现思维过程的作业,以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迁移能力、质疑思辨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概念理解型作业通常需要学生通过画图、列表、推理、运算等数学活动进行理解,再次经历或还原概念的建构过程,以再创造、再理解、再表达等方式对数学概念加以迁移运用,一般在完成每课时的学习内容后布置。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新授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如图1所示的作业。这道题融算法掌握、算理理解、数学推理、问题解决于一体,内涵十分丰富。从算法的角度来看,三位数乘两位数,只要用两位数16个位上的6和十位上的1分别与三位数124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乘,再把得到的结果相加即可。对学生来说,算法固然重要,但通过一定的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算理的理解才是根本。追问式子中不同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数学原理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含义,理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从而真正促进他们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运算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图1)
2.设计问题解决型作业,培养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数学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数学作业设计也要以目标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握现实世界和数学表达之间的关系,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问题解决型作业是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练习课后,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李晓杰和好朋友聚餐,两人点了一个12英寸的比萨。服务员对他俩说:‘实在不好意思,做12英寸比萨的饼胚用完了,给你们换2个8英寸的吧,你们还赚了呢。’请你帮李晓杰算一算,服务员的说法有道理吗?(注:比萨通常做成圆形,“寸”指的是直径距离,12英寸相当于30厘米,8英寸相当于20厘米)”。上述作业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到底是一块12英寸的比萨划算,还是2块8英寸的比萨划算?学生面对这样真实的生活问题,必然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设计综合实践型作业,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型作业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数学实验等方式完成的作业。这类作业不再拘泥于书面表达,而是在开放的空间开展主题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动手操作、观察生活、调查统计、设计规划等。此类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主题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小项目开展实践探究。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下“认识钟表”和“认识角”后,可以布置如下复习作业:(1)我是小小观察员。到超市、商场寻找各种各样的钟表,把它们的样子记录下来,并和家长说一说这些钟表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2)我是小小设计师。自主选择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设计精美的钟面,看看谁设计的钟面最美观、最有创意。(3)我是小小记录员。用自己制作的钟面拨一拨时间,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把各种情况记录在表格里。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上述综合实践型作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钟表和角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另外,综合实践型作业打破了学科壁垒,打通了课堂内外的界限,实现了作业的无边界,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回归完整和综合,有助于学生实现“全人”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倡导作业的提质增效,表面上改革的是作业设计,其实质是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评价导向,作业的改革只是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一个缩影。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力求通过作业的改革,变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风向标和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