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边缘教师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研究

2022-02-07薛海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边缘化边缘职业

□卢 威 薛海华 陈 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进步,每年有70%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也显著提升。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可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了“黄金时期”。然而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扩招,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产业需求对接、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短板,制约着我国职教水平由量向质的提升。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中边缘教师群体的问题也随之凸显。这一类边缘教师包括部分从教时间不是很长,专业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中青年教师,也包括一些从教时间较长但教学态度或教学技能存在缺陷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被形容为无法进行自我激励,既没有能力改善教学,也没有能力寻求所需的协助以作出改变。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缺乏教学能力的事实,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非常勤奋的教师。由于他们在教学能力上的欠缺以及一些糟糕的表现,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还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同事带来了负面的示范效应。在此背景下,对边缘教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促进高校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高职院校边缘教师的概念化

“边缘化”(Marginality)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3]。在最初的概念中可以理解为是指群体中无法融入主流群体而被排斥在外的那部分人群。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问题的深入研究,“边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笔者以“边缘教师”作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发现“边缘教师”的概念与“不称职教师”、“表现不佳的教师”、“被质疑的教师”等相近的词语相应使用,如何界定“边缘教师”这一概念,或者哪些问题或缺陷导致了将教师界定为“边缘教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不情愿的教师。教师职业是我国公共事业部门提供最多就业机会的职业之一。因此,即使是那些对这个职业不是很感兴趣的人,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假期和工作保障,他们也可能想成为一名教师,尽管这个职业的收入与国内其他公共事业职业相比并不是很高,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也不愿放弃这个职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育转变成盈利性产业,教育本身所含有的部分公益性使命被负面化。所有这些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不良因素不仅造成了教师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使得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可程度不高,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存在负面情绪,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不情愿教师的数量。

(二)不称职的教师。这类教师他们不仅缺乏专业知识,而且还对专业发展和教学变革带有抵触情绪,最糟糕的是他们并没有打算投入精力来提升自己或促进专业发展,他们宁愿放弃为自身专业发展而提供的培训机会,并以最低的工作表现和努力来低效的履行工作职责。这类教师不会超越有限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很少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通常对学校教管部门这方面的呼吁表现冷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主体表现欠佳或欠缺能力。由于教育界缺乏足够和合格的教师,所以一旦上岗后,教师并不会因为表现不佳和欠缺能力而受到特别有效的制裁。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选拔制度和教师培训效率低下,许多教师来自与教育无关的学科,学校也无法及时提供职前教师所需的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低,课堂纪律混乱,所管理的班级纪律意识淡薄等异常情况多发,这严重损害了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例如某些老师长期忽视自己的职责,消极怠工,甚至没有充分备课就开始进行教学,课堂上照本宣科、敷衍应付草草收场结束,并且经常迟到、早退,利用一切机会偷懒,不愿意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相关职责,因此也出现了许多被学生们戏称的“水课老师”、“自习老师”、“电影老师”和“懒老师”等[4]。这个群体的教师从事这个职业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只是因为需要一份终身的工作保障而已。

(三)难以相处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他们的个性特征或个人问题,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遇到了困难。他们有时与同事或行政人员有沟通问题,不能与同事建立积极的工作关系,也不愿意合作。有时与学生有沟通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的问题不敏感、不关心,有时甚至以成绩作为威胁手段对待学生。有时与学生家长有沟通问题,这类教师通常不愿意让家长参与教育过程,也不愿意与家长建立健康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对家长提出的问题态度冷漠,有时甚至会与家长产生冲突。有些甚至与家人沟通也有问题。这类教师不能与周边环境建立积极的关系,融入程度很低,他们活在一种“自我”的空间中,有些甚至被形象地称之为“佛系老师”,在他们身上传递着一种消极颓废、灰色混世的处世态度。

二、高职院校边缘教师的产生原因

(一)边缘教师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边缘化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竞争造成的,这类情况多发生在新教师或青年教师身上,他们大多刚毕业或处于刚步入社会的人生阶段,对个人发展和生活的期望值较高,但也承受着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如:工作繁重、绩效考核压力大、个人婚恋感情问题的困扰、买房压力大、收入低且短期内无法有明显改善等,在经历过这些实践之后,他们发现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差距如此巨大。心态积极乐观的教师,会敢于直面这些问题和压力,并将其视为实现个人理想道路上必须的人生经历,愿意坦然应对之;反观心态悲观消极者,当自己成长发展的需求处于压抑状态,所期望的理想难以实现或得到满足,从而在奋斗和逃避之间摇摆,进而本能的驱使其转向低层次的需求以获得满足感,放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以提升和改变自己,其本质是用看似乐观实则悲观的态度消极地逃避。例如:所教授的课程无法得到同行和学生认可评分较低,教学比赛没有获得奖励,未能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评优评先没有自己,所管理的班级不服管教与家长产生矛盾,多次出现教学事故,科研课题、项目与自己无关等等,进而逐渐出现放弃的心态,选择漠视或者最终沉沦。他们奉行“怎么都行,怎么都好,无所谓”的心态,实际上是对于现实压力太大,感到无所适从,怎么都不好,怎么都不行,都有所谓而表现出来的无奈之举[3];这实际上是对于工作和生活中过于激烈的竞争,而自己在个人能力、魅力和人脉等各方面的差强人意而表现出来的愤懑之情;他们“看淡一切,不求输赢,不问前程”,实际上是对于社会规范给自己带来的不自由而表现出来的逃避之感。使得他们趋向边缘或者远离教育主流中心,逐渐形成了边缘教师群体。

(二)边缘教师产生的内部原因透视。边缘教师的产生,也不能完全简单的归结为是由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的,它还存在相应的内部原因。由于不同教师在个性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个体在同一风险面前,存在着个体差异。尽管他们都是站在学校这一同等的平台上,面对同样的生源学情、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但由于个体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了各教师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上的不同。在同样的边缘化危机面前,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逆境和挫折,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教师会将挫折转化为动力,走出边缘化困境;悲观颓废,消极混世的教师往往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最终沦为边缘化群体。可以说,在教师自身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下,个体心理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感知与理解客观事物时的倾向性不同。这些不同导致了教师队伍中边缘化群体的产生。

三、高职院校边缘教师现象的引导策略

(一)教师职业普通化。自古以来,教师就被作为一种知性和德性的存在,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是一个乐于奉献,不追名逐利的“圣职者”形象,教师的形象被无限放大,甚至神化成了圣人,正所谓“圣者为师”就是如此,这实质上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捧杀,导致教师个体背负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社会大众对教师的道德高标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其个人价值和存在意义则逐渐销蚀。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教师作为社会劳动者的角色不应再被神化,教师更不应脱离自己的职业位置,教师劳动就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要逐步消退笼罩在教师身上的神圣光环,教师应由“神”回归为“人”,这具有进步意义,也更加的务实。

(二)纠正教师“经济人假设”的角色定位。“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5]。毋庸置疑,良好的工作平台,稳定的经济来源,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履职尽责的物质基础。然而,把教师工作的动力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追逐个人经济利益是肤浅的。在学校的人文关怀中,光“锦上添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要做的是“雪中送炭”。学校对于教师的关心更多的集中在那些成就卓著的知名专家或学者身上,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一部分熬清受淡、默默无闻的教师却鲜有问津。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多关注这些教师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多关心新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在教师队伍的人才梯队建设中要鼓励代际交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对青年教师合理赋权,丰富机会供给,为优秀青年教师解决他们的发展之忧。

(三)采取一些应对边缘教师行为的预防措施。

1.精心选拔和培养教师。在师范教育中要重视实践,实习教师要从实践中学习,评估手段要多样化,不应该只是书面考试或面试。应聘者的性格特征,对职业的热爱和做出牺牲的意愿,心理素质测试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在教师教育中应更加重视伦理道德价值观,职前教师应传授民族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

2.设定专门的职能来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有边缘化趋势的教师,要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进行干预。包括约谈、待岗培训、轮岗试用等等,对于不符合条件并无法挽救的,应坚决予以淘汰,教师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人员的不可触及地位也应终止。也有学者建议学校应该像私人组织一样管理,建立董事会,管理学校的责任应分配给董事会,教师的表现应该根据学生、家长、同事和校长的意见来评价,工资应该根据这些表现评价来确定。

(四)帮助边缘教师进行自我康复,重新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首先,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生理保健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让教师掌握一些生理学、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其次,倡导定期修养,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外出学习、进修、挂职交流、教师轮流修养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再次,对于边缘教师自身层面。一是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更好的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引导其与周围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缓解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很重要;三是尝试心理暗示,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发展积极的内在自我对话。进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这将带来乐观的感觉与积极的个人力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殷殷希望和历史使命。而高职院校中边缘教师群体的存在,既不符合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又与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长久的、深远的,需要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全体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消除教师边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边缘教师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边缘教师个体自我认同的重建,也为重新回归主流和社会认同的重塑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边缘化边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我爱的职业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