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城县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探讨

2022-02-06史锦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循环冰雪农村

史锦奇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六苏木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凉城 013750)

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和转换动能的紧要关口,面临着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好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经受住经济社会发展提级换挡的考验,就必须按照党中央做出的经济“双循环”战略部署,做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计划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笔者以如何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竞争优势和潜力,从而找到融入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1 自然概况

1.1 区位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位于内蒙古中南部,总面积约3 443.71 km2。地处东经112°28′~112°30′、北纬40°29′~40°32′之间。西距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100多 km,南距山西大同市110多 km,北距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90多 km,东距我国首都北京市400多 km。

1.2 地形地貌

凉城县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凹坳、陷落湖积平原。地形分布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北部为蛮汉山山系,狭长陡峭;南部为马头山山系,宽而平缓;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流域)。全县地形基本上由47%的山体构成、23%的丘陵组成,平均海拔为1 731.5 m;因此,凉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名。

1.3 气候特征

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年平均气温2 ℃~5 ℃,无霜期平均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27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 938 mm。

1.4 土壤

土壤类型主要有灰褐土、栗钙土、栗褐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6种土类,15个亚类,54个土属。

1.5 水资源

境内主要有岱海、黄河、永定河三大水系。全县水资源总量31 586万 m3,地下水资源为8 696万 m3。其中:岱海水系流域面积约为2 252 km2,注入岱海的河沟总数有151条。永定河水系分布在县境东南部,流域面积约为433 km2,在凉城县境内的河沟共有63条。黄河水系分布在县境西南及西北山区,属外流区域,流域面积约为1 097.47 km2。

1.6 土地资源

截至2020年,区域面积3 458.3 km2,耕地约6.33万 hm2,人均耕地0.27hm2,森林覆盖率36%,林地面积约9.73万hm2,草地约9.33万hm2,林草覆盖率高达62%。

2 经济社会发展

2.1 概述

凉城县下辖5镇(六苏木镇、麦胡图镇、蛮汉镇、永兴镇、岱海镇),2乡(天成乡、曹碾满族自治乡),1个办事处(岱海旅游区办事处),130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24万,其中,农村户籍人口19.8万,实际农村常住人口7.1万。

4.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约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4 090元和15 88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7年的27.2∶38.1∶34.7调整为2021年的19.3∶29.8∶50.9。9 639户21 20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1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并于2019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21年城乡基础建设扎实推进,铺设城乡污水管网206 km,主要街道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呼凉丰一级公路凉城段全线通车,省道209线即将全面完工,温泉冰雪小镇“两纵一横”路网搭建完成,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82 km,城乡路网通畅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户内改厕3 943户,建成垃圾焚烧站7座、中转站5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75台、垃圾箱2 668个,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农村电网改造540 km,刘家夭至天成35 kV输电线路工程开工建设,电力保障进一步升级。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既定任务,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改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养一批新时代农村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文化站(室)建设管理,切实发挥文化惠民作用,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队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特别是岱海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为关键,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2 农牧业特色产业情况

精品有机旱作农业4 000 hm2,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约3.53万 hm2,籽玉米种植面积约1.71万 hm2;建设高标准农田约6 646.67 hm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7%,粮食产量稳定在2亿 kg以上。骏羊牧业5座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海高牧业四期等大型养殖项目建成运营;全县畜禽养殖业稳步发展,奶牛、肉牛存栏分别达3万头、6.38万头,肉羊、奶山羊存栏分别达54.2万只、3万只,蛋鸡、肉鸡存栏分别达39.8万羽、2.3万羽;优质牲畜改良率9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2.3 特色文旅产业情况

据相关资料,凉城县域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22种亚类,47种基本类型。目前,绥蒙革命纪念园入选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贺龙革命活动旧址完成改造提升。御驾房车营地、赵家村精品民宿建成运营,岱海温泉冰雪小镇获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岱海国际滑雪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完成全国第十四届冬运会筹备工作,顺利承办一带一路“民奥会”、全国“二青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地区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另外还有岱海旅游度假区、蛮汉山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中水塘温泉等旅游名胜项目持续提质升级。

2.4 新业态与新技术推广情况

2021年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线上交易额4.3亿元。并不断深化数字农村建设,加快5G网络试点布局,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建设综合物流配送服务中心,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

3 促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乡村振兴路径

3.1 立足现实,找准优劣势

3.1.1 优势分析。内蒙古凉城县是一个农牧业大县,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亿 kg以上,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产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一。已形成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特色种植五大种植产业,以及肉牛、奶牛、肉羊、生猪、鸡蛋五大养殖产业。

生态建设基础扎实,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大工程,累计造林1.16万 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6%。生态经济林建设方面,金红苹果和家杏面积最大,分别为433 hm2和200 hm2,设施经济林主要以草莓和葡萄为主。在地形多变、干旱缺雨、山多坡陡、土壤贫瘠的条件下仍能优化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绿色环境资源基础。

自然旅游佳景与人文旅游精品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凉城特色。有研究用“红、绿、蓝、白”4种颜色来总结归纳其旅游资源特色,即:红色的革命旧址、绿色的森林草原、蓝色的湖泊河流与灿烂的历史文化、白色的冰雪资源等。

3.1.2 劣势分析。 劳动力流失,人力资源匮乏。城乡二元结构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向大中小型城市,直接导致了中老年人为主的群体留守在农村,而且这部分正是受教育程度低或者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群体,而且目前还没有形成回流的趋势。

农牧业集成技术现代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养殖繁育新技术推广程度仍不够,高效节水技术和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仍须提高,深加工产业链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仍然很低,大数据、云计算、5G、智慧农牧业技术仍任重而道远。

适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农村法制体系及高质量执法队伍仍未形成。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队伍执法能力、执法水平缺乏和执法环境建设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

3.2 促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3.2.1 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与乡村振兴。 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又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成为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党中央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如何厘清“双循环”新格局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又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之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从需求的供给体系角度来分析,“双循环”新格局实质就是以国内为主体的完整的需求、供给体系链,而乡村振兴则处于供给侧体系。因此,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瞄准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需求侧体系,乡村振兴的路径就是建立起满足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需求侧体系的供给侧体系。

3.2.2 促进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与经济“双循环”新格局需求侧顺利衔接的路径,恰恰就是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也是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力要素,要从城乡融合、协作发展中得以解决,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提质、供应链升级、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供销紧密连接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3.3 促进“双循环”的乡村振兴具体路径

3.3.1 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经济,积极融入“环北京冰雪经济圈”。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发展我国3亿多人参与的冰雪运动揭开了体育强国的发展序幕,更是推动了我国的冰雪事业走向了全世界,由此中国冰雪品牌将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

凉城县东距北京400多 km,距张家口250多 km,充分具备了融入“环北京冰雪经济圈”的区位优势,4A级景区岱海国际滑雪场的硬件设施也为此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全国第十四届冬运会筹备工作及近几年举办的相关赛事活动为丰富冰雪项目、运营冰雪赛事项目积累了宝贵的运营管理经验。

“环北京冰雪经济圈”的构建不仅带动了赛事经济,而且辐射带动了观光旅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解决乡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村文化、美化农村环境等提供了动力与资源。

3.3.2 精心培育环岱海旅游综合区,打造“四色北方生态旅游经济”品牌。 凉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环岱海旅游区域聚集了湖泊、湿地、温泉、冰雪、森林、红色革命旧址、草原文明历史遗址等非常丰富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将岱海及岱海观光生态农业带、岱海湿地、蛮汉山与马头山森林资源、温泉、汇祥寺、贺龙革命活动旧址、绥蒙革命纪念园、万年冰窖、环岱海遗址群、西口古道凉城段、程家营左卫窑汉代古城、元代宣宁县故城等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挖掘和丰富文旅产品,为游客提供观光视觉和文化盛宴,提高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把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打造成北方旅游市场的品牌,成为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3.3.3 聚焦农村治理现代化,推动农村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强化党和政府在农村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能力,继续完善各层级组织管理体系和村两委管理架构,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将“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强化各级各部门的党组织,通过发挥各层级各部门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凝聚乡村治理各方面的共识和力量,从而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农村治理现代化需求,使农村的交通、饮水、看病、上学、社保等各个方面与城镇的各项公共服务功能及水平看齐衔接,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各层级各领域法治建设,综合运用法治手段实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统筹城乡融合、化解农村三权矛盾、保障百姓权益、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秩序、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等层面的治理规范作用,从而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就是实现农村农业产业现代化,以此为目标来统筹规划各方面的工作。“农业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始终是我国坚持不动摇的大政方针,也始终是我国“一号文件”所强调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国经受住了这次百年不遇的世界范围内的一波又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考验,社会始终保持稳定有序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卓越表现,其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经验就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有序供给功不可没。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安排了七方面发展任务,其中之二就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如果农业科技不创新,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徘徊在低质低效的水平上,也就无法融入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也就会直接导致农业基础不牢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凉城县目前形成的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特色种植五大种植产业,以及肉牛、奶牛、肉羊、生猪、鸡蛋五大养殖产业中,要对粮、肉、乳进行品牌群集成设计和深加工产业链的战略性推动,形成品牌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乡村振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4 结束语

我国实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正是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这也为我们立足优势资源,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求而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融合机遇。我们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将4A级景区岱海国际滑雪场与北京冬奥会冰雪产业联动起来,积极推介冰雪服务品牌,打造凉城“冰雪经济模式”。围绕岱海旅游综合区,将生态旅游、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与温泉康养产业聚集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打造凉城“四色生态旅游经济品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加大生态防护林及生态经济林建设,将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特色种植五大种植产业,以及肉牛、奶牛、肉羊、生猪、鸡蛋五大养殖产业,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与规范土地规模化流转,做大做强,快速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猜你喜欢

双循环冰雪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