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调查统计与分析
2022-05-18贺义雄刘赛宇
谢 华,贺义雄,刘赛宇
(1.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1;2.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3.长沙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1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期刊总数为10 171种[1]。就数量而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大多以单刊发展为主,整体质量相对不高,在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仍然较少,距离世界高水平期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目标: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期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能力和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其发展需要政府、出版社、学术界、技术部门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打破原有科技期刊行业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的建设,以提高地区期刊综合实力。期刊集群化是多个办刊模式相近、领域相关的期刊,通过资源整合以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出版模式[2],通过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可以优化省内期刊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刊群综合实力。当前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发展。笔者将通过数据搜集、文献调查、参考咨询等方式对省内当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建设期刊集群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湖南省科技期刊调查统计及分析
通过《湖南统计年鉴-2020》了解到,湖南省期刊数量截至2019年底总共为254种[3],笔者选取万方知识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现分析如下。
1.1 期刊数量统计分析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期刊发展的数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科研、教育、文化等水平,表1详细列出了从1995年—2019年(1999年数据暂缺)湖南省出版的科技期刊种数、印数及印张状况。
表1 湖南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1995年—2019年)
表1反映了湖南省期刊总数从1995年到2019年25年间的数量及变化趋势,经分析,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5年—2006年这11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数量及其不稳定,有经历最低时期1998年的202种,最高时期到2003年达到269种,这种大起大落的趋势一直到2006年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着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使得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一起,科技期刊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大量期刊开始创刊,从1980年的30种迅速增长到了1997年的213种。如此大量的增长丰富了科技期刊界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论文质量下降、刊物市场定价混乱、擅自出版增刊等等。数量增长的同时反倒造成了质量的下降,湖南省在1998年对期刊市场采取了一系列兼并联合手段,整合资源,所以同年科技期刊种数虽然降到了202种,但总印数和总印张依然在逐步上升。经过重组与整合后的期刊市场再一次迎来了大发展,于2003年发展到顶峰,随后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更名、兼并、停刊、创刊等,从2006年开始进入平稳阶段,省内期刊总数逐渐趋于稳定。
1.2 期刊分布地区统计分析
期刊种数总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科技、经济等水平,而区域内各地区期刊数量分布情况则可以反映该区域内部各地区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还可以了解该区域内部科研资源的配置情况及辐射能力,有助于对其综合水平进行分析。
表2 2019年湖南省期刊地区分布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湖南省254种科技期刊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占全省科技期刊总量的90.55%,其中长株潭地区又以长沙地区为主要集中地,有208种,占全省比例81.89%,湘潭与株洲分别为12种与10种,占比4.72%和3.94%。分析其原因,与教育和经济是离不开关系的。从教育层面来说,截至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110所,教职工数量108 434人,其中仅长沙市就有57所(不含军事院校、分院校和大专班),占全省高校比例的51.82%,湘潭与株洲分别为14所和10所,长株潭3个城市高校数量加起来占全省高校总数的73.64%,且所有双一流重点院校都集中在此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再从经济层面来说,湖南省2019年底常住人口总数为6 918.38万人,其中长沙市以839.45万人排名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全省总量为39 752.12亿元,其中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 574.22亿元,为第二名的株洲3 003.13亿元的3.85倍。由上述统计可知,长株潭地区,尤其是长沙地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教育层面,都在湖南省排名前列。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带动科技的发展,最终导致全省科技期刊绝大多数都集中于长沙,未来湖南省科技期刊发展思路应该以长沙为基点,整合资源,建立期刊集群,向湘潭、株洲地区扩散,再以长株潭为基点辐射到全省各市,以带动各市州全面发展。
1.3 期刊学科分布统计分析
通过对一个地区期刊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科研研究重点方向。
表3 2019年湖南省期刊学科分布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湖南省科技期刊学科分布相对来说还较为均衡,所有分类占比均在25%以下,其中数量较多的前三类分别为工业技术、科教文艺和医药卫生,分别为60种、54种和40种,占总刊数的23.62%、21.26%和15.75%。其中工业技术60种期刊中,按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期刊关键词出现较多的大多与工程、矿业、冶金、电力等相关,这主要是与湖南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有关。湖南历来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各类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且开发较早,由此带动的矿冶工程相关产业较为完善,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成果的产出则需要期刊来作为载体。同样,在科教文艺方面,按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主要为教育类和相关的一些大学学报,这也与湖南省教育行业发展较快离不开关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湖南省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仅为10人,到2019年底数据统计已达285.3人,高校数量也从1980年的46所增长到了110所,高等教育人才的增长与高校数量的增加都对行业内期刊数量的增多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
1.4 期刊出版周期统计分析
期刊出版周期的长短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需要保证稿件数量与审稿质量,所以通常会在保证登刊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兼顾时效性。因此,期刊出版周期也是用以衡量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表4为2019年湖南省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统计及比例。
表4 2019年湖南省期刊出版周期统计
通过表4观察可知,湖南省科技期刊主要以月刊、双月刊、季刊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双月刊与月刊,共119种与86种,占全部期刊比例的46.67%与33.73%。其余周刊、旬刊、双周刊、半月刊、半年刊、年刊占比全部相加不足5%。唯一一本周刊为共青团湖南省委员会主办的《年轻人》,旬刊共有3种,此类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多为科普向与教育向。一般学术期刊以月刊模式出版是一种较为适宜的形式,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出版的周期,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时效性,并且一般而言,投稿人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往往会在同类同质的期刊中更倾向于投向出版周期较短的刊物。湖南省当前61.96%的科技期刊均为双月刊、季刊,占比相对偏大,导致整体出版周期较长,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术成果产出较少,学术影响力下降。未来若能通过期刊集群,整合资源,提高审稿效率、保证稿件质量的同时,缩短一部分期刊的出版周期,可以对省内期刊整体竞争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
1.5 核心期刊比率统计分析
一小部分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论文被引用较多、能反映该学科当前研究状态、受读者重视、活跃度极高的期刊被称为“核心期刊”[4]。一个地区核心期刊的数量也是反映该地区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数据源,分学科选取湖南省截至2019年被北大核心、CSSCI、EI、SCI所收录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5 2019年湖南省四类核心期刊数量分科统计
由表5可知,湖南省核心期刊总数为72种,整体占比28.35%。高于邻省江西的12.14%和贵州的19.75%,略低于邻省湖北的30.46%,总体比例尚好。再分析具体学科层面,各学科核心期刊比例最高为基础科学,占比40%,最低为科教文艺,占比22.22%,总体方差不大,发展较为均衡。
图1 2019年湖南省核心期刊数量分类统计
图1在表5的基础上加入了中信所核心(CSTPCD)收录的核心期刊数量,主要反映了湖南省254种科技期刊在5大核心期刊中所被收录的数量,其中CSTPCD与北大核心收录期刊相对较多,分别为79种和65种,但EI和SCI收录期刊较少,分别仅7种和2种,这说明湖南省科技期刊虽然在国内影响力尚可,但国际化程度不够,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湖南省期刊出版业可加强各单刊间的相互协作,建立期刊集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高水平的一流科技期刊,以提高湖南省科研力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2 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必要性分析
期刊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大趋势,在国外,仅Springer Nature、Taylor&Francis、Wiley-Blackwell、Elsevier四大集团期刊出版量便达6 038种,占全球STM期刊出版总量的14.38%[5]。当前湖南省科技期刊总数达254种,但大多数为单刊运营,各刊物各自为政,过去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从而使得各单位信息交流较少。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壁垒的逐渐消除,这种单刊运营的方式所表现出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办刊资源分散,导致各刊无法形成优势互补,从而造成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地区刊物竞争力不足的局面。而通过期刊集群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局面。
2.1 形成集聚效应,化解发展难题
当前省内各期刊除少数影响较大的期刊外,大多数期刊发展都或多或少面临生存发展难题,部分甚至面临停刊。原因在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媒体、视频类平台迅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这给传统期刊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订阅数的减少意味着受众面积的减小,销售收入与广告收入两大收入来源也会随之减少,这对于一些原本体量不大的期刊造成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通过期刊集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一趋势。同企业规模化经营一样,期刊集群可以使得各刊物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共享,形成集聚效应,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各成员单位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放大期刊群的整体效益,产生1+1大于2 的效果。同时,对省内期刊集群化发展可以使同类期刊由原来的一个个孤岛连成一片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更容易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产出平台,以在更大范围的业内产生影响力。此外,由于期刊集群化发展使其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实力的增强可以使得吸引力随之更强,刊群在发展过程中又可以进行多轮的扩张,吸收更多人才与资源组织,从而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效竞争
过去由于单刊运营的局面较为普遍,即便有合作也通常只是某两个或几个期刊单位进行的浅层次的交流。这种长期较为封闭且分散的办刊模式大大限制了湖南期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同的单位先后重复地做一些同样的事情也造成了金钱、人力以及时间方面极大的浪费。如果能建设期刊集群,将同行业的期刊进行整合集群,则可以大大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刊群内部各期刊单位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合作,各单位的资源优势互补则可以使刊群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助推全省期刊集群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扩大。
同时,单刊运营在期刊较多,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还容易形成“内卷”现象,即各期刊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与其他单刊竞争而将全部的目光集中在竞争体系的评价指标上,而忽略了办刊的初衷最终是为了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期刊间自我内耗与自我重复的“内卷”现象则会进一步影响投稿的各位研究人员。进而导致学术界成果虽然表面旺盛,却只能停留于象牙塔的书斋式探讨之内[6]。而期刊集群的发展则可以有效缓解单刊间的竞争“内卷”态势,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助推刊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紧随时代步伐,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原有的发展模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编辑出版业被认为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7]。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出版资源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技术的加持下,不少期刊广泛运用数字发布平台来进行内容传播。但是随着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可能引起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比如:单刊面临涉及多学科内容的稿件可能很难准确有效的对其进行评审把关、由于禁止“一稿多投”,一篇论文一次只能交由一个编辑部审阅,若遭退稿再投则会耽误诸多时间。这不仅容易引起论文审批不够准确,还可能造成论文发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发布不及时等现象。而通过期刊集群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期刊集群的高度聚集性可以联合刊群推动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如中国光学网以及中国地学期刊网等。通过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可以使刊群内各单刊优势互补,更好地解决涉及多学科内容稿件的评审问题,还可以将同一稿件同时交由不同的编辑部审阅,最后再由内部进行选择。综合来看,期刊集群的建设是期刊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数字化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
3 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
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是期刊出版业在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湖南省科技期刊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整体学术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但集群化的发展受政府、出版社、研究人员以及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如何规划好全省254种科技期刊未来集群化的发展无疑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笔者针对省内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进行了以下路径分析。
3.1 多角度发力,提高刊群凝聚力
当前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单刊主管单位极为分散,所涉及领域也五花八门;其次办刊理念不同易使得各自利益点不同,单刊在融合过程中若关系处理不当,则极易引起矛盾。要想持续推进期刊集群化进程,仅仅通过社会团体倡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政府介入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首先,在建设初期,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足的资金是保障项目能有效推进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学术期刊本来就几乎不具备盈利性,只有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刊群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发展集群化。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还应发散思维,破旧迎新,新事物的产生发展难免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也难免要改变旧有的体制习惯,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主办、地区、行业等束缚,开展多领域、多地区等多方面深度交叉融合,加强同一刊群内部的紧密程度,避免“形聚神散”。
在借助政府外力的同时,还应该从内部入手,加强各方凝聚力。首先,在编辑人员方面,刊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编审队伍的综合实力,整合各加盟期刊的优秀编审人员、扩大队伍规模、加强对编辑团队的培训等等;其次,针对各加盟期刊,赋予其义务的同时也应给予其对应的权利,针对不同层次的期刊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由领头期刊带头,以保证各层次的期刊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2 突出学科特色,加强集群优势
期刊集群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可以推动相同学科期刊之间的优劣互补,并同时为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由上文对表3的分析,当前省内科技期刊学科分布还较为均衡,未来可以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建立各学科独具特色的期刊集群,以实现跨区域、跨主管协同优势,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各刊群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在建设初期,可以优先培养一批领头刊物,以点带面,迅速提升刊群整体影响力,通过自身影响力的提高吸引更多期刊加入,再进一步培养更多领头刊物,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中国光学期刊网”为例,便是以《光学学报》和《中国激光》等领头期刊牵头,以相同学科为导向,建立 “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实现了光学期刊的集约化发展[8]。湖南省内各学科期刊数量相近,且核心期刊比例相对分布较为均匀,有利于依托以学科为导向的期刊集群的建设,以及各刊群之间的交流协作。因此,未来省内科技期刊集群的建设应突出学科特色,以加强集群优势。
3.3 结合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
在全省范围内将诸多科技期刊分类进行集群化建设,如果仅通过线下一纸协定进行联合则难免会导致协作程度松散、协作效率低下。当前大多数期刊的出版依然需要依托于纸质载体,仅在网络上的商业数据库中进行发布,这种方式对单刊来说,虽然降低了管理成本,但由于此类数据库覆盖范围过广,数量过大,数据资源很难得到深入挖掘,导致科研成果始终“挂在树上”,无法落地。所以,湖南省科技期刊集群未来专业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保证数字化的审核、出版、发布以及管理于一体,提高平台集约化程度。例如,中华医学会建设的中华医学网,包括稿件管理、发行管理、数据库资源系统等8套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及单位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9]。其次,任何一个新平台的推出,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在平台建设中,不仅需要保证各部分功能建设完善,还需要保持界面简约大方,尽可能地简化各部分功能的操作,以便于用户快速上手,使用便捷。此外,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融入新技术,如数据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等等,可以借鉴Springer Nature推出的SciGraph科研图谱、Recommended 为你推荐等一系列知识服务功能[10],同时不断吸收用户反馈,改善用户体验,保障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湖南省科技期刊最新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效益、资源、趋势3个方面进行期刊集群化发展必要性研究,并对未来省内期刊集群建设路径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层面,填补了关于湖南省内期刊集群建设研究的空白;在实践层面,探索了未来省内期刊集群建设的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后续期刊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后续研究中,将更加深入广泛的收集各项数据,并通过不同方法对省内期刊集群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实现路径分析以及风险评估等等,以推动湖南省科技期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