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中后期高校图书馆帮扶新措

2022-05-18邓元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疫情用户

邓元平

(河南科技大学 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3)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可见,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直破坏着环境的生态平衡、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2020年初,中国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遵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详细规定[1],迅速启动甲级响应。按照传染病的分类等级、发展特点及诊治措施,采取联防联控措施,最终在医护人员、武警战士、人民志愿者及国外友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众志成城扼住“疫”的咽喉,攻克了一线,获得“内防扩散”的初步胜利。然而,就在中国人民稍做喘息之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全球大流行”,他呼吁各国亟须拿出“紧急而积极的行动”遏制新冠病毒在全球传播[2]。病毒无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早已是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需携手共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外防输入”成为中国抗疫重点,关、停、封、阻等原始隔离措施不能抵御国际复杂而严峻的疫情长期蔓延态势。被紧急按下暂停键的城乡经济需尽快重启,“复工、复产、复市、复学” 安稳有序推进。高校图书馆虽不是防疫、抗疫的“主战场”,但它是大学的心脏、师生的第二课堂,是重要的学术交流、文化与文明传承及新信息技术等培训基地,其防疫难度已超出人们的想象,关停让用户十分焦虑,倍感无助。文章结合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为“笔者所在馆”)实情,制定环境清洁与消毒新措施,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防疫物质帮扶、精神扶助及心理疏导与诊疗等健康保护策略和本土文化的宣教、新信息技术辅导新举措,在疫情危机中及后疫情时期为用户畅通无门槛教育课堂,为人类文明发声、为地球环保助力。

1 新冠病毒突袭时,高校图书馆开放的困境

1.1 用户群体构成复杂、来源广泛,防护风险大

高校图书馆用户包含国内外交流学者、省内外大学生、本校教职工、社会读者及后勤保洁人员等。他们来源于城乡,包含中青年人和残疾人、老、妇、幼弱势群体;文化层次涵盖大学及以上,也有高中及以下。这种跨度广泛、构成复杂的现实为防疫工作增添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安全防护风险较大。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全国2 663所高校在校生达到3 833万人,平均约有1.4万余名在校生参差流动着。他们常以班级为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和空间内聚集。实习生、研究生往返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之间,全国性的各种大学生挑战杯赛、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及毕业季、开学季大规模学生群体跨域流动是常态,这些对防疫所要求的空间隔离而言,管控难度较大。

1.2 环境特殊,防控任务艰巨

1.2.1 室内环境封闭、设施设备稀缺,保洁工作量大

图书馆室内环境包含公共报告厅、阅览室、书(刊)室、自动化设备服务区和走廊、楼(电)梯、文化休闲氧吧、卫生间等。公共报告厅座位密集,通风效果差;书(刊)室是读者自习、阅览的主要阵地,“一座难求”是常态;自动化设备是提高读者使用图书馆效率的现代化设施,使用频繁;走廊及卫生间人流量较大。这里共享的桌椅、书刊资料、光盘影碟、键盘、鼠标等是病毒栖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需要多频次严格消毒。中央空调维系着读者们青睐的美好环境,但也是病毒嗜好的“温床”,需定期规范消毒清洁。这种设施繁多的物理空间环境,保洁任务重。

1.2.2 大学生思想免疫力弱,纠偏难度大、周期长

大学生读者是图书馆的重要群体,他们脱离了中学老师及父母手把手地呵护后,开始独立生活与学习。部分人身体成长与心理发育未完全同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过度保护,全民富养的“时尚”产生一些时代“巨婴”,他们一旦遇到危机,思想极其脆弱。2019年香港暴乱事件,部分青年不明原因被卷入乱象中,已是深刻教训。尤其是智能化设备终端成了大学生们尽情享用的必需品,然而,网络环境的良莠不齐,大量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消极、虚假、错误信息满天飞,超强传播的负熵舆情冲击着他们脆弱的思想防线。甄别能力差的大学生很易迷失,而且具有群体感应效能,思想纠正过程漫长。

表1 疫情暴发期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

1.2.3 弱势群体心理调节能力差,疏疗技能要求高

社会读者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妇幼等弱势群体心理调节能力、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急智都较弱。这对需要因时因地迅即预判出其身心状态的一线图书馆员而言,要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疏疗技术,提出了较高知识与技能要求。

1.3 校级医护资源单薄,救治能力不足

校医院是本校师生日常保健与临时紧急治疗的医保定点单位,但是在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危机下,校医院物理空间狭小、医疗设备滞后、救治能力薄弱、医护人员紧缺等现实条件与高校人数不能匹配,承担这种重大疫情防治工作的能力不足。

2 疫情危机中,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调研与分析

受疫情影响现场发放问卷受限,笔者采取线上分类调研。以河南科技大学校地共建馆用户为例,选择2020年2月17日至7月6日图书馆半开放期间,通过钉钉、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共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如表1所示。

发放问卷的份数是由用户在各平台出现的频繁程度和人次而定。由表1可知,大学生喜欢使用钉钉、QQ、微信等新技术,问卷回收率较高(0.98);教职工喜欢使用邮件,回收率最高(0.989);社会读者则偏爱现场人工及电话咨询,回收率较低(0.905)。各自需求也相差较大,但社会读者和本科生对现场开放需求强烈。

3 疫情防控后期,高校图书馆帮扶新举措

新冠疫情危机突袭,高校图书馆和其他行业一样,不得不当机立断关停,又急需帮助人们规避文化荒漠、畅通信息通道、宣传防疫知识、诊疗心理疾患。非常时期,图书馆的服务不能打烊,帮助更广泛的用户度过劫难,我们在摸索中创新。

3.1 成立甘为“孺子牛”的管理团队引领航向,发扬“老黄牛”实干作风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团队统筹规划制定出全国一盘棋防疫抗疫决战策略,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其生活环境优化放在首位,既鼓舞了人们战疫的信心与决心,也激发了军民团结奋战的斗志,成效显著。高校图书馆突破以往“金字塔”式管理,以抗疫为重点、以扶贫济困服务为宗旨,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小组,创新思维模式,做读者的“勤务兵”,将读者思想中与疫有疑的点消灭在萌芽状态,引领读者的思想。

3.2 调整运行机制解急救难,常态化维护物理空间环境生态安全

美国环境保护局和匹兹堡大学环境流行病学中心,早在1987年6月3日在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举办了“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国际专题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pidemiology in Environmental Health”,分别以污染事件管理和进一步预防这些事件中流行病学情报的利用,环境暴露与特殊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公众极关注条件下的伦理和对策考虑为主题,讨论并分析环境与流行疾病的关系与对策。流行病深受国际界关注。中国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粪便、污染物吸入;目前预防传染病还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并切断源头。”可见,扫除图书馆空间环境病毒滋生的温床,是保障用户生命安全的首任。

3.2.1 制定分时段错峰开放路线,解读者借阅之急

3.2.1.1 调整楼层及其对应的书(刊)室开放布局,实现物理空间有效隔离。笔者所在馆是方鼎环形,拥有3个出入口大门,四组电梯和对应的楼梯通道,各个空间互通又可阻隔。打破每天14 h全开放常规,采用每周一、三、五、日开放二楼,二、四、六开放三楼等错峰开放路线,严格控制室内座位及人员间距1.5 m。将特定开放时段及对应库室与出入通道匹配捆绑,以自然隔离出未开放区域,方便及时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实时巡视、疏导、督查各区人员,避免用户长时间局部群聚。

3.2.1.2 改变借(还)书方式。笔者所在馆主推《学习通》及数字化阅报等电子版书刊,以减少纸质借阅交叉感染概率。对读者必需的纸质图书采用线上预约制借阅,远距离的读者,选择快递到付方式取书,近距离的读者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窗口取书,读者可将所借书籍消毒后安心取走。开通24 h自动无人还书通道及自动还书设备,并在出(入)口处均设立紫外线自动杀毒机,读者将书刊杀毒清洁后再自动归还,工作人员只需在后台将书运送到书库分类排架。

3.2.1.3 调整读者借阅权限,开启座位预约制。延长纸质版书刊借阅时间,增加人均借阅册数。这种开放机制或将成为图书馆未来一种生态运营趋势。

3.2.2 开展人工现场与新信息技术远程多维服务,扶不同群体之难

“人性化规范管理、个性化高效能服务”是图书馆的宗旨,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是疫情危机中图书馆文化、健康、信息、知识等扶贫工作的使命。

3.2.2.1 开通现场人工路径,扶老、伤、残等弱势群体之难。门外设置1.5 m宽的警戒线,来访人员前后间隔1 m距离有序排队。工作人员查验用户主动出示的身份证、借阅证、免费阅览证等证件,登记读者姓名、性别、国籍、身份证号、手机号、单位或居住地址、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到过疫区、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等详细信息,并用红外线体温计测体温,确认符合防疫标准要求后方允许其入馆。此法经济实惠,给弱势群体周到的人文关怀,但效率不高。

3.2.2.2 开启大数据线上监管路径,扶中青年群体之急。设置校园防疫智能管理门禁系统,它集测温考勤一体闸机、智能防疫后台管理系统为一体,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红外线测温、云管理等先进技术,通过“扫描二维码”记录且便于后期追踪。用户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显示出健康动态,方便快捷,避免了人为疏忽及多频次共用的笔、纸张等实物引起交叉感染。郑州“郭某鹏事件”足以证明大数据的精准追踪效能,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此法高效省力,但会增加成本。

3.2.2.3 利用新信息技术延伸传统服务至远程化,扶边远群体之穷。疫情防控过程中,图书馆服务不打烊,馆员们尽最大可能搭建数字化平台。如笔者所在馆联合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为校外师生开通万方免费漫游账号,以帮助他们利用智能终端快速访问电子资源开展工作与学习,并适时开通线上数据资源使用讲座,以解决用户的现实困境,并分流到馆人数,减轻现场承载压力。同时通过传、帮、带、转等方式,拓宽并延伸帮扶对象,辐射到更多隐性需求的用户。

3.2.3 灭杀病毒栖息的土壤,扶卫生清洁意识与习惯之缺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讲:“出门在外用手部消毒剂流水洗手,把手掌、手背、指缝、指尖等部位详擦。如果对酒精过敏,可以用无醇的手部消毒剂。”由此可见,消毒意识深扎,消毒工作就会做细做实。

3.2.3.1 全面消杀公共空间及设施。公共桌椅、自动化设备、地面、过道等共享区间,使用频繁,配专职人员每天不少于3次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或用75%乙醇擦拭消毒,并保持开门窗通风30min以上。

3.2.3.2 重点区域强化消毒。增加被高频接触的电梯按钮、门把手消毒次数与强度,并用提示语醒目标示以引起重视;强化卫生间的管理与消毒,建成达标健康卫生间。俗语讲:“天不漏雨,人不露身,地不漏粪。”清除病原依附物并切断其传播途径;用套有塑料袋加盖的专用垃圾桶取代日常敞口式简易垃圾桶,以杜绝因垃圾暴露再次感染。严格遵守中央空调使用指南[3]规定,力求使用自然通风,以减少因空气传播引起交叉感染。

3.2.4 监管乱象环境,扶“活”法律法规

2003年“非典”期间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它提高了人类的应急反应能力。紧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6]等法规陆续出台,从此生态环境的安全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17年后的今天,人类又一次面临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类再次被动。可见,法律知识在“静睡”,法律准绳未受到应有的敬畏,法律力度未得到及时贯彻,扶活法律效能被呼唤着。在全国举精锐之力保全武汉人民安危到精疲力竭之时,依然还有人心怀侥幸、肆意自我破坏环境,给人民抗疫防疫工作雪上加霜。2020年3月16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联合及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意见》,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战胜疫情提供法治保障。但真正落实于民间,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帮助解读、宣传并督导,让懂法者活用、不懂者懂,破坏及无视者从不敢犯、不能犯到引导他人遵守的境界,将书本上静躺的法律常识流动于人们的掌间。

3.3 点亮用户的“心灯”,“扶”出康健心智

3.3.1 “热”启动疫情下的“冷”思维:多维宣教正能量

近年来,全球多国频现地震、海啸、火灾、蝗灾、传染病、流感等致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地球在向人类呼救和谐共处,人类亟须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行为。新冠病毒对人类肆虐无情的侵袭,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一线战士的伤亡现实,惶恐、不安、抑郁困扰着人们,“怕、躲、逃、拒”等各种“冷”思维填满人的大脑。痛定思痛:消极等待比疫情更易摧毁人的斗志,政府力挽狂澜将抗疫与城乡复苏并肩运行。高校图书馆馆员本是文明与文化的“天使”,鼓舞人们直面现实、勇于战斗、奋力积极作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扶民众革除陈规陋习、摒弃“野味滋补”妄想,促其牢牢树立人与自然“息息与共、和谐共生”新理念。这种多维倡导良好生活习惯、全面热启动生态友好型社会新景象,或将成为决胜小康征途中的教育与思维扶贫革新实践。

3.3.2 精准把脉打开用户心门,成为用户实时的心理医生

Obasola等[7]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信息如心理健康、健身、传染性疾病、就业、考研等方面。实际中,男女性别差异及高校性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对性敏感而又羞于启齿,因恋爱的失败等感情受挫而身心健康遭受损失的大有人在。高校大学生通过何种渠道获得信息? King,Sultan等[8]调研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纸质或电子媒体寻找与个人、家庭的疾病或健康相关的信息,强调及时识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亟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工作。笔者调查发现,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工、社会读者等不同层次的用户,心理烦恼各异,其突出症状是心门已锁,无法洞悉其心理状态,直到出现极端结果后,为时已晚。如何配上合适的钥匙?号称灵魂理疗师的图书馆员,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到他们敏感而尘封的心理,已是社会与时代急需。任旭锴[9]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时而盲从、时而怀疑,但如今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用户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10]且难以驾驭。高校馆需积极调配人、财、物、智等优势资源,开启线上如官方网站、公众号或小程序,微视频、语音等方式帮助用户切中要害并产生共情,获得用户的信任与依赖;及时利用远端获取用户访问轨迹,了解其心理动向精准把脉以改变传统面对面沟通方式的被动性与局限性,具有绿色高效、高隐私保护功能。这种遵循用户心理健康成长轨迹的教育新路径,无疑是未来图书馆最有价值、最能推动健康信息服务的教育新模式,也将开启高校馆推动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新篇章。

3.3.3 制定个性化心理帮扶策略

钟南山院士谈如何防御新冠病毒时表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他多次强调:“医生不仅要治疗病情,还要治疗病人即关心病人心理健康”。可见,疫情危机中心理健康帮扶工作迫在眉睫。

3.3.3.1 “暖”出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激情,营造有“温度”的环境。这类读者遇到危机,有一种“先天性”自卑惯性,需要馆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鼓励并辅导其学习科学知识、督促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生活习惯,以身示范带动并熏陶出他们的乐观心境。

3.3.3.2 “领”出青壮年爱国爱家的“雄”心壮志。疫情既是灾难,也是机遇。青年读者精力旺盛、体力健壮、免疫力强大,图书馆应抓住抗“疫”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利用多媒体不定时播放,鼓舞其爱国、爱集体的主动性,激发出其正义与担当;采用辅导猫、钉钉打卡、问卷星、微信、QQ等智能方式,利用观、闻、问、切四步法与读者及时沟通互动,发挥同龄人“近朱者赤”效应,使其勇做抗“疫”宣传员和环保卫士。

3.3.3.3 配备侦探专家,帮扶特殊境遇读者走出困境。卢爱新[11]曾研究给读者开通心理诊疗空间的必要性。配备心理学专家,开通电话热线及心理健康阅览室,“诊”出病根快捷而精准。针对失业农民工群体,通过连线市政家政服务中心,牵线搭桥解决燃眉之急,寻求新的合适职业,助其重振生活的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东莞农民工吴先生失而复回图书馆的事例是最好的见证。而如今互联网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卷来,假作真时真亦假,极易引起读者恐慌或迷失。所以,在疫情期间配备合适的信息侦探助手,助读者识别真伪,带动他们不信谣、不传谣并规避谣言,同时向读者推送、阅读或播放散文、诗歌、励志等经典美文与高雅音乐,以放松其心情,陶冶其情操,营造出文明和谐、温馨雅致的环境。

3.4 储备充足合格防疫物质,扶出安稳

俗语讲:“家有粮仓,心里不慌”。在特殊时期,图书馆派专人负责采购防疫用医疗物品如体温计、医用口罩、手套、洗手液等个人防护用品及符合要求的环境消毒剂、移动紫外线消毒灯等必备物质。作为文化公益机构,图书馆拥有充足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医疗物质和消毒药品供应,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二次或多次交叉感染,环保又经济,即时资助用户,让其安心、省心。

4 结束语

灾难与危机总会以极端独特的方式锤炼着人类的身心,突破传统国别化及民族化的狭隘思维,造就获得“地球村”“世界是平的”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认知的佼佼者。中国乃至全球终究会进入“后疫情”时期,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灾难教育或许不能暂停,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高校图书馆作为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圣地、先进科技与信息传播的堡垒、文明与智慧的化身,除了拿出自身硬核行动做实做细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成为常态化,更应发挥其教育职能以保护读者生命安全并锻造出其健康的身心。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控疫情所需,图书馆更应积极抓住智能化时代发展契机及时调整社会化教育与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实战能力,积极建设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更大范围帮扶困难群体,更正人们常态化喜欢的交流与服务方式,满足全体民众对阅读、对城乡文化与信息及人类终身学习的深切需求。图书馆理应拿出自身脱贫攻坚的实战效能,彰显出中国自信、世界态度和地球意识,维护全人类身心栖息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会以礼貌的方式馈赠给人类,并持续维护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猜你喜欢

图书馆疫情用户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