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

2022-02-05郭世杰

实事求是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疆文明建设

刘 明 郭世杰

(1新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3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润疆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具有重要作用,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1]将人民群众精神维度的发展提高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位置。“文化润疆”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与内涵空间,而且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新疆文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乡村是新疆全面发展的基石,是文化润疆的重要阵地,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来促进新疆乡村文明建设,涵养和滋润新疆各族人民,打造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既是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目标,亦是对新疆乡村文明秩序和文化生态发展变化的理性应对,更是实现新疆乡村振兴、推动新疆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路径。

从本质上看,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融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变的现实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推进新疆地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新疆各民族根本利益。从参与主体看,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是在新疆特殊社会发展背景下实施的治疆举措,需要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心理等诸多因素,旨在利用政府、社会组织、个体等多重主体力量实现新疆长期繁荣稳定。从建设目标看,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催化剂,是新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谐发展的点金石。从方法上看,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性工程,“文化润疆”并非简单的文化参与,正确理解把握文化润疆中“润”的科学内涵与方式是文化服务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准则,需要持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因此,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式、新语境,正确理解文化润疆精神内涵,合理建构其与乡村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探寻科学发展路径是学术界关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的重要议题。那么,新时代文化润疆何以理解,何以可能,以何种形式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又如何在参与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惠及人民、促进乡村繁荣富足和民族团结,使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相统一,推动新疆加快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文化润疆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文化润疆内涵逻辑出发,结合新疆乡村文明建设实际,以期对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融进行深化拓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文化润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理论机制

目前,新疆有1 123.87万人生活在乡村,占新疆总人口43.47%。[2]发展好、建设好乡村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至关重要。乡村要发展,必须要将文化嵌入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走文化兴盛之路,这是解决新时代新疆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更是满足新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契机:基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并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针。[3]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将十二字的治疆方针丰富完善为二十字的治疆方针,新增“文化润疆”“富民兴疆”,强化了文化在新疆建设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可以说,文化润疆的提出,源于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以及促进新疆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从政治层面讲,一个时期以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为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是非,企图把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5]因此,正确认识文化问题,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防范错误思潮侵蚀,抵御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是新疆文化建设的政治需求。从经济层面讲,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是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要求。新疆拥有丰厚的自然、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开发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因此,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是新疆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经济需求。从文化层面讲,新时代的新疆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上,新疆各族人民应该在文化创造中铸就新繁荣,在文化进步中取得新发展。[6]由此观之,在新疆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新时代文化发展机遇背景下,新疆应该以文化为纽带,利用好制度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推动新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各族人民群众有机联结,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此,才能不断实现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的文化发展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这一价值母体。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家园。文化润疆,就是用中华文化涵养滋润新疆各族人民,使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文化润疆需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从全局视角审视时代语境造成的新变化,加强与依法治疆、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整体联系,把握发展契机,不断完善好自身价值体系,促进全面持续发展。

(二)价值导向:基于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机衔接

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精神,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着高度的价值契合,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首先,新时代,文化润疆之于乡村文明建设,在于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此,文化要促进新疆乡村文明建设在价值研判上形成系统化认知,从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出发,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遵循,在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中凝聚价值共识,不断促进新疆乡村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其次,中华文化是由包括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数千年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形塑而成的。由此,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社会文化生活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文化价值,促进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传承发展,建设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将各族人民群众有机联结,在满足新疆乡村群众精神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助力新疆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7]最后,以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可以有效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民众生活,提升民众的公民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乡村团结和谐、文明进步,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稳定发展和引导乡村民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的现代化转型。因此,乡村文明建设需以文化发展为重要参照,立足乡村、依靠人民,逐步构建文化嵌入融合的发展路径和机制。另外,乡村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保持文化多元路径嵌入的融合发展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嵌入乡村文明建设之中,促进多种文化在互嵌过程中的有机耦合,不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育多元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观念,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8]

(三)方式准则:基于文化润疆嵌入乡村文明建设的效用发挥

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嵌要正确把握好“润”的方式和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方式上注重文化对乡村万物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文化观念建构,将有益的、美好的、文明的、进步的文化因子不断输送到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乡村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现代的文化氛围。第二,原则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把握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呈现出中华文化(主干)和新疆各民族文化(枝叶)紧密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新疆乡村文化多元、开放发展,加强民族间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大团结。第三,方法上要丰富形式,发展创新,拓宽“润”的宽度和深度,加强政府、社会组织、个体等不同主体间的多元协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别是深入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现代信息科技助力文化浸润,树立科学思想、培养优秀品德,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9]不断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繁荣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依靠产业带动文化发展。第四,目标上要以文化为媒介,增强乡村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弘扬中华文化,多路径增强各民族互信,激发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与自觉认同,夯实情感基础、凝聚国人力量、培育民族团结精神;提升乡村民众文明素养,使其树立文明新观念,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嵌研究现状分析

有关文化润疆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互嵌研究总体上分为制度型研究、文化参与型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型研究三种类型。制度型研究与党的民族政策、治疆方略、乡村治理体系相联系,强调乡村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性和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属于顶层设计维度的文化呈现。文化参与型研究是指包含非遗、民间艺术、体育、生态等民俗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参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的研究,是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具体元素及路径研究,其具有较强地域性特征。文化产业发展型研究涉及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即依靠乡村内部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和外部主体经济参与而进行的文化经济开发研究,其目的在于打造“活态”乡村文化和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一)基础保障:基于制度型研究

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而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保障关键在于党领导乡村工作形成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民族工作有效运转的基础,要不断进行系统梳理,完善机制,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对各类各级社会组织的领导,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10]因此,文化润疆工作要明确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从组织维度引领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当前,新疆各地区积极进行基层党建助力新疆乡村振兴工作,通过采取抓基层、抓党建、抓载体,增强基础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11]各地纷纷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大力推广思想教育性强、内容丰富的优秀文艺活动和作品到基层,建设多功能村文化活动室、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和谐稳定。需要提出的是,关于“文化润疆”制度的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辖要求下,与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保持同步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2]此外,制度效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优秀的干部队伍,因此,需要加快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引进战略,让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与能力。[13]当前,通过不断努力,新疆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的生命力逐渐凸显,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乡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强化;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宣传工作等文化制度同步推进,农村基层基础不断稳固,为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进一步互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多元创新:基于文化参与型研究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疆摸索创新出丰富且有效的乡村文明发展路径。一是乡村民俗文化创新发展。民俗文化是民间流动的风尚、习俗,是一个地区和群众特有的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新疆具有丰厚的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众多的优势,打造文化润疆新阵地。如吐鲁番地区充分利用地区非遗资源(土陶烧制技艺、花毡制作技艺、印花布技艺、桑皮纸制作工艺等)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既加强了文化语言教育又强化了中华文化认同,摸索出了乡村民俗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及路径;[14]另外,诸如“十二木卡姆”演唱、“阿肯弹唱”、“玛纳斯”演唱、“江格尔”演唱以及丝绸文化、陶文化、酒文化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大力传承弘扬,实现了文化队伍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双向发展。二是文艺下乡的互动互融。一方面加强区外与区内的文化互动。由于政策支持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文艺风貌,新疆区外众多文艺团体深入新疆乡村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已经成为常态性文化活动。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如2020年中国音协组织国内知名老中青词曲作家,赴新疆进行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2021年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主办,新疆画院承办的“和美新疆——2021年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新疆艺术学院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入墨玉、塔什库尔干等县市乡村进行的田野调查、艺术采风活动等。另一方面强化新疆文艺的自主性参与。如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深入喀什地区伽师县英买里等乡的62个村开展的艺术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加强艺术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向村民介绍党的惠民政策,传播正能量。[15]赵亚莉等提出要深入挖掘新疆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将民族体育特色文化融合于旅游产业,搭建好乡村旅游开发平台,有效结合新疆地域民族特色,大胆创新农村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16]可见,文艺下乡间接地推动了疆内外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多维互嵌。三是文化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明建设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明建设关涉到文化、经济、生态在内的整体布局。崔延虎以生态人类学视角对新疆草原和绿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思考,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尤其是要把那些起重要作用的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到生态文明体系中,使生态文化价值观得到继承和创新。[17]笔者在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中深度阐释了文化适应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文化适应需要从相应的生态环境中获得,[18]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独特视角。

(三)活态循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型研究

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传统文化、公共文化、生态文化、审美文化等同为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近年来,新疆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种类规模不断扩大,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南疆四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推进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高,这对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阿克苏地区除了依靠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开发了龟兹文化旅游区外,还充分利用塔里木河胡杨林、雅丹地貌、盐丘地貌以及天山林场地质生态积极打造文旅产业品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充分发挥我国民族文化历史史诗《玛纳斯》的文化效力,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喀什地区的喀什噶尔古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文化名扬海外;和田地区积极打造玉石和昆仑山文化旅游开发等,助力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也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抓手。

依靠新疆乡村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文明建设构建良性文化生态的有效路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双向互动更是拓展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空间。以吐鲁番为例,2018年9月,“第二十七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第二十七届新疆旅游民宿高峰论坛”在葡萄沟开幕;2019年4月,“吐鲁番交河马拉松赛”在交河故城开赛;2019年3月,“幸福新疆游·花开新时代”第三届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在交河故城举行;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坎儿井小镇、吐鲁番葡萄风情小镇、高昌区沙疗小镇、吐峪沟特色旅游小镇等被注入不同地域文化元素的特色小镇启动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全新乡村文化旅游项目。[19]这种现代化乡村文化产业形态,一方面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创造有利环境,推动乡村生产关系及民风民俗的演变,体现出新时代新疆乡村的新气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乡村活力,使乡村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综上,相关学者关于文化参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相关概念的阐释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者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单纯依靠完善相关制度、改进文化产业发展方法、建构科学互助互惠帮扶网络体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显然,关于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关系并未形成整体观念,也未形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心理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因此,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科学多元的实践路径和整体的文化观念是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形成合力、更好促进新疆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新时代文化润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文化润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需要深刻领会文化润疆的精神内涵及其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从整体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全面执行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和治疆方略,多措并举、综合实施,积极探索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融的可行性及新路径。

(一)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党对乡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

新疆工作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3]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稳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加速推进乡村治理体制现代化改革,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化、优质化,这是推动新疆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坚持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在乡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在于将党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行动逻辑和价值导向等深层文化基因有机植入乡村文化生态体系,更好调动起乡村治理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想保持乡村文化发展的有效性、稳定性与持续性,就要深度解析乡村体制改革背后的运行逻辑和价值导向,分析以制度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及运行机制。

1.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互融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保障,要求党组织加强对乡村文明建设的文化发展全局性领导和底层实践,既要不断优化乡村政治制度,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稳定性需求,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乡村文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此保证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体系化建设领导。[20]要密切联系各族人民群众,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的和谐稳定、团结有爱的精神家园。

2.加强党对乡村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决定文化属性和前进方向的关键。因此,要明确党组织和各党员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掌握意识形态的结构和特征,[21]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党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凝聚主流意识形态共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五个认同”。

3.优化乡村文化制度体系。文化制度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包含着乡村独特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它以满足村民文化基本需求为目标,是社会集体价值观念的文化显现,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构建着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22]故此,乡村文化制度要以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准则,发挥文化制度体系协同集成作用,调动乡村多方主体的积极性,达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特殊与一般的文化兼顾;创新乡村文化制度载体和方式,提升乡村文化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新变化能力,保障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和持续性。

4.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作为乡村文化发展主体,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宽文化创建传播路径,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注重内部生产外部引进两手抓,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文明建设路径,不断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效能。

(二)全民参与、多元创新,激活文化对乡村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文化润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让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和基层政府共同参与进来,从制度、政策、资金、产业、智力、人才和市场等方面构建起庞大灵活的网络化服务体系,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促进社会潜力的挖掘。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文明乡风。学校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不断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规范村民行为,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村民知识结构,提高乡村民众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可以将乡村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产品、工艺纳入乡村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集传统工艺保护传承、技艺型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乡村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是新疆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注重提高家长知识水平,依靠科学方式方法来构建家庭教育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好家风家规,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2.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是文化生产与发展的源动力。在乡村文明建设中,人才瓶颈成为当前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现实障碍,尤其是南疆四地州更为突出,乡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缺乏,科技人才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文化润疆的主体是人,优秀人才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政府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拒众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把人才工作做扎实。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不断提升新时代基层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培养乡村文化知识人才、文化创新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为乡村文明建设服务。[23]二是加强乡村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打造本土人才发展良性循环生态。三是充分利用新疆对口支援帮扶政策优势,结合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升乡村文化人才水平。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具有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24]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构各民族群众的集体认同与社会团结。一方面要为乡村文化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硬件保障力度,持续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设施,如文化活动广场、村民活动室、乡村大舞台、文化书屋等;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为价值引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共识、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铸牢乡村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大力发展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宝贵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生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民俗风情浓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新疆乡村文明建设要做到中华文化和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既要发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又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与乡土性。如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诺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多样态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做到民族间的长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信任、合作、互惠、共融的文化生态建构,促进民心相通、民族团结。需要补充的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与蕴含着丰富生态智慧的地方性知识的乡土文化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由,要发挥制度的保障性优势,并结合乡土文化生态智慧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引领。

(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建乡村文明建设良性生态

文化产业兴旺是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中潜藏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价值转换,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繁荣持续性发展。一是搭建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各种政策经济支持,改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投资环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投资路径,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与民间资本流入乡村。二是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依靠新疆地域优势,利用各民族乡土文化的同源性和互补性文化元素,走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品质和特色,处理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持续利用;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要利用乡村历史建筑、传统节庆等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各种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建立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精神互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体验和感受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25]进而形成中华文化认同。三是提升农业产业文化。发挥新疆地区特色与优势,探索农业产业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新模式。新疆物产丰富,大枣、巴达木、葡萄、哈密瓜和棉花种植业发达,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品质带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四是发展乡村数字化服务产业。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更新乡村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突破局限,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文化发展新局面。乡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培育数字化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积极引进乡村数字文化企业,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引领乡村发展潮流。将视觉文化、艺术设计、数媒影视等元素融入乡村空间,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直播、影视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交流传播,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总体观之,文化润疆对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来说蕴含了丰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是强调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和治疆方略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依托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基层实践转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有利于引导新疆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对于丰富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新时代文化润疆与新疆乡村文明的互融性发展,揭示了文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行动逻辑和价值导向,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保障、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三是强调乡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创新性,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强化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立体性参与,以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发展良性循环,可以为保持文化发展活态性和可持续性注入动力,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如何根据新疆乡村发展实际状况探求乡村文化合适的发展路径、克服文化润疆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现实困境、不断强化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本文虽然是基于构建文化润疆与新疆乡村文明建设互融关系的现实探讨,但旨在通过分析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关系的运行逻辑,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找到合理的定位和解释。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在助力新疆乡村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优势,可以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准确定位文化润疆的目标和准则,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文化为抓手,以乡村文明建设为方式,多渠道多路径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互信,推动新疆社会的整体发展,为党的新疆发展战略布局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新疆文明建设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