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研究综述*
2024-01-09赵斌
赵斌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1]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方针和工作要求为新疆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文化润疆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且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为厘清学界关于文化润疆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找准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对CNKI数据库中与文化润疆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文化润疆”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范围选择发表时间2020年9月25日至2023年6月10日,获得相关学术期刊论文295篇、硕博士论文24篇,报纸文章70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发现,关于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生成、观点阐释与词源分析三个方面,系统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核心观点、主要特征以及研究趋势,有利于不断拓展文化润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深刻阐明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布局谋划、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贯彻落实,进而确保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关于文化润疆的概念生成
对文化润疆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探源溯流,明晰文化润疆概念提出的具体历史过程,是深刻把握文化润疆内在意涵的基本前提。
从文化润疆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一直是反恐维稳斗争的主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频频炒作新疆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插手中国的民族宗教事务,严重破坏了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面对西方势力广泛采取的“文”的手段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达到破坏民族关系、伤害民族感情、煽动民族对立目的这一现实情况,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总结历次座谈会以来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局势和要务,在“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润疆”和“富民兴疆”,其中文化润疆概念的提出正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刻把握新疆工作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的政策性反应。
从文化润疆提出的具体过程来看,学界普遍认为从文化建设、文化治理再到文化润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治理新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徐黎丽等认为文化兴边、文化治边与文化戍边等论述是文化润疆的理论基底,文化润疆的提出填补了围绕文化对边境安全与边疆发展的柔性作用的研究领域空白。[2]迪德尔古丽认为文化润疆的提出是文化治理边疆的历时性庚续,彰显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深化和升华。[3]马晓军认为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治理,文化润疆是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审视和把握文化治理问题的理论提升。[4]文化润疆这一概念涉及文化建设、边疆治理、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传统研究领域,其提出既是顺应新疆社会文化发展具体实际的与时俱进,又是对新疆文化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与历时性赓续,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文化维度把握新疆治理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新时代新疆文化治理工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二、关于文化润疆的观点阐释
关于文化润疆的观点阐释主要集中在文化润疆的基本含义、任务目标、价值意蕴、关系定位、践行路径等方面。
在概念阐释方面,一些学者对文化润疆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青觉等认为文化润疆是在新疆地区持续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从人心维度不断夯实新疆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深层次联系的过程。[5]
在探究目的方面,牛汝极认为文化润疆的目的在于实现“三个超越和三个重塑”,即超越民族、重塑公民,超越宗教、重塑精神,超越文化、重塑文明。[6]姚艳红认为文化润疆的提出旨在用中华文化涵养和滋润新疆各族人民,深化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龚晓潇等则认为文化润疆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了思想基础,最终目的指向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从价值意义维度理解把握文化润疆同样也是理解文化润疆内涵的一个重要维度。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润疆既出自于新时代党的治疆理论需要,也出自于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治疆实践要求。刘明等认为文化润疆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与内涵空间,而且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新疆文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9]刘颖认为全面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路径和载体。[10]范玉显认为文化润疆就是要以文铸魂、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李建军等认为文化润疆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需要,也是内聚人心、外塑中国新疆形象的需要,同时还是实现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12]概言之,文化润疆从文化层面着手,其价值意义关键在于两个重要的维度,即一方面,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新疆贯彻实践的重要抓手,其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另一方面,文化润疆旨在通过中华文化的内在一体性和整体有机性来解决现代国家建构和中华民族聚合凝结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障碍和挑战,并缓解不同社会主体在多层次“想象”和多重建构之间所产生的紧张关系和结构性张力,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凝聚力。
文化润疆实践路径的探索研究目的在于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文化润疆的贯彻落实。故此,就如何深入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贯彻落实、在不同领域如何开展具体实践、如何把握文化润疆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并处理好内蕴其中的相互关系,也构成了文化润疆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学者们对此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探索。张俊丰等认为文化润疆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因此要注重文化治理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和政策措施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13]董聪聪等认为要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着手,在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做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财力投入支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兵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等工作,让新疆各族群众深度参与文化润疆全过程。[14]张亚男等认为兵团精神对于支撑和推动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要着力构建体系化制度化传承传播机制与兵团精神传承弘扬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深入落实文化润疆工程。[15]徐安玉等认为文化润疆必须加强网络技术运用,以不断丰富其形式、扩宽其渠道。[16]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征展开了研究。孙秀玲认为文化润疆关键在润,既要考虑长远,又要着眼当前,既要集中力量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又要深入细致做好固本工作,切实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17]刘颖认为全面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整体性和要素间的协同性关系;在认识论上要把握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物质和精神、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10]
通过具体分析文化润疆与依法治疆、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相互关系,对文化润疆进行定位阐释,构成了对文化润疆内涵要义深层次理解的又一研究方向。一是关于文化润疆和依法治疆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二者都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其着眼点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文化润疆注重文化领域的柔性治理,强调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实现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依法治疆则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保障文化领域的发展,强调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维护文化领域的秩序和稳定,促进文化领域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马晓军认为文化润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具有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实践逻辑。[4]魏莉等认为文化润疆的提出是“润治互洽”逻辑在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体现,在依法治疆刚性治理路径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能够进一步发挥文化的柔性关怀作用、发挥对内整合的治理功能,使新疆各民族能够利用中华文化的润泽机制凝结起命运与共的情感内核。[18]此外,文化润疆担负着培育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使命任务;[19]坚持法治和德治统筹推进,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内容;[20]社会治理法治化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与社会供给的法治环境相伴相生。[21]这些观点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润疆与依法治疆的紧密联系,即文化润疆的贯彻依赖于依法治疆的运行,而依法治疆在保障文化润疆实施的同时,也依赖于文化润疆所提供的滋养供应。只有把文化作为新疆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和保障新疆各族群众权益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法治新疆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文化治理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地。二是关于文化润疆和团结稳疆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认为文化润疆是实现团结稳疆的重要手段之一。李红兵认为文化润疆通过社会互动、关系营造和生活建构等多样化隐性运作技术,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19]赵晓露等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2]龚晓潇等认为文化润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引力所在;[23]任丽莉等认为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消弥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进民族团结。[24]概言之,实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过程中新疆各族群众能够通过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来加强联系与交往、增进理解与互信,进而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深厚友谊,为团结稳疆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关于文化润疆与富民兴疆的关系,学者们认为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新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助推富民兴疆取得实质性进展。如甄敬霞认为文化润疆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新兴业态发展的有力举措,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推动作用;[25]刘晓玲等认为把“文化润疆”切实融入到新疆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能够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文化服务业与各产业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26]曹雅丽等认为“文化润疆”与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相辅相成;[27]德全英认为推进富民兴疆是满足各族群众对充裕物质生活的需要,推进文化润疆是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28]上述研究表明,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新疆,才是真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疆。四是关于文化润疆与长期建疆的关系,学者们认为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在最大限度消除各民族间误解和矛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共存共荣。从这一层面出发,长期建疆与文化润疆是同频共振的关系。马晓军认为文化润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包涵了建立文化权益保障与利益共享体制机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各个方面,需要不同领域协同共进。[4]长期建疆强调持久发展,侧重于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注重不断提升新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文化润疆则强调细水长流、水滴石穿,即以文化为切入口,力图发挥深层次的持久力量,进而引发社会全局的发展与变化。
综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总方针,其中每一个具体方针都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彼此之间密切相关、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推进新疆稳定与发展的根本遵循,其中“文化润疆”如一条精神纽带,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24]是新时代治疆总方针的润滑剂,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三、关于文化润疆的词源分析
词源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词语或术语的起源、演变、含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揭示其文化脉络和内涵。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大量学者采用词源分析法来研究文化润疆的内涵,认为文化润疆分别由“文化”“润”“疆”三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词源构成:“文化”一词回答了“以何润”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文化润疆的行为主体;“润”一词回答了“以什么方式推进”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文化润疆的具体推进方式;“疆”一词回答了“润什么”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文化润疆的客体,三者共同构成了系统严密、逻辑互恰、科学合理的“文化润疆”这一有机整体,为进一步明确文化润疆的具体指向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就具体的“文化”“润”“疆”词源的解读阐释,不同学者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一是对“文化”这一词源的不同阐述。李建军等认为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主体、主导,文化润疆的最终指向就是要让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植新疆各族人民心灵深处。[12]买玉华等认为文化润疆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润泽新疆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前行。[29]杨昊霖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润疆的理论先导和精神内核,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文化也是共同构成文化润疆之文化的重要内容。[30]徐黎丽等则认为中华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公共文化与“文化润疆”议题的关联最为密切。[2]上述研究表明,文化润疆中的“文化”具体内涵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文化的多元性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仍需要进行沁润,以推动新疆地区文化不断取得创新发展。这需要通过一种外部的力量深刻影响新疆地区文化的主要方面,为其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就具备这种深刻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化”还具有充分挖掘新疆内部各项文化元素优势、陶铸新疆总体人文价值的重要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的范畴还包括了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各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以及基于自然地理生态的地域文化与社会公共文化等,这些文化与新疆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新疆内部各项文化元素相贯通并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是对“润”这一词源的不同阐释。甄敬霞认为文化润疆之“润”是一种软性治理方式,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润泽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的认同感。[25]杨昊霖等认为文化润疆之“润”似春风化雨,其目标指向新疆各民族文化获得浇灌、保护、传承与发展。[30]李建军等认为“润”具有浑然天成、不知不觉以及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特点,其本质是用文化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地对新疆文化的主要方面潜移默化。[12]总体来看,文化润疆中的“润”具体指的是“滋润、灌溉、滋养”,是对新疆文化整体进行培育、保护、传承、创新的一种比喻,目的在于以文化作为突破口,用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新疆地区的文化生态系统提供充足养分和创造良好条件,使新疆地区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因而,与“治”“兴”“稳”“建”的概念不同,“润”强调的是一种更加柔和的参与治理过程,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发挥效用并带来更长远的治理效果,从整体上提升新疆的文化软实力和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文化润疆的“润”指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长期交流,其在内容价值上是增益的、友善的、使之美好的,具有有益性;其施力方式则是持久不断的,集中体现出柔性和韧性相结合的特点,即绵绵用力,以柔克刚或刚柔相济;[5]其本质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和影响,在无声无息中达到改造社会生产生活,以精神层面影响物质层面,吸收、转化、融合是“润”的根本基调。
三是对“疆”这一词源的不同阐释。学者们普遍认为“疆”就是特指新疆,但就“疆”所涉及的范畴不同学者的论述也各有侧重,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疆”指的就是新疆。如青觉等认为文化润疆是一个在新疆地区持续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5]徐安玉等认为文化润疆要以“疆”为场域,立足新疆区情,做好战略筹划。[16]上述学者认为,文化润疆的目的是要通过文化的深层次力量来提高新疆的整体文化水平和发展程度,让新疆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疆与其他省市的文化差异性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步调不同的张力,因而把新疆作为具体地域时空文化发展的要地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同时,西方势力企图以疆制华,瞄准的就是新疆,因而针对性地发展新疆地区的文化就是给予这些不良企图最好的回应。其二,“疆”指代了新疆各族群众。徐黎丽等认为“文化润疆”的核心是人,更加注重发挥人的因素,能够更好地满足新疆地区人民的需求和期望。[2]此观点认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文化润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最终受益者。新疆是文化润疆的具体实践领域,涵盖了新疆地区的各个民族、机构、组织、团体以及每一个具体的人。文化润疆中的“疆”,不仅仅是地理范畴上的新疆,也理应包括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各族人民。因此,在文化润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族人民的需求和意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其三,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林青等认为“疆”激活的语义是新疆地区、新疆各族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31]因此,“疆”理应还包括基于新疆这一特定历史时空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本身。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化之间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主体文化对客体文化的影响,也有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影响。客体文化可以通过吸收和借鉴主体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主体文化也可以通过接受和反思客体文化的不同观念和做法,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文化润疆中,不仅需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新疆,还需要从新疆独特的文化中发掘和吸收优秀的元素丰富中华文化本身,使整体的中华文化形态更具包容性。
总之,学者们通过对“文化”“润”“疆”的词源分析进一步明确文化润疆的内涵是目前学界的一种主流研究取向。在文化润疆过程中,“文化”作为行为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新疆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润”作为文化润疆的具体推进方式,强调通过政策制定、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资源利用等手段,对新疆的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滋润和提升;“疆”则是文化发生作用的具体范围,既可以指代地理范畴的新疆,也可以指代新疆各族人民,以及基于新疆独特地域色彩的人文价值,包括文化艺术、民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
结论与展望
究其本质,文化润疆是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新疆各族群众文化素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多元文化共存与创新的一项全面、长期、系统的庞大工程,旨在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改善和润泽新疆地区的文化建设事业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以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血肉联系、多元一体的有机整体,最终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文化润疆相关研究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在基础理论、价值阐释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起文化润疆研究的范式,但其内涵研究仍旧存在薄弱环节:其一,基本定义界定不够清晰、缺乏哲学高度的理论阐释。文化润疆不仅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动力,而且丰富了党中央边疆治理体系的内涵,是对新疆文化治理经验的系统性总结、历时性赓续和时代化发展。文化润疆这一概念从提出至今,其理论内涵不断拓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尽管学界对文化润疆的内涵、功能、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对其基本定义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薄弱,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文化润疆进行深度解读的相关研究还较为少见。对此,需要整合与规范文化润疆的内涵研究范式,更加侧重从其基本定义的角度直接探讨研究,以推动文化润疆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文化润疆进行辩证研究并贯穿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其二,研究者存在一定地域性局限。文化润疆是文化互动融合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与新疆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仅从本土视角对文化润疆展开研究难以全面体现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目前,文化润疆研究的关注人群主要在“疆内”,其他省市学者对文化润疆的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由于新疆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受到来自国内方面的广泛关注,而且受到美西方国家的持续“关注”。在西方国家制造涉疆议题、企图以疆制华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文化润疆相关研究者存在地域性局限不利于形成对文化润疆内涵的强大解释力,进而影响我国涉疆对外话语权的提升。对此,要打造疆内外学者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新疆本土与其他省市学者的交流合作,融通疆内外各方观点,增强文化润疆研究的解释力与综合性。其三,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学科交叉性不足。作为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文化润疆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关于文化润疆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大多集中在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文科类专业,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相关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缺少交流合作、学科交叉性缺乏可能会导致对文化润疆内涵认识的不充分与理解的不全面,最终导致文化润疆相关研究难以进一步深入。对此,要进一步加强文科类学者与理工科学者的合作交流,发挥多学科合作机制优势,促进区域联合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文化润疆相关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传播。特别是要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发挥数字技术的最大优势,推动文化润疆预测性、前瞻性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