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实践历程、基本逻辑及经验启示

2022-02-05章义蓉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发展

章义蓉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明了党之所以能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2]。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弘扬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实践历程,分析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总结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实践历程

毛泽东在《致周世钊信》中谈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3]474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赓续百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和深刻把握基本国情,使得党在面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确保路线方针与政策的正确性。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查研究的初创

大革命时期,面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中国革命对象、动力、任务等的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运动状况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调查了解农民的具体情况,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体,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辨明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4]3的革命首要问题。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严重性”以及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批判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压制农民运动的错误,肯定了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搬苏联经验,不做调查研究,导致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与其相反,毛泽东等少数共产党员基于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实践,意识到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在掌握井冈山斗争经验以及中国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发展;在对寻乌县的调查中了解了中国富农问题和小城市的商业问题;此后又进行了东塘等处的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长溪乡调查等,为中国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调查研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继续通过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来认识国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指出:“党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5]360-361深化了党内同志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教条主义危害的认识。二是对之前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总结,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内开始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调查研究的赓续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如何在“一穷二白”、经济文化落后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为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中央领导同志展开了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连续43天听取了国务院各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为《论十大关系》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论十大关系》也为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而由于急于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调查方法单一和急于求成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毛泽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了深刻总结和自我批评,并号召全党重视调查研究。1959年毛泽东在《调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中指出,“很多同志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开过不少的大会小会,结果对于大量存在的事物,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是方法不对,找不到主要矛盾”[6]26。1960年,在《坚决退赔,刹住“共产风”》中,毛泽东说:“这几年我们有些东西搞多了,搞快了,自己挨整是必要的。现在看来,建设只能逐步搞,恐怕要搞半个世纪。”[6]2281961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将这一年定为调查研究年。1961年1月,毛泽东组织和领导三个调查组到浙江、湖南和广东农村调查,之后中共领导人身体力行,纷纷带头去做调查研究。1961年5月,刘少奇在湖南宁乡蹲点调查44天,为党调整当时农村政策和农民生产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同月,周恩来到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了解生产队的集体食堂,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做出了解散伯延食堂的决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6月,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调查了15天,分析了农民们对党“赞扬”和“批评”的原因,了解了人民公社发展的不足之处。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调查研究的深化

1978年9月进行的“北方谈话”,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汇报时指出,要避免思想僵化,必须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提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7]128。1983年,邓小平曾先后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杭州、上海等地进行调研,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发展情况,对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抱有很大的希望。1984年,邓小平又对深圳进行考察,调查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时隔8年后,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调研,形成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多次深入农村,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调查对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只有坚持深入实践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2000年5月,江泽民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分别在南京、杭州、上海召开了座谈会,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而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归根到底,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自觉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部分的问题”[8]26。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新世纪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是党面对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深入各个地方、基层和行业展开调研。2003年,胡锦涛针对广东省几个地级市的城市社区、乡村农户、企业车间以及港口码头等展开调研,强调要抓住发展的新机遇,创造发展新优势,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9]105。2007年,在《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上,胡锦涛强调:“要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9]553深化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经常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调查研究不仅作为优良传统被继承和发扬,也成为一种经常化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作风。从数字上看,反映出调查研究的经常化。据统计,习近平从2012年11月15日开始就任到2016年底的几年时间里,进行了44次国内考察调研,平均每年要进行10次的国内调查研究。从省域上看,体现出调查研究的全局性。足迹覆盖广东、甘肃、内蒙古、云南、重庆等24个内地省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且新年考察首站均为西部省份。从内容上看,不仅体现了调查研究的全面性,也抓住了调查研究的重点。习近平就任后将第一次考察地点定为广东,“科学阐述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0]。此后,又多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开展调研,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供了翔实的一手材料。首先,将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周,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前往湖南和黑龙江进行考察,考察的第一站都放在了农村,体现出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其次,将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习近平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第三,将各行业专家意见作为决策的参考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习近平在两个月内连续召开7次包括企业家、党外人士、社会经济领域专家、科学家、基层代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等不同对象的座谈会和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他还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十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11]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

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有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对于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人们要想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2]3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321针对党内一些同志还不懂得认识论的情况,他认为“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6]321。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体现了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西方的理论,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究其原因,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是所谓的“先哲”,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掌握中国具体的国情,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实现了对各时期的“对症下药”。革命年代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2.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讨论由来已久。资产阶级通过“抽象的人”将人从封建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使人开始关注个人的权利、尊严以及幸福。但这种“抽象的人”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费尔巴哈将“抽象的人”拉回到客观现实,但由于看不到人的能动性,从而脱离了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2]3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调查研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13]要想弄清事物的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调查研究的材料必须来自人民,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才能获取真实、可信的现实材料。而真实可信的现实材料是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问题的前提。

(二)历史逻辑:党在各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

1.调查研究在历史发展中遵循了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的逻辑

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运行方式,得益于“求同存异”的逻辑,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提高。

在各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调查研究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总体目标上的同一性与阶段目标上的差异性。从同一性来看,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楚具体的实际情况,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差异性来看,表现为各历史时期阶段性目标的差异性。由于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上呈现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调查研究的目的也必须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调整。在革命年代,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以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主;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时期,调查研究必须立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在新时代,调查研究必须立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总体性目标的同一性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目标,差异性是调查研究阶段性目标的特征。必须在坚持同一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具有差异性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目标。新时代必须更加关注调查研究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不断推进新的“三步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2.调查研究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的逻辑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方法的过程中继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遵循的规律,调查研究的百年发展历程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解决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情况。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13]。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调查研究不是缺乏联系、相互孤立的,而是在继承前一时期调查研究经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当下调查研究的更好开展,不管是有益的调查研究经验还是缺乏调查研究,都对推动后一发展阶段调查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阶段性调查研究不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危害,从而将1961年设定为调查研究年。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在调查研究领域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和调研结果的科学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创新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不是否定深入基层调研的必要性、代替深入群众,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调查研究,从而切实收到调查研究的实效。

(三)实践逻辑:应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1.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过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跃升,正朝着强起来的道路奋力前行。但前进的道路不会一路平坦,当前我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各种复杂问题的掣肘与挑战。

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道路的遏制,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的主要矛盾业已发生转变并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从社会生产上看,不仅要在“点”上继续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要在“面”上注重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其次,从解决矛盾的切入口上看,要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层面出发,而不只是注重社会生产。最后,从人的需要的层次性上看,应从人的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享受性需求转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实际出发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新时代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有利于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复杂环境,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认识和总结,不断破解制约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

2.应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和工作任务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随着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所肩负的任务、面临的环境与之前不大相同,这就要求通过立足客观实际去解决问题。

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彻底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面貌,但也面临着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彻底消除了国内的绝对贫困状态,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的“三步走”战略继续推进。从领导干部所肩负的任务和面临的环境来看,随着一个个具体目标从确立到实现再到新的确立,领导干部不管是在确立具体目标上还是在实现具体目标上,都必须对不断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领导干部在不同岗位的轮换中要想处理好、解决好问题,除了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必须具备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不同岗位的要求,真正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也是调查研究的百年发展过程。尽管在党的历史上有过“偏离路线”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总能通过深入社会实际的调查研究进行“纠偏”,形成了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历史经验。

(一)从实践主体来看,调查研究需要举全党之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依据,需要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不是某个领导或同志的事情,全党必须形成调研的合力,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百年调查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13]。

大革命时期,调查研究在党内被少数人采用,为了驳斥陈独秀等人反对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政权。然而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不了解社会各阶级状况的情况下,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在土地革命时期亦是如此。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停留在“外在反思”阶段,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僵化、教条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建设在方针政策上显露出一些问题,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错误,有学者分析造成这一严重错误的原因包括“在中共党内,毛泽东虽然是比较注重调查研究的,但也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并未能要求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共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在他们的工作计划安排和对所领导的部门的工作要求中,也很少提及调查研究问题”[14]17。毛泽东本人也对这次错误进行了反思,并指出:“大家做官了,不做调查研究了。我也是浮在上面看报告。现在我要搞几个调查的基地,下去交一些朋友。”[6]253正是对调查研究的忽视,影响了对基本国情的判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全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1961年成为党的历史上的调查年。刘少奇、周恩来和陈云等党的领导同志纷纷下沉到基层,扭转了经济的阻滞状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党形成调查研究的合力,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情况的具体认知和科学判断,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从思想路线来看,调查研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

为了应对如何运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社会不断出现的问题、矛盾提供解决对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存在,其发展具有特殊性,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简单的“嫁接”,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道:“共产党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4]115强调了具有客观性的真理绝非在人的主观头脑中自动生成,只有从社会实践出发,才能使理论被证实或者证伪,牢牢把握事物的根本,做到实事求是。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5]534也是认清一切建设问题、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在大革命时期,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等问题,由于中西方社会性质的不同,革命的性质也大相径庭,中国革命矛头该指向谁、革命该依靠谁?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工业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城市主要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势力把持,“城市中心论”缺乏扎根之地,是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另谋他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任务,如何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改革开放后,思想上拨乱反正后的社会主义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以上这些问题都无法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搞清中国基本的国情,开辟解决问题的道路。因此,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革命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基于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及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掌握,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与“城市中心论”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迅速扭转了不利形势;基于对内外环境的判断,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从工作路线来看,调查研究需要坚持群众路线

“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16]351。所谓真正联系群众,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脱离群众路线的调查研究无法深入实际问题的根本,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毛泽东说:“有的人走遍了多少省份,走过二万五千里再加多少里,参加土地革命多少年,可是出一个题目给他:‘什么叫富农?’他说对不起,没有研究。问他:‘什么叫中农?’也没有研究。即便是走马观花,那也应该看啊,可是他走马不看花,这个花就是农民。当然下马看花是更仔细,那叫做调查研究。”[17]309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具体情况,以群众路线为主的调查研究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在调查研究中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首要的是让群众敢于说真话。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毛泽东谈道:“怎样使对方说真话?各个人特点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18]27陈云也常深入群众当中,从群众中吸取意见。在《青浦农村调查》一文中谈道:“工作组中有两位同志,是一九二七年和我同在此地做过农民运动的。农民们知道我们,所以敢于讲话。”[19]170同时,说真话必须保证民主的环境。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9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6]295而民主的环境要求必须克服官僚主义的作风。“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17]790,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既要能放下架子,也要能扑下身子,只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得到大量可靠的资料,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去宣传和作用,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实践的过程就是继续向群众作出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四)从目标导向来看,调查研究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4]111调查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调查是盲目的,也无法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必须讲求实效,如果在调查过程中既不提出问题也不解决问题,就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指出:“提出问题,首先就是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17]839因此,调查研究必须具有目标导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不管是革命时期的调查研究,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调查研究,总体目标始终指向使具有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特殊性的中国社会实际实现有机结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每个时代又具有每个时代的不同矛盾和问题,决定了调查研究的目标指向每个时代的具体矛盾。

从总体性目标指向来看,调查研究使具有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特殊性的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的。”[20]304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从阶段性目标指向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展开,从而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新生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展开,从而巩固新生政权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展开,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代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展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总的来说,阶段性目标服从整体性目标,最终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