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探讨

2022-02-04张静羽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异化

【摘要】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对于同一性的绝对的否定,他反对西方哲学根本的“一”,同时反对由这个“一”所衍生出来的体系与相对主义等。他的目的是通过对同一的批判来确立异质化的东西,以此把那些被异化的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不仅如此,由于绝对的同一性思想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如种族灭绝这样的巨大灾难,所以阿多诺提出了星丛概念——可以把各种概念置于一种“和平”的无等级的状态下。这样,就破除了同一性下的等级之分并且破除了僵化。这也就达到了阿多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目的。

【关键词】 同一性;异化;星丛概念;非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046-04

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LudwigWiesengrundAdorno,1903-1969),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出生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15岁时就开始在克拉考尔的指导下研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了21岁时,在科耐留斯指导下,以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物和思的先验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他学习哲学的逻辑起点。1931年,阿多诺的《哲学的现实性》指出当前的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现实性只是一种幻想,得出只有依靠批判的哲学才能发现真实。1941-1944年,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共同撰写了《启蒙辩证法》,对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批判。基于各种思想的铺垫,1966年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问世。这一本书被认为是“全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逻辑发展的最高水平”,[1]17到此,阿多诺对资本主义下的思想批判已经非常深入。他的批判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在哲学上创立了与以往不同的非同一性哲学,希望通过绝对的否定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使奴役在其下的人们获得解放,同时也让社会摆脱发展中所遇到诸如体制僵化等的阻碍。

一、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背景

(一)音乐——阿多诺批判思想的引线

在阿多诺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音乐一直伴随着他。阿多诺的母亲玛利亚·卡尔维利·阿多诺和姨妈阿嘉特·卡尔维利·阿多诺由于通晓音乐,对他在音乐上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托马斯·曼曾经感叹道:“他通晓典故,对音乐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2]7。

不仅如此,他在音乐上也体现出深刻的批判思想。在勋伯格的新音乐中期的表现主义(一种有解构意味的无调性中,这里的无调性指的是没有旋律),阿多诺指出这种主义是:“理性范畴被否定和抛弃之后,各种限制和束缚都被打破了”[3]52。它的意义在于破除了古典调式音乐对于人在赏析音乐时的压抑和统制。这对于个人对音乐的多角度欣赏以及对音乐的创新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在对音乐的理解中,阿多诺还看到了古典音乐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基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客观社会规律与总体,这种客观社会规律和总体(以古典调式音乐为例)是对于所有个体的永恒否定。而无调式音乐正是对于这种压抑个体特征的总体式规律的一种转化。他所代表的意义即是反对规律与总体下所表达的第一性的东西。阿多诺的音乐理论一直贯穿在他的思想之中,对他的哲学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反理性——启蒙思想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思

在阿多诺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法兰克福学派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925年阿多诺开始与卢卡奇、莱恩·雷特尔、本雅明等人接触。并于1926年认识了霍克海默,进一步密切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联系。1941-1944年,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共同撰写了《启蒙辩证法》,对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批判。霍克海默认为所有的绝对和同一的理论都是可疑的。并且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识到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深层逻辑起支撑作用,同时也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本质的是启蒙理性,所以要对它进行深刻的批判。

所谓的启蒙思想最初是打倒上帝即打倒人们想象出来的神性,恢复人的本性。它的目的是根除泛灵论。启蒙就是要人们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本性。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通过启蒙:“理性成了用来制造你一切其他工具的一般的工具”[4]26。启蒙思想也有统治和奴役的一面,这种统治与奴役源于最初从自身异化出来的上帝并且在工业社会中它转变成拥有强大力量的人。在启蒙思想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统治尺度,即新的社会存在阶级的工具理性,它以一种同一性统治着这个新的秩序世界。

不仅如此,启蒙思想的力量还表现在可以将自身操控之外的东西去除,即在资本主义工具理性下,人可以掌握一切,让世界在同一性下起作用。将所有的具有个性的东西变成无特性,无色彩的。正是这种力量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它的出现使得从自然到人均处于同一性的统治与奴役之下,这种奴役表现在通过把人放在一系列科学的结构下管理以及无处不在的工具理性对社会进行的渗透。这种渗透首先使得人的主体性丧失。即“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与自然界是在彻底的异化,他们只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他们想要做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材料,某种实践的主体或客体,人们可以用他来做什么事,或者不能用他来做什么事”[4]26。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人们变成了一种丧失独特意义的工具。人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均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下消失了。

不仅如此,人们还创造出了机器,机器的出现不仅生产出来大量的產品,还生产出了一系列的体制。在机器主导的体制下人变成了体制的附属物,他们生产出了机器却反过来被机器所控制了。人还变成了体制下的一部分或一个部件。如此一来,人就同机器生产出来的零件一样变成了可以被随时被替代的东西。在社会的大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任何零部件缺失都立即可以找到相同的替代品。自此,人变成了物。所谓的非同一,差异都被淹没在机器之中。当然,这也是源于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对于机器的需求,只是没想到的是人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越来越退步。这表明,在现代资本主义下,人们不再能够掌握自己的社会命运,他们在社会过程中变成了客体而不是主体。基于这些问题,青年卢卡奇,科尔施等人意图通过重建世界的总体性齐一来解决,但是阿多诺认为这种以主体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仍然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奴役和支配。所以要反对这种总体的思想。他认为总体思想不会为人类带来自由与解放。只会带来灾难。他反对主体奴役客体也反对客体奴役主体。阿多诺要的是在资本主义现实下对人的奴役的深刻反思,即我们应该如何走出奴役,解放自我。

二、对同一性分析及非同一性的建立

(一)对同一性的分析

传统哲学中的同一性不仅指个人意识的统一还指每一思想对象与自身的等同,即A=A。然而这个作为全部西方文化基础的“一”,却被阿多诺认为并不合理。这是由于它是被哲学家们从主观中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这种被创造之物却反过来奴役着我们,不仅如此,它还构建了一种等级式的概念体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体系指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逻辑体系而不是泛指一般的哲学表述系统。

在此体系下,一切的单方面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关联,而这种关联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之上的,这就回到了阿多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上。对于体系的存在,阿多诺说:“体系只能证明学者们胸襟狭隘,靠在概念上构造他们对存在者的管理权威来补偿政治上的无能”[1]19。这就说明体系哲学是专门作为一种政治目的补偿的。

不仅如此,出于奴役和统制的需要,资产阶级用体系的强制性达到对一切的无限性的控制。从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人类形成从自我出发的唯心主义。阿多诺说:“在唯心主义最明显的是费希特的唯心主义中无意识地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意识形态:非我以及一切最终在我看来后于自然的东西都是劣等的。所以自我保护思想的统一体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吞没他们”[1]21。从这里,可以找到了人自身对于体系的构建所做出的“贡献”,所以阿多诺反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同样也是对体系对同一性的反对。

(二)如何反对同一性

那么同一性的反对开始时期可以追溯与何时期?首先对同一性的反对是从哲学体系上开始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历史运动之上的,这样一来一个体系就会在下一个体系创立的时候被吸收。同时,阿多诺还提出“体系的二律背反”即在资产阶级现实社会中表现在它为了巩固统治的持久而不断地扩展边界,而“一旦它达到一个顶点,一旦它在自身之外不再有可利用的非资本主义领域,它自身概念就会就会强迫它自我消灭”[1]25。这表现在体系上,就是体系作为一种抽象思维而无限发展的绝对发生与哲学本身的静态特征发生了矛盾这就使得体系不可能永远存在。

那么如何解构同一性下的体系那?阿多诺认为要把哲学放在逻辑构架之外。用他的音乐理论来举例,他认为资产阶级和大众文化的音乐把人们变得麻木并且失去真正的音乐想象力。相反,真正的音乐是要摆脱音乐拜物教的(就是要处于逻辑构架之外)这样才可以产生独立性和创造性。放在哲学上,就是要进入一种自由状态。

其次阿多诺还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相对主义起初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个人主义把个人意识当作终极的,使一切个人的意见都获得了平等权利,仿佛其中根本不存在真理的标准”[1]35。相对主义下个人怎样都可以,这其实是一种假的平民主义。实际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对奴役人的一种手段。阿多诺指出,要解决同一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要坚持维护思维中的异质性,这里主要是采用非同一性。

(三)非同一性的建立

阿多诺如何实现他的非同一性,在此他提出了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的辩证法的否定性质是要破除一切同一性。当然这不是简单地抛弃同一性,因为没有同一就不会有思想,他要做的是破除那些绝对的同一性。在以往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由于过多的关注它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决定事物自身特质的非同一性。在此阿多诺说:“非同一性的认识想说出某物是什么,而同一性思维则说某物归在什么之下、例式或表现什么以及本身不是什么”[1]146。阿多诺还对非同一性做出了说明,他认为非同一首先应该是一种基于同一性的差异性,并且在矛盾中这种差异性是不可调和的。

其次,阿多诺对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做出了批判。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目的是为了肯定现存的东西,这就又回到了同一性上面。所以他提出否定就是永远不要认可现存的事物,是始终否定。最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是对于异质之物的追求,他对于异质性的执着也反映出他对于同一性的态度。

那么,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最终要以什么作为他的存在形式那?为此他从本雅明那里借用了星丛概念来解释他的非同一性。所谓的星丛,在本雅明那里是一种承认矛盾,承认差别的新的存在与思想的关系。杰姆逊也说过:“总体性的幻象被建立在一系列观念之间的系统联系和交互参照所引起和支持,同时体系本身有害的魔力,突然被它的以下现实所祛除,即表象秩序不是相互绑在一起的,它可以被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排列,所以像在一个占卜的投掷中一样,所有因素都在场,但是它们的并列形式,它们的散布形态,仅仅是偶然的。这类表述,它特别寻求暗中削弱它自己这暂时的构造,本雅明称之为星位构式或星丛”[5]53。这就是阿多诺所认为的如主客之间以及主体与主体等等不同因素之间的一种和平的伙伴关系,即一种非奴役的关系。阿多诺用此种关系来维护非同一的特殊性。

他還在其音乐理论中为星丛概念做了例证,他指出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和声是主导的,旋律是依附于和声的。但是在勋伯格的音乐中却构成了一个不分等级,相互综合的音乐星丛。也就是说星丛状态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体第一性,客体第二性的关系。即取消了主体想成为第一性的要求,那么传统哲学的图式称其为第二的东西也就不是第二性的了,也不是从属的了。并且别的其他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即彼此是处于同等地位而又相互介入的。星丛概念在阿多诺那里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包含着对于同一性的逻辑方式的消解,阿多诺是反对同一性下的体系与第一性哲学的,而星丛概念的提出便破除了这种主客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从同一性下的奥斯维辛到现实下非同一性的意义

(一)同一性下奥斯维辛的危害

从1940年开始,德国纳粹分别建立了奥斯维辛一号营、二号营以及三号营和39个小型的营地或者工厂 ,目的是用来杀害犹太人或者用以进行不人道的人体试验。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阿多诺,使其认为我们一直所信赖的形而上学的能力瘫痪了,因为现实所真实发生的事件破坏了思辨的形而上学思想与经验相协调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崩塌了,我们一直相信的它所发挥的作用完全没有成效。纳粹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人们整整齐齐地杀掉,这让外界看起来死亡并不是太可怕的事情,在集中营中死掉的人也作为样品一般而失去了他自身独特的意义。这就是绝对一体化给我们带来的威胁,纳粹实行的种族灭绝就是绝对一体化的表现形式。这场灾难给受灾的人带来了深刻的伤害,被杀掉的人失去了生命,即便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在心灵中留下难以去除的伤痕,就像阿多诺所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你能否继续生活,特别是那种偶然的幸免于难的人,那种依法应被处死的人能否继续生活?他的继续存在需要冷漠,需要这种资产阶级主观性的基本原则,没有这一基本原则就不会有奥斯维辛集中营”[1]363。奥斯维辛借助资产阶级的主观性的基本原则(同一性原则)而产生,而在奥斯维辛之后存活下来的人还要借助这种原则去存活,这就给了我们去反思这种原则的理由。为什么在这种原则下生存的人们遭受屠杀的危害即便是获救后仍然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人类的不幸的诞生即源于此种原则。所以,阿多诺认为应该反对那些使得人类遭受灾难的同一性原则。

(二)非同一性对人的解放的意义

奥斯维辛的惨案让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破除过分地强调同一性所导致的僵化,僵化的出现会使个体生命逐渐失去彼此之间的差异,代价便是个体生命优先性的丧失。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那么就可能出现类似于奥斯维新集中营的惨案。这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它不断地对于现实存在的一切进行否定与批判,这对于当下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的破除具有重要的意义。异化的出现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压抑了个人独特性,束缚了人的自由的发展。人们在异化现实下,往往只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或者是存活于机器的阴影之中。这对于人类自身的进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致力于人类的自由解放。在马克思那里,人是拥有独特意义的个人。这里的个人不仅拥有自己的思想还具有创造力并且能在社会劳动中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即体现在人的身体上也体现在思想中。可见非同一性的批判的确是必要的,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对于人类的进步确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非同一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除了对于个人价值的强调,否定的辩证法的意义还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源于它对于一切现存事物的批判,它保证了现存事物存在的新鲜感,通过不断地批判使得一切的东西都不至于陷入僵化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教条,封闭的思想或者体制的存在。列举一个反例,如苏联在政治经济甚至在思想上的高度一体化,这种绝对的同一伤害了人们的自由与幸福。这都是对现存事物缺乏批判的后果。如果资本主义走向覆灭,那么社会势必会有一种更高级的形态替代它,整个社会也就更向前迈进一步。但是否定的辩证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片面地强调“绝对的否定”不利于保留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且该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地方,而且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肯定更像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比如在当下中国,经济政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全国人民的不懈的努力。对于我们做出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是需要辩证评价的,而一切都是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阿多諾所提出的不断地对一切进行否定,很显然是不适用的。国家需要发展,人民需要美好的生活。这一切是需要肯定我们正确的路线的。所以,对于“辩证的否定法”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让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33.

[2](德)耶格尔.阿多诺——一部政治传记[M].陈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德)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M],伦敦,1993年。

[4](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美)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M].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张静羽,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异化
异化与归化视角下《红楼梦》中颜色词“青”的英译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异化与回归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综述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