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建文帝逊国之谜

2007-10-31

文史春秋 2007年10期
关键词:建文帝钱氏建文

孙 林

关于明建文帝逊国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是个难解之谜。

建文帝朱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他继承皇位之后,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侍读太常卿黄子澄等人的意见,认为太祖分封给各地诸王(他的叔父们)的权力太大,对中央政权有威胁,因此要把他们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掉。齐王朱樽等4位亲王或被囚禁,或被废为庶人,或自焚而死。受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反抗,打了4年,燕兵节节胜利,攻入首都南京,朱棣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500多年来,各种正史、野史对建文帝的下落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建文帝在南京“阖宫自焚”而死;有说建文帝自火中逃出,改扮僧人,在从亡诸臣护随之下,流浪各地,晚年到了北京,被迎入皇宫,以寿终;有说建文帝逃出后,踪迹不明;也有人认为自焚而死和改扮僧人浪游各地两说都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因而主张两说并存。

明成祖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从此“阖宫自焚”之说在正史中成了定论。

到了编纂《大宗实录》(记载成祖一朝的史事),这个说法有了发展,说“阖宫自焚”时,“上(成祖)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向上……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停止朝见群臣)三日。”

“自焚”之说显然是有漏洞的:其一,建文帝究竟葬在哪里,有无陵园?至今无人知晓。《明史·王景传》说:“时建文君未葬,上(成祖)询景葬礼,景对以天子礼,上然(同意)其言。”后来的成祖陵墓碑文上也说,对建文帝“备天子礼殓葬”。但为什么两者对陵园所在地都避而不谈呢?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有人上疏,请祭祀建文帝,崇祯帝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可见正史所说的以天子礼葬建文帝,纯属虚构。清代学者朱彝尊也指出礼葬建文之说不可信。其二,所谓“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是朝廷对王公以下大臣丧葬事的礼制,怎能说是“备天子礼”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三,《皇明通纪》说:“宫中火起,皇后马氏亦赴火死。”朱棣为了追究建文帝和马皇后的下落,刑讯平日接近建文帝的太监和宫人时,这些人都说火中的尸首是马皇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下诏把《明史本纪》加以考核添修、另行补纂之后,关于建文帝“阖宫自焚”部分改作:“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越八月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这是清修《明史》的最后定本,这就说明了建文帝实在并非烧死。其四,如果成祖确认建文帝已烧死,为什么还要派亲信大臣胡滢遍行天下,寻访建文帝,前后两次,历时17年;又派亲信太监郑和等人率领庞大的舰队,到海外诸国寻访建文帝,前后6次,历时20多年之久呢?

对于建文帝,明清两代的史官先说是已经烧死,后又加以否定,看来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政治需要:一、朱棣入南京时,是知道建文帝未死的,但如果宣布建文帝逃亡在外,那么国君尚在,又无显著的失德,他用什么理由来继位登基呢?说建文帝烧死了,他就可以用太祖嫡子的身份和以接受群臣拥戴、劝进为理由而取得皇位了。而且宣布建文帝已经烧死的好处还在于,如果建文帝在外招集旧臣,重新组织武力来复国复位,就可以坐以“假冒故君”之罪,明令加以讨伐,岂不是一举两得?二、清康熙年间修《明史》定稿的时候,正是举国纷传朱三太子出现之日,康熙帝明知这个朱三太子就是明代末帝崇祯帝的儿子,却诬以“作冒之罪”而把他杀掉。因为那时人心还是反清复明,明之遗臣有不少从事反清复明运动,杀了朱三太子,可以断绝明朝臣民思明之念,有助于消灭反清力量。所以清朝史官在修《明史》时,就要把建文帝的归宿写成“阖宫自焚”,借以说明失国的君主及其子孙不可能隐伏于民间这一道理,为朱三太子之“伪”作佐证。但是,到了乾隆帝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相当巩固,明室后裔起来反清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所以乾隆四十二年修改《明史》本纪,就根据事实,改为死于火的是马皇后而不是建文帝。

明万历年间印行的史彬《致身录》和程济《从亡日记》说,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城外,同时出亡护随建文帝浪迹东南、西南各省的有旧臣程济、史彬等多人。建文帝在流亡39年之后,被地方官发现其踪迹,送到北京,接入宫内居住,以寿终。此说曾颇为流行。

到了明朝末年,文学家钱谦益作《致身录考》和《书致身录考后》两文,举出事实,驳此两书,提出实不可信,断定是后人虚构的伪作。钱氏之说,有理有据,为明末大学者黄宗羲和大多数史学家所接受。但钱氏亦认为建文帝出亡为僧,云游各地,乃是事实。钱氏所撰《建文帝谱序》有一段话很重要,也很值得玩味。序文说:以成祖的圣明,他明知建文帝不是焚死,而是偕同一些旧臣流亡在外,时而在贵州,时而在两湖等地。胡滢访寻张邋遢,是以访仙人为名,虚幻其词,使建文帝稍觉宽心;郑和下西洋,舍近而求远,是故意把目标指向海外,让建文帝可以减少忧虑。僧官溥洽为建文帝改换僧装,并作法诅咒成祖,其罪状百倍于方孝孺和黄子澄(两人都曾建议剪除朱棣),可是成祖因听信了姚广孝的意见,不仅赦罪释放,还任命他为主管僧众的官吏。成祖之所以宽容溥洽,并让中外都知道此事,是想慰藉建文帝,使他可以安心终老。

笔者认为,钱氏的分析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已故史学家孟森先生也认为建文帝出亡为僧以及溥洽替他改扮僧人都是事实,“惟士大夫所传有首尾之纪录,则无一可信者。”

依笔者所见,如果成祖下决心要将建文帝和从亡诸臣缉拿解京处理,是不难的,但是解京以后,很难处理——既不敢加以杀害,又难以找到什么理由声讨其罪状,而加以惩处。而且建文帝失国日久,“主君已老,从者凋零”,不可能效少康之一旅中兴了,成祖又何须付此巨大的政治代价呢?所以成祖对待逃亡的建文帝,很可能采取既放任(听其自由来往各地)又暗中加以监视的政策。胡滢应是执行这政策的主要人物。

猜你喜欢

建文帝钱氏建文
朱棣“魂牵”建文帝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论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的导向问题
冼建文
Long-Time Dynamics of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Coupling Beam Equations with Nonlinear Boundary Conditions
钱氏家族迁徙考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建文帝与高峰山之缘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oppler shift for high-speed rail scenario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