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融入青年学生爱国情怀涵育的探析

2022-02-03丁媛媛

南方论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爱国主义

丁媛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一、五四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

(一)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要求

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1]于是有人质疑,五四运动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彻底、不妥协”,指的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斗争精神。纵观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政府的倒台,但由于农民斗争的局限性,注定最终走向失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了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彻底失败。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仍以失败告终。因此,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要求的纲领性口号,将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高度结合,使五四运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为深远。

(二)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

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面貌,国内从器物革新到制度变革、从农民阶层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但先后都以失败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后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研究会”“觉悟社”等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马克思主义作为的一面思想大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发展与壮大

五四运动以前,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只是少数仁人志士的觉悟而进行的变革或革命,并没有促成广大民众的觉醒和参与,而五四运动的感召,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干部准备”。五四运动不仅促进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也进一步促使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先进政党的创建,其先进性在于这一政党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革命斗争规律,并代表了广大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

二、涵育爱国情怀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持久永恒的时代主题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因为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仰和精神支柱,是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四运动中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斗志感染了全国民众,大家纷纷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行动生动诠释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将爱国主义精神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征程同样需要全国民众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

(二)爱国主义是增强四个自信的信仰基石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从传统纸媒到网络自媒体,通过各种形式以偏概全、编造、质疑、戏说历史,有的通过歪曲革命历史来攻击领导人和英雄人物;有的通过混淆是非对错为反面人物翻案;还有的通过解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否定其优秀内核等,虽然内容较之前更为隐蔽、碎片,但其本质和目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企图对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造成消极影响和价值混乱,甚至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弘扬五四精神,使广大青年充分、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和背景,有助于广大青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爱国主义是融入时代发展的实践指引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时,1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上面临意识形态渗透、贸易摩擦、主权争端等一系列问题;国内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全稳定、乡村振兴等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可谓任重道远。只有爱国情怀的滋养,才会有爱国行动的实施,而爱国行为只有与时代同向同行,才能使爱国精神得到延续与深化,爱国主义内容结合新时代的新补充,才能更加体现理性与发展的诉求。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需要将五四精神中爱国主义热情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三、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与价值选择

(一)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

我国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以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说到底就是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4]

爱国要与爱党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胜利,才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的实现。爱国主义还应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则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它为中国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无论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还是抗击疫情的显著成效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因此,爱国须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爱国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革命战争年代,正面战场的冲锋陷阵、隐蔽战线的生死较量体现了具体而现实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干苦干的生产实践、隐姓埋名的科学研究体现了具体而现实的爱国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体现了具体而现实的爱国主义;脱贫路上的奔走奋斗、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都体现了具体而现实的爱国主义。正如一百年多前的五四运动,爱国主义体现在了追寻真理,追求进步、争取科学民主的斗争中一样,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也应该是具体的、现实的。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都将赋予其时代的内涵,打上时代的烙印。100年前的爱国主义表现为面对国家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以换取一个崭新的可爱的中国;100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三)爱国应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建党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与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青年学生作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应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真正的爱国者只会把对祖国的深沉之爱,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体现爱国之情,实现自我价值。

四、用五四精神涵养爱国主义的路径

(一)培养爱国之情

当今,由于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多元化,使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性风险也更加加剧,青年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风险缺乏必要的警惕。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影响下,应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挑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对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回答好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出“长着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缺少中国情”的年轻人,诸如许可馨、季子越之流。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切的行为都源于情感认同,只有首先达到情感认同,才会激发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如果许可馨、季子越之流有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有对党的历史深入了解,有对中国优秀文化充分认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辱国言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因此,高校要充分挖掘五四精神的爱国主义内涵,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比如,通过组织大家学习五四时期的历史,让青年学生充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了解100年前的同龄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了解建国70多年来国家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从而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砥砺强国之志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全国广大民众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5]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何以成为这次革命运动的先锋?因为他们思维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国难当头他们不愿做愤世嫉俗闲谈过客,生死面前他们不甘做随波逐流的苟且之人,于是将满腔热血化作与国家民族荣辱与共的爱国激情和决然行动。今天,虽然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进步群体,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与担当却始终不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强国之志,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国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把绚丽多姿的个人梦想融入到宏伟壮丽的中国梦之中。比如,在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之际,通过升旗仪式、主题团会、事迹宣讲、集体宣誓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营造令人心潮澎湃、立志报国的热烈氛围,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鸿鹄之志。这些活动可以是升旗仪式上慷慨激昂、青春向党的深情表白;也可以是主题团会上针锋相对、精彩绝伦的唇枪舌剑;可以是扎根基层、扶贫路上平凡事迹的娓娓讲述;也可以是烈士墓前、纪念馆里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对话,让他们理解先辈舍生取义的激昂与悲壮,让他们感受前辈为人民服务的敬业与奉献;让他们在理解与感受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

(三)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不仅仅是怀有一种坚定的热情和赤诚的情怀,更应该落实到振兴中华的责任与担当中。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要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伟蓝图,更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引领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斗志昂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真正把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比如,为他们营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他们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力量,使他们在老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中不断成长进步;为他们搭建参与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的优质平台,使他们在每一次小试牛刀的探索中不断尝试新的科学突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让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中学会奉献国家社会、服务人民群众。高校还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扎根基层一线、奉献平凡岗位,将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志落实在现代科技最前沿的奋力攻关中;落实在为乡村振兴田间地头的奔走忙碌中;落实在为国家财产、人民安全的慷慨逆行中;落实在保家卫国、驻守边陲的无怨无悔中;落实在生产劳动的默默奉献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6]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佛系文化”“丧文化”“躺平”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用“现在”和“将来”揭示了青年时代努力奋斗背后的使命感、责任感,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引了前进方向,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奋斗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动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情,彰显强国之志,收获累累的报国硕果。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爱国爱国主义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