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队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22-02-03李碧仙

南方论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队伍中华中华民族

李碧仙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同时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建构文化育人体系,要深入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2]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以及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该支队伍而言,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诸多重要价值。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魄,展现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其价值具有历史长期性和作用积极性的特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

马克思指出文化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列宁认为,“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如果出征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民族,出征民族就迫使被征服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迫使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残酷侵略。然而,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不倒,尤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万难,推翻了压在人民背上的“三座大山”,最终使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过程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所具有强大的激励和引导价值。这份价值不仅激励了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同时也鼓舞着其他被压迫民族为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曾经陈述,他之所以抨击孔子,并非是要抨击孔子本人,而是要抨击封建制度假托孔子之名所推崇的腐朽文化。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此,正确的做法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地传承,将文化的糟粕剔除,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当前国家的全面发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意志和身体健康。

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基于当前的经济社会现实,需要广大师生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和自觉参与,坚持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一)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统一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经过传承再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改革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服从、服务于当前我国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当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来不加辨别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地应用到当前的改革、发展和生活当中。而是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坚定改革和发展的自信心。

(二)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到自觉程度

我们应当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华文明正是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成就了其悠久和磅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她愈加发挥价值,愈富生命力。因此,我们需要高度自觉地对它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更好地融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使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和活力。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如果没有无数个体的高度重视和自觉参与,“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5]。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党和国家发挥主导作用,但主体却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尤其是广大青年师生。习近平同志在知青时期就特别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劳动之余常常以高度的自觉性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今天,近平讲话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影响之深。”[6]

(三)坚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合世界元素。在满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家统治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成果,最终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闭关锁国带来的历史教训,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7]。在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初期,为了努力让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面貌,他审时度势地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8]。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借鉴、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同时明确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地结合我们的国情,彰显我们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四)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在当前和今后,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9]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

三、对辅导员队伍开展文化育人实践的启示

辅导员队伍通过开展文化育人实践能够有力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创新,在这过程中辅导员队伍需要紧紧地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并发挥党建在学生工作中的引领工作。

(一)以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为核心

辅导员队伍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文化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10]辅导员队伍要意识到文化育人主导权的重要意义,牢牢地抓住文化育人的主动性,警惕外部敌对势力借助文化的外衣对学生思想进行侵蚀。因此,要有效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生班级和学生组织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提升学生党支部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党员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高尚品格。

(二)以服务学校的发展战略为导向

为了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辅导员队伍需要增强意识,积极开展组织协调工作,推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辅导员队伍要增强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意识。辅导员队伍要增强立德树人意识,落实学校党委的育人方针,增强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的意识。其次,辅导员队伍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组织协调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的文化育人,需要学校全员通盘合作,齐心协力。辅导员队伍既服务学校党委行政,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同时要发挥积极联动作用,架起师生之间联通的桥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畅通立体式的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再次,辅导员队伍要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全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栏目,提升品牌打造意识和锻炼品牌打造能力。例如,结合地区民俗、学校历史和校友资源,主动培育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借助全媒体的优势,积极扩大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影响力。[11]

(三)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重点

辅导员队伍需要积极地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唤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兴趣,引导他们培育自觉的文化意识。首先,重视学生需求导向。辅导员队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和素材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关切已经更多地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转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辅导员队伍应该深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如何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让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文化活动、作品赢得学生的青睐。其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人文关怀。优秀传统文化内藏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转化为现实抓手。例如,改变单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采用更加关注情感共鸣的方式,用情理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人文关怀,以历叙事,以情感人。[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但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这过程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全体师生的齐心协力,尤其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队伍而言,更是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队伍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