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能力提升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2-02-03连选李玲芝袁世平

南方论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价值观职业

连选 李玲芝 袁世平

(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3)

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要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辅导员是否具备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与素质能力提升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职业价值观培育是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抓手,素质能力提升则是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和有益探索。探析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认同矛盾和提升路径,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奋进之笔”,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和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要求辅导员履行九项工作职责,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9个“坚持”和6个“下功夫”对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有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

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愈加频繁,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渗透在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高校辅导员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对于辅导员队伍而言,群体共同认可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保证辅导员队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的必然需求,这也是辅导员长期承受重复性、高压性工作之下仍然保持职业初心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来源。其次,职业价值观的涵养能促进辅导员找到职业认同感,赋予辅导员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发自内心地在学生工作岗位追求幸福,体会到这份职业带给自己的精神追求,从而在职业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再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取向逐渐体现出多元化、趋利化的特点,辛勤奉献、敬业爱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坚定辅导员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信仰,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核心。只有真正理解辅导员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要求,把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培养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什么样的辅导员,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为人师表是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辅导员要以身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真听、真信、真行,才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其次,辅导员要关心关爱学生,一名好的辅导员在内心世界一定热爱学生工作,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再次,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催化辅导员求实创新、主动作为的精神,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有助于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重要使命。但长期起来,部分教师对辅导员岗位并不认同,也造成了辅导员职业价值观认同的弱化,辅导员都转岗去了其他行政岗位,这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和谐稳定[2]。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校辅导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理想信念是高校教师的灵魂之钙。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抓牢理想信念铸魂的关键,理想信念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也进一步坚定了辅导员的岗位自信。由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就是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再次,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会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度的价值契合,辅导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价值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感染着学生,无形中会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认同矛盾

(一)高校辅导员学科支撑不足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人曾用这句话描述了专业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共有13个学科大类,500多个本科专业,每一位专业岗位的教师都可以在学科大类中找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而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却没有专属的学科门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规定,辅导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也导致辅导员的价值观缺乏“归属感”,无门无派,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使得大部分辅导员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到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系统的学科支撑。大量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在提炼特色、创新方法、经验总结、提升水平上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工作成效受到影响。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掀起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潮,其评价指标包含杰出校友、高水平教学成果、高端科研成果、优势学科等内容,而没有专业背景支撑的辅导员,常常游离于双一流建设的边缘,导致其职业价值观缺乏职业自信和职业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匮乏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体现出个体在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对职业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价值倾向。目前,辅导员的“岗位性”凸显,而“职业性”不足,不少人并没有将辅导员作为终身从事的职业,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缺失,认为辅导员地位就是“讲时重要,干时次要,平时不要”,内心缺乏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心理源动力。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这也常常让其处于非教学和科研岗位的尴尬地位。一方面,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但和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学老师相比,在科研经费、工资待遇、培训进修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是一个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辅导员无法享受与专任教师相同的待遇,促使其职业价值观呈现“负认同”;另一方面,辅导员属于管理人员,却被社会认同是服务员、保安员、宿舍管理员,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价值认同与发展机遇不匹配,导致辅导员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无法对职业产生持续规范的有效认同[3]。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受阻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职业未来的规划和职业愿景实现的追求,辅导员的职业期望值决定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也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行为动机和绩效水平。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和国家设立辅导员制度,就是希望辅导员能在大学生最重要的阶段,陪伴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成才。然而,很多辅导员对于自我成长信心不足,一方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不够明朗,目前在辅导员岗位“土生土长”,一路成长涌现出来的行家里手不是很多,即使成长为“大咖”,也都转岗去了其他行政领导岗位,专家化程度不够,缺乏职业领袖;另一方面,学生工作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有限,教育部每年都会评审辅导员精品工作项目、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各大高校也都建设有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但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的实践成果不多,尤其是在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方面,显示出了辅导员专业性的不足。

(四)高校辅导员保障机制弱化

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是影响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对辅导员的准入、培养、流转、考核没有进行科学规划,使教育部颁布的很多关于辅导员的“福利”政策无法落地[4]。一是选聘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并没有长远的辅导员选聘机制和招收规划,而是根据学校管理岗位的变化,临时设置招聘需求,导致队伍在学历层次、年龄分布、职称结构比例失衡,例如会出现招收了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却没有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现象。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可谓“千条线,一根针”,涉及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工作内容琐碎,受到学校和院系两级双重管理,多头指挥,角色定位不清晰,工作边界不明确,容易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却处处找不到重点的困境。三是发展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并未落实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单独评审,行政级别单独晋升的机制,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会遇到瓶颈。有研究表明,在一线工作超过10年以上的辅导员,会明显产生职业倦怠感[5]。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一)夯实基础,以理论学习开展辅导员职业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一潭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特色鲜明的学科,新形势下,辅导员要想更好地指导服务好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高校辅导员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要把理论学习与辅导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厘清各种错误的、消极的职业价值观,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辅导员准确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形成辅导员正确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压舱石、定盘星和度量衡,推动辅导员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主导与引领,这也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铸魂之举。

(二)立足岗位,以示范引领营造辅导员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由理论决定的,这是一个实践问题[6]。职业价值观决定了辅导员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岗位理解和工作效能,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是要立足岗位,在工作实践中将价值观念转变为自觉行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远大的职业目标与具体的工作内容相结合,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引领,学习习惯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校园安全稳定维护等方面将忠诚教育、敬业爱生等职业价值观凝练、提升。二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学习宣传以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辅导员为典型,挖掘他们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先进事迹,带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通过榜样的力量唤醒辅导员职业成长的内生源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迷茫与困惑,深入洞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宏伟叙事,增强辅导员“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度。

(三)强化核心,以科学研究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创建辅导员学习共同体,鼓励辅导员从九大职业功能中选其一项,形成学习团队,组织学习沙龙、学术活动,通过思想碰撞,彼此协作,久久为功,在学生工作的某一领域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高校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提升辅导员的科研学术水平;设立专项资金,鼓励辅导员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网络文化作品的申报;选派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辅导员海外研修计划,拓宽辅导员的视野;选拔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优秀论文的评比。通过以评促优,以赛促学的交融方式,一方面增强辅导员的核心素质能力,让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专业化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辅导员实现了自我成长,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职业价值认同感和职业忠诚度,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最持久、最深层的。

(四)加大保障,以政策落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构建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是职业价值观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辅导员身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重大。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育人是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要逐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围绕“大思政”格局,制定科学长远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努力解决辅导员的出口问题[7];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的待遇达到专任教师的水平,要用待遇留住人;开展不同层面的辅导员素质能力培训,通过立体式的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将辅导员晋升政策落地。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8]。《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落实辅导员职“双线”晋升要求,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要注重考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破除“四唯”;在职务职级晋升上,可以设立副处级辅导员、正处级辅导员,畅通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从“留住人才”转变为“岗位认同”再到“价值提升”,才会形成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良性培育机制。

猜你喜欢

辅导员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