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法探析
——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要线索
2022-02-03林泽楷
林泽楷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一、引言
2004年4月7日,浙江大学教授陈村富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授课。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陪同。当陈村富谈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话题时,张浚生也说:“现在学校的政治课确实是个问题,学生不爱听。”习近平同志当即点头表示:“这个问题要研究。”[1]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也指出,“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谁都不爱听”;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他“也不爱听”。[2]由上述跨度达十七年之久的两段材料可见,如何使得思政课受学生的喜爱是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使得学生“爱听”思政课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高校思政课的受众对象是新时代大学生。一门难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课程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要场域,修习大学课程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涵养德性、培养信念与确立信仰的重要途径。因此,欲使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发挥立德树人之功效,高校思政课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要使大学生“爱听”。这即是说,高校思政课首先要有吸引力。
课程的生动性是课程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3]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是就课程的效果而言,而效果的达成有赖于相应方法的施展。就此来看,毛泽东同志所言的“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不要教条式的”,与其看作是生动性的要求,毋宁说是方法论的点拨。就效果与方法二者而言,方法论的研讨是更为根本性的工作。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所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于是年出版。本文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为主要线索,探析其对高校思政课之生动法议题的方法论意义与实践性启发。
二、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构筑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重要资源
一个革命政党是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作为目标导向的。成熟的革命政党需先明晰获得最终胜利的核心要素,继而方可有方向性与针对性地为之接续奋斗。而作为革命政党的党员干部,其具体的行为自然要以取胜的核心要素作为实践的指导。1938年10月,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依此可见,历史知识是一个革命政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在一个革命政党的取胜之途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落实到党员干部身上,则要求党员干部在寻求革命道路与推动革命发展之途中应有意识地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历史知识不应构成革命政党的负担;恰恰相反,其是有革命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可贵资源与财产。历史文化不可虚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5]历史的视野是一个政党不可缺失的视野。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应构成一名党员干部的核心本领之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就思政课的论域而言,把历史看作老师,意味着相信历史可以提供给我们有效的教益。习近平总书记说:“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6]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中国的历史文化以答疑解惑。中国历史中蕴藏着的传统智慧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的视野范围具体谈到:“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7]不论是中华文明史,还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实践史,都有丰富的人物故事与名言警句。蕴藏于中国历史中的典故与典言是中国传统智慧的载体,这些载体可以被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之中。当然,释疑的方法非只此一途。不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情感亲近的独特优势,易于被大学生认同与接受,以之作为说理论证的资源,可为疑惑的化解提供先天的便利。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宝藏被有机地挖掘与唤醒,借助其中的素材以向大学生说理释疑的方式是有效而生动的。故可言之,凭借中国的历史文化以使新时代大学生增知识、明事理是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构筑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重要资源。
三、讲好中国的奋斗故事是提振高校思政课生动性的重要方法
当代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新时代大学生。欲使课程的内容为授课对象良好地理解与接受,讲授者借助生动法的施展,进而引起授课对象足够的志趣,是达至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中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7]
讲故事是教师授课的一种方法,当然也可被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之中。不过,应注意到,讲故事是一种授课形式,形式的施展离不开具体的内容。高校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政治引导与价值引导的功能。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者所讲述的故事需经一番严格且精心的拣选。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上述之言既提点了讲故事此一授课形式的重要性,又指出了故事素材的拣选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在他上初中一年级时,政治课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焦裕禄的事迹。近半个世纪后,当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踏上兰考的土地,他描述自己的心情时称“依然很不平静”。[7]事实上,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兰考调研,也不是其第一次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却称,关于焦裕禄的“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甚至面对着焦裕禄当年栽的泡桐树,他亦“睹物思人,也别有一番感慨。”[7]由习近平总书记坦露内心的描述——“心情依然很不平静”“心灵共鸣”“睹物思人”“感慨”等用语——可见,焦裕禄的形象在其心中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榜样的激励作用则溯源于政治课老师当年能够讲好焦裕禄的故事,以至于对授课对象产生了终身的影响:“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7]
质实则言,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讲故事此种形式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不只局限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还可被年长者、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等对象所运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就表达了他对由年长前辈向年少后辈讲述红色故事这一方法的留意与认可。他说:“你们在信中说,村里的老人常给你们讲照金的革命历史,这片红色的土地让你们骄傲和自豪。”[7]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7]
由上述分析可见,讲好中国的奋斗故事是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重要方法。在大学校园这一场域中,面对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的奋斗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振课程生动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是建构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典范性素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扬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是使新时代大学生亲近、学习与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视。在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谈中,习近平总书记便常常谈及其个人的成长经历。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英杰交流中心与师生座谈。当时参与座谈会的博士生秦冲后来回忆说:“总书记在座谈时讲了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面临出国、工作的选择,但最终‘想做点儿事’的想法让他选择留在了国内,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事。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让我很有感触……后来,我赴美国著名大学学习深造。如今,我已回到中国海洋大学从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8]当时也参与座谈会的学生郭立伟的回忆则更侧重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其个人经历时现场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交流时多次脱稿讲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也有出访时与国外领导人之间交流的细节,内容非常生动,掌声和笑声也最为热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15岁时从北京到陕北插队,和同去插队的知青换书看的经历……‘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故事让在场的师生十分震撼,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气氛也变得更加轻松。”[8]不同参与者在讲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往事时,皆回忆起各自被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成长经历所触动与启发之事。依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成长经历生动形象,能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再者,其成长经历素材具有持久的精神引领与实践指引作用。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就屡屡谈到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感受收获。兹以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为例,习近平总书记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电报、一个个故事,我的思想又受到一次深刻教育。”[7]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作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直印迹甚深,党的历史以及见证历史的物件皆给予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教育,同时也引发其观照现实的深层次的思索。
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创造性地转化为授课素材是建构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有益尝试。就高校思政课而言,一方面,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可使新时代大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亲切感与启发性。这种亲切感与启发性可使得高校思政课呈现出良好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感知与追寻,是领略其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唯有通过对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与探寻,方有机会体悟此人的精神世界与境界追求。人物的形象与思想,及其人格的魅力与思想的魅力将由此而生动起来。职是之故,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是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典范性素材。
诚然,高校思政课要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仅赖于生动法的单一施展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然而,若忽视生动法的考量与有机运用,高校思政课的理想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研究与实践将伴随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为素材,探析其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视角与方法,必将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有助益的实践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