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优化研究
2022-02-03刘维兰
刘维兰
(贵州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其课堂话语是思政课教学得以开展的核心要素与意义承载系统,是教学内容最直观的呈现,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经过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多方努力,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呈现出逐步提升的态势,但与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无论是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还是话语目标指向都存在一定问题,造成目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课程的背景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困境所在和提升路径,优化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和整体效能,既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优化的困境
把脉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现状,切准存在的问题症结所在,是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现实依据。目前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总体有所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滞于现状,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且多方面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质量优化的困境则为其一。
(一)话语内容的文本化表达影响了教学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内容是价值的符号化呈现,思政课话语内容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话语内容展现得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施以相应的话语策略,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然而,在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部分思政课教师过分关注上级的文件命令、规范条文和社会规则,习惯于从宏观和政治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讲解与阐述,不能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文本话语与课堂教学话语之间的成功转化,话语内容空洞唯理,以概念解释概念,从定义到定义。而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距今已一百多年,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现实问题,话语内容如何反映外在事实,仅仅依靠传统话语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向学生讲清楚内在根据,说明白其中道理。必须及时赋予理论以时代内涵或进行现代阐释,这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话题设置的能力。但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理论功底和话题设置能力不足,只是简单生硬地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却不能透彻阐释为什么是真理?不能基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解释力准确反映社会现实,回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政课教师完全成为教材内容的“传声筒”和“转译器”,概念阐释与实际体验的脱离,导致与学生的话语描述、表达和建构上出现“视界间隔”,空谈教条式的话语叙事弱化了话语的阐述和解释能力,必然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窘境。
(二)话语形式单一难以适应学生话语需求多样性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思政课教师话语形式的使用是影响思政课话语能否产生有效作用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保持着传统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格式化话语方式,忽视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求,不分对象地进行“独白式”的教学,“指令性”灌输和“行政化”的传播,遮蔽了边缘话语和个体话语。“教化者本身也权威化,主动、被动,有意、无意,被寄予一种令受教化者仰视的‘魅’,平民个体只能作为虔诚的听者,被纳入社会的伦常网络之中,‘说——听’关系是单维的、片面的。”[2]而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学生的话语实践日益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们更喜欢以切身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和接收信息,对事物和是非进行判断,并以此组织语言,交流思想,充分表达了个性化的需求和实践理性特征。这就造成了传统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说教性与大学生话语的实践风格产生冲突。而且,对于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对智能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仅希望通过新媒体进行个人意志和需求的表达,而且希望借助新媒体来构建独特的认识图式,实现自我对外部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理解。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交错影响,大学生的话语特点和话语形式也随着不断更新的信息流发生着变化。而传统思政课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政治说教性话语方式,难以适应学生话语特点的变化,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造成信息传递的断裂,使得思政课教师话语方式的效能发挥变得更为困难。
(三)话语目标指向的知识化消解了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的感召力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话语目标指向绝不是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知识是价值的呈现载体,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信仰和生存智慧,形成正确的“三观”。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来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思政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在教学话语目标价值指向上,仍然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单维目标,只注重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文本内容的传授,忽略了思政课话语的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功能。而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容易彰显工具化的倾向,体现为向学生硬性灌输知识内容和书本观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传递给学生的是毫无归属感和美感的抽象、冰冷的话语符号,把学生强行带入到一个冰冷的话语空间,这些宏大叙事的话语表达固然正确,但却失去了思政课话语的温度和本真意义,话语目标指向的失衡弱化了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感召力,难以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优化的路径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魅力的有效方法,基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现状,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课堂话语的新变革,优化话语质量和效能,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表达力和效果,既要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又要凸显新时代、新范畴和新表达,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入脑入心的金课,必须从实践层面进行努力,从以下创新路径入手: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实现话语内容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提高思政课话语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是决定教师在课堂说什么,关系到思政课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它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因此,思政课话语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政治性特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牢记自己的政治责任,坚定话语内容的政治方向。同时,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科学性又是其最基本的规定和属性。”[3]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建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政课所属学科性质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从学理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思想的准确性、阐述的规范性和论证的合理性。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来说,其科学性就是能体系时代精神,把握社会发展新特点,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新规律,并以全面、客观、正确的理论提升。”[4]现实的环境和条件是思政课话语内容建构的物质基础,理论只有结合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彻底,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必须要从思政课话语的实践特征出发,把握世界风云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社会发展逻辑和实践场域变化,拓展传统话语的内涵与外延,回应和解答现实问题,及时吸收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新的话语和概念框架,有力地阐释新时代出现的新变化、新矛盾和新特征,充实、扩展和更新思政课话语内容,使思政课话语内容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这是思政课话语说服力的内容之源。尤其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话语环境下,思政课要有效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必须要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伸展的根基,从中国实践发展成就中淬炼具有内涵性、新颖性和说服力的话语内容。只有如此,才能讲出学生想听之理,化解其思想困惑,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由曲高和寡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以学生为中心,把准学生需求变化,以多样化的话语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的吸引力
科学合理的话语内容需要用一定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思政课教学话语以何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以及对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的接受与认同。因而,优化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话语方式,成为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探求教学话语的需求性、适恰性和合理性。要改变传统以灌输为主的“独白式”和“劝导式”话语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入手,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主体间性和平等对话的话语方式,消除师生之间的“视界间隔”。在当今信息获取日益便捷的时代,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的宣讲人”,而应是新视角、新问题和新思维的提出者和探索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已有专业知识结构,精心设置议题和问题情境,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和共鸣点,将整体教学内容和宏大叙事分解为小话题,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话语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综合运用案例典故、图像视频、数据图表、事实史实和肢体手势等话语形式来实现教学内容,同时改进话语技巧,通过“巧设停顿、将物拟人、正话反说、妙趣模仿和文字飞白等幽默技巧和比喻、比拟、双关、讽喻、感叹、设问、夸张、婉转、对偶、排比和反复等修辞”[6],提高话语交流的艺术性和感知度,使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话语生动有趣却又不失理论意义。当今时代,千变万化的互联网生活方式,正是受大学生欢迎并有开创性的领域。因此,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方式创新离不开以互联网为终端的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教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网络话语优点,借用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热词解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教学的话语空间,增强教学话语的时代气息,形成学生话语与教师话语的同频共振,提升语言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实现话语目标指向由“知识性目标”向“价值性目标”转换,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召力。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话语必须将价值引领与道德塑造置于首位。“价值性目标”指向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优化话语结构,改变教学话语中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以理论阐述为突破口,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内容,更要积极挖掘文本内容和知识理论中的认知、审美和思维,以知识为载体在答疑解惑中提升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领会文本所蕴含的价值立场和政治态度,实现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使青年学生对所学理论达到真知、真信与真行。但“语言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7]要发挥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的价值引导功能离不开“日常性”叙事话语的使用,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把教学进程和教学话语设计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关注热点,采撷反映这种日常生活的丰富话语,通过日常生活话语建构思政课话语的宏大叙事,促进教材话语的具象化和生活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性,使学生“受益而不觉”。同时,要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境,在话语内蕴上要融入积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精准回应学生的期待,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学话语有关怀、有温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迸发出持续的感染力。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榜样是最好的言传身教。“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8],思政课教师要对所讲授的理论内容有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才能以自身的信仰和热情这种无声话语的力量感染学生,实现教学内容入脑入心。
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呼唤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改进思政课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上文所述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虽然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要求有些差距,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仅仅依靠改进和优化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话语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审视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及内在联系,优化结构匹配,形成同向同心之合力,共同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这也是在今后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