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源市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
2022-02-03吴婷婷陈君梅梅韵竹周家宜
吴婷婷 陈君梅 梅韵竹 周家宜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时提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项文明,再一次说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要走有“金山”也有“绿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目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是当今城市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河源市生态产业化发展问题,结合河源市地理环境及其他自然资源特征,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探讨河源市产业生态化发展定位及策略。
一、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生态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相互融合、作用和制约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经济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化的过程,是指产品或产业自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包括总体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的动态过程,是介于宏观的国民经济总量与微观的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概念,产业发展包括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时期。
基于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指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前提下的产业发展,均衡产业经济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达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目标。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北部生态区”的发展格局,包括:韶关市、梅州市、清远市、河源市、云浮市等五个城市。“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优势明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梅州、韶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河源市作为粤北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其生态产业发展对“北部生态区”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河源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以来河源市奋力推进“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建设,聚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引领农业农村、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平台加快打造,加速向国家农高区迈进,绿色优势持续提升,厚植生态屏障,位列国家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目前,河源市在全省范围内城市森林覆盖率、水质、空气质量名列前茅,由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构成的“六水”体系建设初见雏形,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
二、河源市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保护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从地理环境特点上来看,河源市是广东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河源市坐落于粤北区域,位于东江中上游,毗邻梅州市、惠州市、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与广州、深圳、香港直线距离均低于200公里,可同时受到三个城市近距离的辐射带动,经济市场前景广阔。河源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东江流域占河源市总面积的87%,拥有广东第一和第二大水库,华南第一大人工湖;全市森林面积达1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98%;河源市行政用地面积约156万公顷,其中包括农业用地面积约141万公顷,保护生态环境压力非常大。因此,河源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境遇。
(二)三大产业结构待优化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目前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农业产业占比较小,由《广东统计年鉴(2021)》可知,河源市第一产业2019年至202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上浮13%左右,2019年,河源市拥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2021年前三季度,河源市农业产业总产值约151亿元。第三产业占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较大比例,2019年、2020年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31%、53.61%。根据《河源统计年鉴(2021)》可知,河源市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为48.50%,农村人口人仍占较大比例,农村人口比例与其农业生产总产值占比不协调。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农村经济高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产业发展水平上来看,河源市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排名较后。由河源地理环境特点、自然资源情况、人口情况等可知,河源市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广东统计年鉴(2021)》数据可知,2019年、2020年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范围内均排名第19名(倒数第3),第一产业总产值省内排名均为第15名,第一产业总产值占区域总产值比例排名均为第10名[10]。根据《河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可知,河源市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50%、53.6%、-3.6%(三次产业贡献率是指三大产业增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比值)。从广东省区域生产总值数据可知河源市整体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在省内排名居中。从农村人口占比(51.5%)、农业用地资源占比(90%)与农业产业生产总值占比(12.42%)的不协调情况可知,目前河源市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依然很低,且由于农民较为分散,农业经营活动无法集中,较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业现代化有待提高,其产业发展壮大任重道远。
三、河源市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河源市为山区且具有水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特点。相对广东省其他区域,河源市交通、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针对河源市实际情况,需要立足新的发展格局,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生态经济产业。
(一)接轨“融深”“融湾”
按照大湾区、深圳需求,河源市进行匹配,发挥深圳帮扶带动作用,加快融入“双区”建设步伐。首先,需要搭建现代交通系统,发挥河源市地理优势,加快对接“湾区”“深圳”交通规划及框架,北延对接江西省区域交通规划,形成粤赣连通的桥梁。其次,推进深圳、河源产业共建,依托“圳品”等品牌化认证,畅通河源市农产品及其衍生品到“湾区”菜篮子的通道,打造农业产业帮扶市场化新模式;加快打造深圳、河源合作试验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引进深圳市较为成熟新兴产业,打造生态经济视角下的新产业模式,包括数字化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最后,通过招商引资的模式加快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集群机制,构建健全合理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工业信息化,打造绿色工业产业,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生态的道路。
(二)优化人才政策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决定科技创新能否具有活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完善的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政策对城市、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发展河源生态产业,既需打造完整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策略,兼顾“软硬件”条件吸引力,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满足生态产业升级创新的需求;又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本地科技型人才的活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业就业环境、绩效激励体系等,落实广东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助力大湾区建设。
(三)发展绿色产业
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为前提,打造河源产业发展新业态。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材料)工业产业,搭建绿色创新产业园,发展绿色工业产业集群。推动以工业产业带动服务现代化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形成绿色产业发展闭环,形成农业品牌化运行,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域。从“绿水青山”中挖掘“金山”和“银山”。
(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
紧随“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构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体系,巩固“脱贫”战役的成果,加快改造河源市农村村容、村貌,包括交通改造、供电改造、供水改造、网络通讯等信息化改造。打造河源市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项目,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模式,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机械化的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