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意义世界构建
2022-02-03洪钧
洪钧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共产党宣言》既是共产党人的宣言书,也是共产党人思想和精神的发源地,鲜明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根和魂。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大多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本着《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令人瞩目的创造。一开始人们总是把《共产党宣言》只是看成是批判资本主义、宣布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著作。事实上,《共产党宣言》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而且构建了一个对人类有意义的世界。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引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全面促进中国人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们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共产党宣言》中人类意义世界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会议时,就《共产党宣言》的主要理论贡献与深远影响作了重要发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的伟大著作”。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各种行为,从关注“人本体”,再到超越“人本体”, 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宣言》对人类意义世界构建尤为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生存论:对人类尊严的坚定维护
人作为社会主体具有生存论意蕴。纵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生存论是实践生存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实践人学,具有实践本性;另一方面,现实中个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是生存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它也强化了人类社会文化在交往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融通性、现实性、动态性,而不是仅被看作理论构造的结果,可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本质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文明”作用曾进行高度肯定:“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2]这表面看似是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抨击,实则是对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下,无产阶级作为“人”而丧失尊严的哀鸣。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社会弊病,例如:工人工资下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劳动者生活困苦潦倒,阶级矛盾突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大多数处在被压迫、被奴役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恰恰也是马克思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想雏形。
(二)世界历史:对全球化的深刻洞察
《宣言》发表至今已170余年,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其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一方面,它使人们看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导下的全球化不平等的实质。另一方面,它也指引人们看到人类走向自由、解放、平等、正义的新全球化秩序的历史必然。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的生动阐述。除了物质方面,精神生产方面也是这样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世界性”“公共”“世界的文学”等等,从《宣言》当中这些字眼足以可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尽管两位伟人没有在文献中明确地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但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关系的阐述,揭示了全球化这一必然的发展趋势:“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
(三)人类解放: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软弱者、懈怠者、观望者,而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奋斗者与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的会议上发言时表明,“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共产党宣言》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本思想,它体现了对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关怀,对人类解放的关注及其现实道路的探索。因此,强化和凸显人文关怀构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维度。
从《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生存境遇及其发展命运的关注。“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2]这是从家庭关系层面剖析了工人家庭的潦倒及社会地位的低贱卑微。“对工人阶级来说 ,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2]从个体发展而言,工人只是“工具人”般的存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够“被利用”“被支配”“被压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历史限度的把握”。[3]这种把握对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对工人被奴役状况的关注并不是单纯为了批判而批判,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彻底摆脱这种状况 , 走向自由全面的发展之路,最终获得全人类的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二、人类意义世界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的新的发展观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然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大变局境遇下面临挑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问题愈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经历了疫情洗礼,各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宣言》中的五个统一(统一的民族、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关税、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普世价值,这也是合作共赢新发展观的雏形。
“以和为贵”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文明价值观,“和”已然超越了西方国家的“零和”逻辑,我们倡导“和平共处”“天下一家”等,否定与摒弃“非此即彼”“不义之战”等。因此,合作共赢新发展观是有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基础的。由此所衍生的“美美与共”,“和衷共济”等价值理念正是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优势与文化支撑,更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二)从“我”到“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科学和准确的研判”。[4]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的,合作共赢意味着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考虑他国正当关切,促进所有国家能够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相互帮助,共同分担责任,提高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对其进行阐述,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当中所说,“社会主义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事业”。“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趋于一致,各国人民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2]由此观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打破各民族文化隔绝的“世界文学”已经逐渐形成,人类共同价值已经有了形成的初始条件。
从“我”到“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疫情期间更是得到充分体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向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抗疫援助、出口防疫物资与疫苗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刻彰显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人类前行道路上的明灯,在新时代下,中国必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为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
(三)从“资本逻辑”到“以人为本”的新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鲜明回答与集中概括。其中,“人民”更是被摆在了中心位置,即初心与使命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方式。追本溯源,其源头来自共产党诞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宣言》对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出了系统的回答。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财产。资本不是个人的权力,而是社会的权力,因此在成熟的共产主义中,个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以“资本逻辑”为基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共产党人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并且用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共产党宣言》对人类意义世界构建的当代价值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呈现三段论的关系:“第一个环节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为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第二个环节是社会,是在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的前提下对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第三个环节还是国家,是国家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和对社会生活的总体发展的统摄性的引领”。[3]反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首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循序渐进,这与西方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先有社会革命,之后再有政治革命正好相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与《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路径是呈一脉相承的关系。从“两个必然”到“四个自信”,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自信。从“历史使命”到“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对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立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
(二)对公共性和社会生活的重新审视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两对矛盾:一是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领域中存在着的社会化生产力与以纯粹私人面目出现的私有财产制度之间的矛盾。而社会化生产力与私有财产制度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无法在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范围内解决。由此观之,社会主义的条件之下社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把由资本彻底主导的合理化的体系改变为足以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成就健全社会为目的的“需要的体系”。[3]“生活”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物质生活在人类所有活动中的第一性问题,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首要历史前提,就是人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活哲学。“生活”一词在《宣言》中出现28次,内容涉及对无产阶级的生活地位、生活资料、生活状况的考察与分析。足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关心和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调,过去一切运动都是为了少数人,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到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可以得出这与《宣言》所提倡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对自由和民主的全面理解
自由和民主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争得民主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势下,才能取得统治”。[2]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其一,资产阶级所提出的民主并未真正实现包括工人在内的人民的民主;其二,由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实现民主。
《宣言》中的人民民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近代以来,我们曾模仿过欧美的民主道路,但最终却没能收获硕果。在汲取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成功探索了一条新的民主道路——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主体的地位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宣言》当中自由和民主的丰富内涵,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要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关键是要创造性地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精神运用到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四个伟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长点和实践基础。[6]
综上,《共产党宣言》诞生已有173年,但它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全球化的洞察以及对无产阶级的关注等等,都是人类意义世界构建的重要基础。“《共产党宣言》既是共产党人的宣言书,也是共产党人思想和精神的发源地,奠定了中国共 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基础。”[7]当前,我们更要将《宣言》中科学原理和精神融入到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让其科学价值与历史意蕴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