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认同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2022-02-03赵德金张莹瑞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统战工作身份认同高校

赵德金 张莹瑞

摘要: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统战工作面临民主党派的身份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我是谁”的自我认同不到位;“我们是谁”的群体认同感不强;“他们是谁”的他者认同度不高。针对以上困境,可从内化身份优先性以构建自我认同、增强党派归属感以提升群体认同、创新理念与方式以提升他者认同等三个方面来化解。

关键词:身份认同;高校;统战工作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统战研究立项课题“身份认同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赵德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张莹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44)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1-0136-04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统战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战工作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思维观念、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高校统战工作既要遵循统战工作的普遍规律,又要注重高校流战工作的特殊性,从而取得统战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在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日益主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比任何时候都必须更加重视建构认同的工作。”[1]54因此,在国家对统战工作的政治关切日益重视的形势下,探讨高校统战工作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身份认同的含义

“身份”与“认同”,英文都表示为identity,在我国将二词连用,明显带有中国化的表达色彩。对“身份”的概念,“确确实实一直存在着漫无限制的、不得要领的激烈争论”[2]1。对“认同”的理解,泰勒认为,“我们的认同比我们对它的任何可能的表达都更深刻和更具多面性”[3]42。可见理论界对身份认同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莫衷一是。

本文采用身份认同的建构主义观点,即身份认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的教化机制和权力的惩罚机制而强制建构的”[4]47这一被基本认可的观点,从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他者认同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统战工作身份认同存在的困境和实践对策。

二、高校统战工作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强调统一战线工作,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关注、探讨并在实践中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但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及其价值功能发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忽视了党派身份认同这个根源性问题。在我们党如此重视统战工作及民主党派建设的情形下,社会和高校师生对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认同度不但没有伴随着国家对统战工作的重视而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这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身份认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与他者认同三者叠加作用所导致的。

(一)“我是谁”——自我认同不到位

自我认同,即“我是谁”,是个体对身份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身份的感性建构的过程,属于在认知层面的身份认同。

高校里的民主党派成员基本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一是教师身份,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二是民主党派的成员,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或国家政治生活。现阶段,民主党派成员面临实际身份与目标身份产生背离等困境。简言之,即对于“我是谁”“我能成为谁”的认知不到位。大多数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责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强[5]35,只注重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把主要精力用于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上,热衷于教书育人、职称晋升、项目申报和成果产出等工作,而往往忽视自己是民主党派或参政党成员的角色。有的仅认为自己是某一个普通组织(为了联谊或者交友的组织)的一员,而并非认为是某一政党的一员;有的政治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对师生利益诉求、学校治理改革发展不太关心。

(二)“我们是谁”——群体认同感不强

个体加入某一组织中,就是“求同”的过程,也是使“我”类别化为“我们”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归属感,即“内群体偏好”。通过各党派自身建设实践可以看出,其成员在“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总体上显现出较为模糊的状态,对所属党派的歸属感整体上是不强的。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逐步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6]9,是代表社会一定界别利益的政党。随着时代变迁和岁月流逝,老一辈有影响力的民主党派主要人物退出历史舞台,各民主党派几经换届,完成了整体性的新老交替,但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不如以前,代际递减效应明显。高校各党派代表人士和领导骨干中虽然不乏德才兼备、出类拔萃之士,是当之无愧的著名学者,但数量还不够充足,旗帜性人物并不多,其中大部分都缺少政治经验,引领和示范作用未能显现出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成就并不那么耀眼。此外,民主党派组织较为松散,纪律约束性不强,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派成员对各自党派的历史沿革、职能定位等不太熟悉。以上种种,导致成员对党派的评价比较消极,党派内聚力不高,没有产生较强的党派归属感,“内群体”认同感不强。

(三)“他们是谁”——他者认同度不高

如果说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是自我身份认同的话,那么他者认同便是外界对自身的看法、态度和评价,属于社会身份认同。当前,包括高校师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对高校民主党派的认同度都不太高。有些高校领导对统战工作认识不高、意识不强,担心民主党派过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会削弱党委领导和行政权力,认为统战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视其为一种“负担”,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在工作经费、平台、载体等方面给予的必要支持不够。在学生群体方面,在对某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显示,仅40.8%的大学生知道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7]。对“民主党派很好地代表着民众的诉求”的认识上,十分同意和同意的占比20.7%,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的占比71.4%,无所谓的占比7.9%。对“现阶段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绩效很好”的态度上,十分同意和同意的占比22.4%,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的占比63.8%,无所谓的占比13.8%。

三、高校统战工作身份认同困境的解决对策

身份认同是经过自我认知、情感归属与他者承认阶段逐步建构的一种过程状态。“对身份认同的需求正是应运人们失效或失败的认同归属而产生的”[8]35。换言之,正是因为现实状态下的个体归属、认同模糊、界限不明,才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紧迫感。民主党派参政的新面貌应该首先从身份认同开始。高校解決民主党派身份认同困境问题,需要从内化身份优先性、增强党派归属感、创新理念与方式等方面进行。

(一)内化身份优先性,构建自我认同

个体在获得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资格之前总是怀有或多或少的身份期待。而据对民主党派的相关调查表明,“59%的受访者在加入党派组织一段时间后,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9]。党派成员在加入党派前激情百倍、信心十足,加入后却束手无策、知难而退。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党派成员内化身份,明晰多元身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积极自我认知来固化身份优先性。固化一种身份的优先性,并不是对某一种或多种身份的否定,也不是身份认同的断裂,而是在诸多身份中确定优先的第一身份,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要改变固有认识思维,找准自己的身份定位:既要完成教师的基本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又要从政治安排的高度牢记自己的党派成员身份,摆脱功利性入党价值引导,履行好党派成员的职责,实现“相符角色”,才能充分发挥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

(二)增强党派归属感,提升群体认同

身份认同的过程具有排他性,“群体归属感往往可造就对其他群体的疏远与背离”[10]1。正是在这种疏远与背离中,个体通过划定边界、区分他者,逐渐生成并强化“我属于我们,我属于这个群体”的归属感,提升对“我们是谁”的群体认同度。因此,民主党派成员需要在与其他党派的比较中获得对所属党派的积极评价,产生对群体的无限信赖。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归属感,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党派旗帜性代表人物。群体归属感的塑造离不开群体的核心领导人物,需要“精神领袖”。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有群众威望的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民主党派新一代代表人物是民主党派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需要。要通过旗帜性代表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党派成员“求同”,使其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逐渐接受并提升成员的党派意识,从而产生高强度的内群体认同。

2.增强组织生活规范性和实效性。群体归属感的增强离不开坚强的组织基础,因而需要加强组织生活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在组织生活中,要大力营造有活力有实效的党派组织生活氛围,让组织生活成为成员倾诉诉求、交流情感和增进认同的平台。一是扩大组织生活的开放程度。尝试改变组织生活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的惯例,可以以高校为单位开展活动,或支部组织与外单位党派组织共同开展,从而与外界加强沟通与联系。二是探索党派组织生活新方式。组织生活方式除了集中学习民主党派历史、团结合作历史、统一战线理论等政治理论,强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还要增强对所属党派的认同。“四个认同”与党派认同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与其他党派的对比中,使成员知晓本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特色与优势,并通过交流研讨调研课题、提案内容等实实在在的活动,增强组织活力。

3.各党派敢于亮明身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具有特定划分根据、人民群众理性选择的政治群体。在大力倡导协商民主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各党派要主动作为,敢于亮明参政党身份,做到民主监督到位不越位、参政议政积极求实效,决不能把自己隔离于高校事业发展大局之外。一是各党派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保证自身与高校党委合作共事的前提下,保证党派职能的有效发挥。二是各党派结合在界别、关注领域、热点聚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搭建有效平台和载体。三是各党派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时,要立足于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基础上,围绕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既符合实际又有见地的建议或议案。只有提出有实效的议案才能真正“有为”,“有为”才能“有位”,才能提升党派的影响力。可通过举办“民主党派大讲坛”等活动形成“党派声音”,对提案议案调研情况进行宣传讲解,促使各民主党派积极融入大学校园建设,走入师生视野,亮明身份展现党派风采。

(三)创新理念与方式,提升他者认同

他者认同是他者通过一系列机制、措施的建构来提升对主体的身份认同。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同中国共产党一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阶段,获得了民众在历史上的广泛认同。新形势下,各党派要与其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责任和政治责任相适应,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定位,真正发挥作为中国共产党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作用,不断提升民众对各党派的认可度。

1.统战工作理念创新。高校统战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凝聚力来维持共同体的稳固。当前,高校党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积极鼓励理论创新的同时,对涉及政治和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问题等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和讲坛严格把关,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各项方针政策,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思想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2.统战工作方式创新。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优势,结合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统战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工作。一是积极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和渠道,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和帮助各党派组织座谈会、建言献策征集会、民主党派调研课题等,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二是给予各党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促进民主党派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民主党派提案专项督办制度,使提案件件有回应、件件落到实处。四是切实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主阵地的作用,加强专题培训,提升成员履职能力,努力为高校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实现他者认同,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巨大力量。要发挥大众传媒及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作用,努力宣传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改变大众对各党派的刻板印象。要及时准确地反映党外人士的思想动态和意见要求,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可通过高校的校报、广播、学报、校园网等与师生联系密切的媒体,积极宣传各党派支部(支社)的成立及发展历史,重点宣传高校各党派近年来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树立党派成员的先进典型,扩大党派的影响力,营造统战工作不可缺的浓厚氛围,让各党派身份深入人心,提高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林尚立.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斯图尔特·霍尔,保罗·杜盖伊.文化身份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国新型政党制度[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柴宝勇.理性与功利:当今中国政党认同的现状、特征与构建途径——基于北京某高校的数据[J].理论月刊,2015(9).

[8]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9]戴洁,王磊.体认与顺应:民主党派成员身份认同实证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1(2).

[10]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李风华,陈昌升,袁德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统战工作身份认同高校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