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
2022-02-01赖加鹏唐洪鸿谢永渊曾强彬汤松达张官发
赖加鹏,唐洪鸿,谢永渊,曾强彬,汤松达,张官发
(福建省汀州医院外二科,福建 龙岩 366300)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以无菌部位为主,鲜少产生炎症及损伤,且不牵连呼吸道、消化道等重要脏器,故无须采用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但针对具备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异物植入等高危因素时,应考虑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1]。国家曾陆续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等指导办法来提升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但在临床实践中,骨折Ⅰ类切口手术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仍存在应用不合理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骨折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本院于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收治行骨折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剔除病历缺失,属骨折Ⅰ类切口手术但术前明确感染患者,共计获得126 份病历资料。其中,男76 例,女50 例,年龄16~75 岁,平均年龄(41.58±12.43)岁。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编号:
50821100001284)。
1.2 方法
统计不同骨科Ⅰ类切口术式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式包括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植骨术、关节置换术、脊柱融合术、关节镜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及穿刺活检术等,记录药物类别、品种、使用频率及不同骨科Ⅰ类切口术式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药物类型、品种包括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硫脒)、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安、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拉定)、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β 内酰胺类(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时机包括术前(术前>1 h、术前0.5~1 h)、术后(术前未给药),持续时间(≤24 h、24~48 h、48 h),分析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参照2015 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2020 年发布的《骨科择期手术加速康复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指南》[4],且结合本院临床证据评估药物是否存在不合理情况,不合理类型包括无指征预防用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错误、预防用药剂量选取失当、预防用药给药时机不当、术中(>3h)未追加预防用药,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20—2022 年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6 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共有80 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49%,具体不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2020—2022 年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n,%)
2.2 2020—2022 年预防性抗菌药物类别、品种、使用频率及不同骨科Ⅰ类切口术式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分布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居首位(45.00%),二、三位分别为头孢呋辛(17.50%)、头孢拉定(12.50%),具体见表2。且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以术前0.5~1 h 居多,具体见表3。
表2 2020—2022 年预防性抗菌药物类别、品种、使用频率(n,%)
表3 2020—2022 年不同骨科Ⅰ类切口术式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n)
2.3 2020—2022 年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
2020—2022 年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以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错误、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居一、二位,具体见表4。
表4 2020—2022 年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n,%)
3 讨论
3.1 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126 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共有80 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49%。而相关标准中明确指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比例应小于30%[5]。由此提示本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原因系骨折Ⅰ类切口术式中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植骨术、关节置换术、脊柱融合术涉及异物植入,手术范围较大,时间较长,且术后需长期卧床,可对胫腓骨、足部等组织血液供应产生影响,进而增加感染风险,故针对该类术式(具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合理的。而本院收治行上述术式患者较多,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这较陈韵蓓等[6]研究中619 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患者达514 例(83.04%)更低,偏差如此之大原因可能与纳入对象异质性、地域等有关。
3.2 预防性抗菌药物类别、品种、使用频率、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以头孢唑林居首位(45.00%),第二、三位分别为头孢呋辛(17.50%)、头孢拉定(12.50%),且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以术前0.5~1 h 居多,构成比为96.25%(77/80),持续时间≤24 h 居多,构成比为67.50%(54/80)。基于相关指南循证依据,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为主(>80%),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以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等)为主,若头孢菌属过敏,则以克林霉素为首选。给药时机一般以术前0.5~1 h 为宜,可使局部组织浓度在手术切口暴露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要求,且持续时间(即疗程)应控制在术后24 h 内,个别可适当延长至48 h。据此可知本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大体合理,但仍有部分不合理情况,有待进一步加强。
3.3 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分析
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以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错误、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居一、二位,构成比分别为25.00%、23.75%,提示本院骨科Ⅰ类切口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问题主要在于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错误、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就抗菌药物选择上,部分医师采用头孢硫脒替代头孢唑林,头孢替安替代头孢呋辛,甚至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及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头孢硫脒、头孢替安半衰期短,于皮肤软组织中分布浓度较低,且价格相对较高,用作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用药稍欠考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灭杀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头孢;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广谱抗菌药物,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类型较为明确情况,应用上述抗菌药物均是不适宜的。此外,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与术中麻醉镇痛药物产生拮抗风险,进而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由此,在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需十分慎重,切不可盲目用药。
综上所述,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情况,尤以药品种选择错误、预防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问题最为突出,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以便促进本院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