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指导实践作为经济学理论评价标准

2022-01-24李志强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世界

李志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北京 100091〕

一、引言

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经过多次革命,已经发展成种种学派,关于经济学科学性的讨论也从未停止。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经济学的理论是一种趋势还是不变的规律?经济学者们如何去评价一个理论的正确与错误?这些问题一直在经济学界引起争论。

随着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济学一直试图使自己变成更具科学与理性的学科,变得像自然科学那样更加无可非议,也因此常与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物理学的具体方法做对比,并实际运用其中。然而,在本体论层次经济学与物理学存在着许多的区别,也因此物理学的许多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地应用于经济学中。

二、经济学与物理学的主要区别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理论及价值判断三个角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一)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首先,是研究对象的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为客观物质世界,研究者外在于研究对象,研究所得出的理论具有一般性。牛顿所建立的近代宏观物理学体系有一种一切皆注定的思想在其中。在宏观层面上,知道一个事物的初始位置与速度及受力情况,就可以推理出未来的运动情况。典型的如天文学,研究者通过经验数据计算出了星体的运动路径、星系的大小、宇宙的演变等等。按照这种逻辑,从实质上说,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就已经注定了结果,即使没有经验数据去证实,但是从逻辑上看,没有什么不确定的会发生,大到星系扩张、宇宙膨胀,小到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只要知道其中所有物质的受力情况,初始位置,运动速度等,一切都不过是确定的,就像一个精确的模型一般,输入初始条件,得出确定结论。

然而,现代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打破了这种观念。在量子领域中,粒子的运动呈现出不确定性,它的运动规律只能以概率的形式来表达,而不能像宏观物理学体系那样呈现出确定性。这种性质被归纳为不确定性原理,即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确定。由微观领域的不确定性为基础,构成了宏观领域的确定性特征。

经济学同物理学的这种不一致性相区别,在经济学中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都表现出共同的不确定性的特征。经济学家认为作为经济学研究基础的微观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时会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理性经济人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基于此出发作为人性延伸的社会,也是主观与客观二元并存的。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也是存在很大差别。在自然科学中,原因与结果之间是确定性的关系,零度以下水会固化,万有引力导致苹果会落向地面而不是天空等等。正是这种确定性的因果关系,科学家才能利用经验数据归纳与演绎出自然科学理论,并再次结合经验数据来验证。经济学则不同,原因与结果并不是一一对应的。通货膨胀的可能原因有货币超发,也有可能是生产下降,也有可能是短期内需求的快速上升。这种不确定的因果关系也一直使经济学的科学性被人诟病。

(二)研究结果上的区别

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做对比,可以发现在一般性与特殊性上、理论证实与证伪性以及科学预测上,都存在着差异。

由于自然世界规律的一般性,自然科学的理论也表现出一般性,理论可以被多次重复实验,不会因时间、地点、实验人物等无关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一般性也是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一般性,使得自然科学的理论更加容易证实或证伪,比较知名的像生物学上的韩春雨事件。韩春雨有一篇生物学科上意义重大的论文发表在了SCI期刊上,由于这篇论文所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世界上有诸多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然而都没有得到论文所描述的结果。由此,该期刊撤回了这篇极具争议的论文。研究者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重复实验对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

而经济学则与自然科学不同,即使它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论,由于经济学所研究的经验世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在重复性实验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的理论是特殊性的,这种特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来源的经验世界的特殊性,另一个是理论适用的时间、地点的特殊性。这两种特殊性也使得难以对经济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证明一个理论是科学的,除了需要对其基本演绎逻辑进行判断之外,还需要经验数据的支持。经验世界的不断变化使得获取同质的经验数据基本是不可能。主流经济学对于计量工具的运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为了使其理论更加严密,逻辑结构更加完善,这样就能避免理论被以第一种证明方式来证伪。同时,由于经验数据的缺乏,只要经济学理论通过了第一种证明方式,也就很难判断出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理论难以证实或者证伪,使得经济学理论难以持续性深化。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演变更多是以深化的方式进行,沿着固定的研究思路,运用旧理论不断归纳经验世界的实际,从而归纳与演绎出新的理论。从牛顿三大定律到星体运动规律,从麦克斯韦方程和洛伦兹变换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不断地持续性深化。经济学理论不同,人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经济学经验世界的不确定性,因而建立在不确定性世界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也难以深化。即使是主流经济学所认同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也被许多研究者驳斥,虽然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理性的,但是爱情、亲情、荣誉等有时候并不是理性的。经济学理论的这种难以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使得整个经济学体系更多的是横向发展着,各个流派之间的理论之争也常常持续很久。

在对理论的认可方面,经济学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也有所不同。对于自然科学理论而言,认可程度并不能说明一个理论的正确与错误,客观真理并不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相对论刚出来之时,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并没有持赞成态度,但是随后的经验证据已经说明了理论的正确。经济学理论不同,如果一个经济学理论没有被许多人接受,那么足以说明这个理论存在一些问题。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来说明,对于物理学奖,如果理论已经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那么延迟获奖的原因,一般都是在寻找支持性的经验证据的过程中,获奖较快的如“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提出一年以后,其他研究者得到了经验证据证实该理论,杨振宁和李政道随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理论预测上,经济学理论更是因其从未预测出经济危机而被广泛批评。弗里德曼认为,实证经济学的合理性就在于预测,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是预测。但实际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的经验世界内部的规律具有和客观性普遍性,理论并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能外在于研究者,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正因如此,不存在能永远准确预测的经济学理论,准确预测的前提是存在客观规律,经济学理论发现的只是社会趋势,准确的预测只能是一种偶然,而不是一种必然。

(三)价值判断与修辞的区别

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结果都是一种客观实在,人们的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等都无法影响理论的正确与错误。经济学理论从建立之初就带有价值判断在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是对私有权的保护以及自由交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种种问题产生,经济学理论的倾向也从自由主义扩展到了国家干预主义,从社会财富最大化到福利型社会,种种理论的转变都包含了价值判断在其中。

正是由于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主观性,在修辞上经济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修辞所表明的基本是一种客观实在,例如物理学中给的“力”“光”“气体”等。而经济学的修辞是从社会概念中抽象化而来,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成分在其中,同时随着时间、人物、地点的变化,修辞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inequality”在库兹涅茨1955年的论文中,所表明的是群体中收入不相等的情形,就这篇论文而言,作者并没有对“inequality”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是一种事实,一种“是”论述。但是国内学者在引用的过程中,将其翻译为“不平等”,实质上涉及了价值评判。因此,经济学的修辞并不是客观的,会随着不同情形而变化。

三、两种不同的理论演变过程

现代科学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思想上,科学哲学起始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是整个西方文明从神学理性转向科学理性的时期。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摧毁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体系,确立了近代的科学哲学体系。

在自然科学上,伽利略首先将数学分析与物理研究统一起来,通过建立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分析,推翻了西方过去传统的自然观。运用数学工具,伽利略开创了关于科学研究的严密逻辑体系,因此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一个理论在什么情况下称为科学?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普遍性的,对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及运用,能够具备重复实验性质。不能进行重复性的实验,这个理论也就表明的只是理论来源系统中的偶然性,而不是反映了必然性的不变规律。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被一些学者诟病为不能称为科学,虽然数学工具的运用使得社会科学,也具备了一定的演绎逻辑体系,但是其特殊性,难以进行重复实验,这也成为了学科弱点之一。

本文按照理论的来源与存在对感知世界进行划分,将世界分为理论来源世界和理论世界两部分。前者为理论来源的世界,后者是科学家对来源世界所归纳与演绎出的理论构成的。前者由已知与未知组成,后者是已知。这种划分是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就自然科学而言,研究者从自然世界中经验归纳并演绎出相关理论,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最初的理论是纯粹以经验获取,从近代伽利略开始,结合数学工具,科学研究成为了归纳与演绎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本身也在发生演变。自然科学的理论演变如图1所示,在理论演变的过程中,新理论以旧的理论为基础,科学家结合旧理论对理论来源世界重新归纳与演绎,使得理论发生演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的宇宙模型,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待日心说是错误的,但就其时代意义而言,突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认识到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具有进步意义。图1所示的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单项理论演变模型,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理论与理论之间互相交织,或者共同构成了一项新的理论的基础。也正如牛顿所言,他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

图1 自然科学理论演变过程

同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的理论演变过程不仅有许多是横向扩展,而且重要的区别是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世界,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表现出恒定性。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世界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指的并非是物质层面上的永恒,而是在各种规律层面上,自然规律不会因研究者、研究时间或研究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们利用规律可以改造世界,但是在理论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正是这种恒定性,规律具有重复性,在无数次的实验与检验中始终不变,从而使得理论能够证实或证伪。经济学理论不同,它的理论来源世界会受到理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虽然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理性,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自利的,是理性的结果。自亚当·斯密提出这一假设以来,经马歇尔、萨缪尔森、德布鲁等人以此为基础,结合数学工具,经过逻辑演绎推理确立了现代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体系。经济人假设使得经济学研究体系化,确立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基础。但是对于这一假设的质疑也并未停止。人的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会受到道德、环境、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正是因为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个体的非理性存在,作为经济学理论的来源世界会呈现出非恒定性。当经济学理论被社会所知时,社会本身也会对理论作出反应。例如,自从经济增长理论被创造出来,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被社会所熟知,一定程度上社会的微观基础会改变自己的消费倾向。经济学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同样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因为微观理论基础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图2所示,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不仅仅是在旧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变世界的归纳演绎,与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世界的恒定不同,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世界会受到理论反馈的影响。因为作为微观基础的人类个体是会发生变化的,其所组成的社会也因此并不恒定。主流经济学利用计量手段对社会因果关系进行简单推定,一直受到批评,托尼·劳森认为这种简单因果关系“也几乎不是普遍存在的,而只有在相当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劳森认为这种推定出的因果关系并不是不变的规律,甚至连趋势都不是,而只是某些特例。

图 2 经济学理论演变过程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结合数学工具,以假设作为前提通过演绎得出结论。这种相对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得它被认为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但是即使是体系如何严密,其理论来源世界不断变化,使得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过程,永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

四、经济学理论是趋势

经济学理论更多的是一种趋势,还是一种规律?在一些学者间有过争议。趋势被认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它只是表明了在一段时间内事物的一种倾向,如果有某些因素超乎预料而发生,事物会被这些因素影响而偏离原有的趋势。规律则不同,被认为是只要符合前提假设条件就必然会发生。在经济学理论史上,许多理论都以定律来命名,如萨伊定律、凯恩斯定律、奥肯定律等等。但是事后的许多实践证明,这些理论也有着种种缺陷,现实社会并不如同定律所决定的那样发生,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美国的滞涨现象,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思。

前文中,我们说明了经济学的理论演变过程,同自然科学相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外在于研究者并恒定。因为作为微观基础的个人会受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因此经济学的宏观研究对象并不恒定,经济学理论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趋势,而难以是永恒的规律。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最终会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越是成功的理论越是如此。

从这一角度说,经济学的理论是具有时代特性,与时代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可能在它所创建的时刻和之前是独立于研究对象,但一旦创立就会与研究对象交织在一起,使得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独立于经济学理论而存在,两者互相影响。经济学理论只可能是当时的科学,但绝不是包含了之后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事物。

五、对称论题——解释与预言

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讨论了对称论题:“认为在解释的本质和预言的本质之间,有着完美的、逻辑的、对称的看法被称为对称论题,它构成了科学解释的假定——推理或覆盖律模式的核心。”布劳格指出,大多数批评家把解释和预言看成是不同的东西:“他们认为预言并不一定包含有解释,甚至解释也并不一定包含有预言。”

对于解释和预言,布劳格认为预言比解释更加简单,解释需要深厚的知识,需要了解因果关系等,而预言不需要,只需要用某些方法,例如最小二乘法回归。但是研究者为了自身理论的正确性,在用理论解释时只会排外的决定所需要的经验信息,来构成科学理论和假说,也就是所谓的因袭主义方法论。同时布劳格并不赞成在科学解释中需要有因果关系,认为会阻止科学进步,研究者只需要知道规律,并且理论能够具有预言力。布劳格批判一些科学理论没有预言,只有解释:“过分地进行这种没有预言光有解释的论题是危险的。”

实际上,经济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解释和预言上面临着不同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世界具有恒定性,因此自然科学理论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覆盖率模式又称为假定一推理模型,由初始的假定条件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果。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无论是解释还是预言,应用这种覆盖率模式是可行的,区别在于预言可以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解释正如布劳格所指的那样,在其中存在着因袭主义方法论。

但是经济学不同,理论演变模型表明,经济学理论是利用现在和过去的经验信息,理论来源世界是现在和过去的理论来源世界。利用经济学理论准确解释过去和现在,从逻辑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世界在时间上并没有恒定性,会随着时间、人物、理论的影响而变化,研究者创造出的经济学理论,最终会反过来影响理论来源世界的内部规律。在经济学理论来源世界只存在种种趋势,而不存在不变的规律。经济学理论可能预言到其中的部分趋势,可能偶尔是会准确,但长期中必然是不准确的。自然科学正如布劳格所指,理论只用来解释,很难判断出其中的科学性,预言才是对理论证实或证伪的有效选择。而经济学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解释才可能对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而预言则对所有经济学理论都不能评价其科学性。

六、如何评价经济学理论

如何评价经济学理论是很多学者讨论的问题。许多学者声称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应用者,但实际写作中却并没有使用证伪主义。因为波普尔的理论过于严格,如果一个理论没有被证伪,那就不能接受这个理论。拉卡多斯对严苛的证伪主义进行了改进,认为只有一个理论相比其他理论能够更准确地预言,那么就应该接受它。

然而,前文的理论演变过程已经说明,经济学理论作出永远准确的预言是不可能的。在人类社会内部,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规律,而只存在种种趋势。因此,试图用预言去对一个经济学理论进行评价是不可行的。

如何评价一个经济学理论?最好的方式应当是看其指导实践的情形。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归纳,对归纳的知识进行演绎。理论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够看出一门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程度。理论来源于主观经验世界的经济学,只能通过主观的方式来评价。拿现实案例来说,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干预主义提供了相应理论依据,也正是凯恩斯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国家发展经济的实践,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范式,才会被学界认为是一场革命。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种种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演变过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中并不如自然科学那样存在永恒不变的规律,而只是存在着种种趋势。正因如此,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永久地准确预言,这是逻辑上不可行的。评价一个经济学理论的好与坏、科学与非科学,除了逻辑上的演绎外,更多的需要评价其对现实的指导性作用,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只有再次回归人类社会,才能评价其重要程度。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论世界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