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的及物性对比分析研究

2022-01-22进,董

关键词:语类物性语料

曹 进,董 新 平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儿童故事和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儿童爱不释手的读物。因其作为儿童心智发展的启蒙读物,使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将其应用于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的研究较为罕见。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及物性理论从不同的语类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及物性是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最重要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通过语法将经验进行范畴化[1]。因此,及物性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Halliday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功能语法导论》[1]一书是其对及物性理论所做的最详尽全面的阐述。此后Matthiessen[2]、Martin, etal.[3]、Fawcett[4]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及物性理论进行了拓展。国内对及物性系统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胡壮麟归国后所发表的一系列成果对于及物性系统的研究从最初的词汇层面上升到小句层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胡壮麟等人所出版的《系统功能语言学》[5]是国内第一部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著作,为后来研究和应用及物性理论的学者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伟、魏榕[6]在回顾及物性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及物性理论的应用做了许多研究,如黄国文[7]、李静[8]、于晖[9]等学者分别将及物性理论应用于广告语篇、英文简讯、以及学术论文摘要等不同体裁。

总体而言,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能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语类的语篇,是由于其框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文已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基于此,本研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所选素材中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主要对比分析及物性系统在所选的不同语类小句中的不同实现、分布特征以及原因,以期通过以上分析解决“小句及物性是如何实现和反应语类的”这一问题。本研究具体研究不同语类的儿童英语学习素材在选择及物性过程中的种类和频率、特点、缘由以及教学启示。

二、理论依据

语言的普遍性作用被称为“元功能”[10],韩礼德(Halliday)将元功能抽象为三个方面,且语言同时体现这三个方面: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11]。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用来反映人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经验,其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把语言看作与他人交流的媒介,其通过语气和情态等来实现。基于以上两个功能,产生了第三个元功能: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也就是人们在表达经验和与人交流的时候,把单个的短语或句子组织起来形成表达意义的语篇,通过主述位结构等来实现。

本研究聚焦的是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是指谓语动词可直接接宾语的特性,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将动词清晰地归类,总会有重叠的部分,于是“Halliday把及物性这一概念提升到小句层次”[6]。及物性作为概念功能最重要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各种经验划分为不同的过程。韩礼德(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将人的经验划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1]。除了过程类型,小句还包括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物质过程涉及身体动作,如“打”“踢”“抓”,通常有一个动作的发出者(Actor),还可能涉及另一个参与者,也就是目标(Goal)[12]。一些物质过程还包括坏境成分,用来解码动作背景,环境成分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原因、方式、伴随、角度等。心理过程主要表示以下四种心理活动,表示感觉的动词see, hear,smell,notice等;表示认知的动词recall,believe,know,expect等;表示情感的动词love,hate,enjoy,adore等;表示渴望的动词want,intend,desire,hope等。关系过程体现某实体是什么或某实体具有某种特征,可分为“属性”(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除此之外,还包括三个次要过程,即: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语料选择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牛津阅读树》(OxfordReadingTree),其由英国著名的教育家Roderick Hunt以及多名儿童语言教育专家编写而成。从该套教材中选取了其中的一篇故事(语料1)以及一首英文儿歌(语料2)。该阅读教材针对的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小学生,其中的内容包括诗歌、故事、报纸文章等,且由浅入深,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分级读物。由于其完整性、趣味性以及贴近儿童生活的表达,受到了国内外师生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作者之所以选择儿童英语学习素材作为本研究的语料,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语言学习具有关键期,从儿童抓起,为儿童将来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高质量的儿童英语教材对儿童英语学习产生良好的推动力。

(二)语料分析步骤

语料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语料1同时进行六个过程的划分以及叙述体结构在六个过程中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并统计的是六个过程在语篇中的占比情况。第二步对语料2进行六个过程的划分,观察并统计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的语类对及物性选择的差异以及原因。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语料1的研究过程分析与结果讨论

所选的故事篇题目为 “The Secret Room”,其及物性及叙述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The Secret Room” 及物性与叙述体统计情况

根据表1的统计,物质过程居于首位,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次之,还存在少量的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无存在过程。多数情况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是表示描述意义的过程,而物质过程则多表示叙述意义[7]。基于表1可知,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总占比为52.5%,其余三个过程的总占比为47.5%,说明该语篇以叙述为主,描述为辅。

Labov对叙述结构的分析至今仍被看作语类分析领域的经典,其于1972年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叙述体结构,包括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果、尾声。Labov指出进展阶段是叙述体语篇体裁最为重要的阶段,帮助奠定了语篇的叙述体体裁地位[13],其统计情况见表1。

根据表1对叙述体结构在此故事语篇中的分配情况,可以看出此故事语篇遵从了Labov的叙述体结构,所以此篇儿童故事是典型的叙述体语篇,而且在进展阶段,物质过程的小句数量多于其他过程。在所选语料中,尤其在进展阶段,动作之间衔接紧密,信息按照时间逻辑顺序逐渐展开,信息流动顺畅。物质过程的小句涉及到人们对外部世界具体的所见所闻,帮助作者叙写故事。叙述体语篇是要向读者讲述某人发生了某事,而我们所选的语料正是讲述了Biff 和 Chip一家人在新家所发生的事情。因此这就是物质过程在叙述体语类中居多的原因,因为物质过程小句高频使用的目的和叙述体语类的交际目的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18个物质过程句中,均以人做主语,“动作者”没有省略现象,且动词均为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大比例出现表明了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作用于客观事物”[14],反应出一家人在新家所发生的事情是其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如paint、open、put、pull等谓语动词。作者通过这些动词来刻画一家人为修整新家而忙碌的样子,实则传达了一家人对新房子的满意。而在所有物质过程小句中,只有两个小句具有环境成分,使大部分小句简单化。这是由于语篇的服务对象是儿童,而“语言作为对人类经验的识解,必然受到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因为人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而非一蹴而就”[15]。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儿童大脑仍处于发育阶段,其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逻辑水平都还尚未成熟,正在逐步提升阶段,因此简单的句子结构与儿童认知水平更加匹配。这也就是这套儿童书籍数量庞大的原因所在,即根据儿童的不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

言语过程虽然不属于及物性系统的主要过程,但是在所选语料中,其占比仅次于高居第一位的物质过程。从语料可以看出,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只有“say”,“say”是中性动词,不传达任何主观态度,只用来传递信息。在所选语料中,妈妈发言的机会虽然很少,只有一次,但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绕着妈妈的话语谈论着。在妈妈说完“It looks like our house”之后,Biff、Kipper、Chip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均使用了与其母亲相同的句式进行互动,如“It looks like our house inside.”“It looks like our dog.” “It looks like Floppy.”“They look like us.”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在语言初期,经常通过与父母亲的交流或者儿童通过模仿会话潜意识的习得语言。Halliday就曾指出“幼儿语言具有交流功能,特别是与其母亲”[16~17]。“互动语言观”也曾指出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遗传特性和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文已经提到过,心理过程小句可分为四类:感觉、认知、情感、渴望。分析结果表明,表示感觉的动词“look at”出现了两次,表示情感的动词“like”出现了四次,表示渴望的动词“want”出现了一次。因此根据其分类可以把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两类:直接表达情感和根据身体状态间接表达情感。如“like”和“want”直接表明Biff 和Chip 对自己的情感做出评价,表达参与者的个人喜好以及强烈的愿望,揭示了Biff 和Chip 对新房子的喜爱之情。而“look at”从其字面上看似乎属于中性词,实则是从这一有意识动作的侧面刻画“dad”和“Biff”对新房子的极度喜爱。研究表明,儿童在应用语言时关注的是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18],所以所用动词都是表达情感和渴望最基本的动词词汇,这符合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心理过程是对参与者心路历程的再现过程,其作用在于与读者产生共情,与读者一起分享喜悦。就本研究而言,主要是让儿童通过关注不同的图画形象直接理解故事内容,把儿童读者带入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人物的喜悦,并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分享喜悦。

关系过程反映实体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实体特征以及所处环境[14],其建构的事件是静态的,针对本语篇主要用于对Biff 状态的描写。而所选语类是叙述体语类,物质过程居多,是动态的。行为过程虽然建构的事件是动态的,但是所选的儿童叙述体语篇侧重于描写某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非单纯地描述其生理与心理行为,从而降低了行为过程的占比。

综上所述,物质过程小句的数量居该语篇中各类小句之首,成为此叙述体语篇的标志,是交际目的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该研究的观察结果符合李国庆[19]的发现:物质过程小句是叙述体语篇体裁的标志。

(二)语料2的研究过程分析与结果讨论

第二个语料是英语儿歌,题目为“Over and Under”,其及物性分析情况见表2。

表2 “Over and Under”及物性过程及其分布情况

表2的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过程小句占整个语篇小句的一半,语篇中感觉动词“see”所在的小句反复出现了七次,感觉型心理过程表达的是感觉能力。通过重复这一修辞手法加深儿童内心的感觉,使儿童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语料中所描述的形象具体的画面,固化儿童对介词的记忆。此外,心理过程的“感觉者”都为“I”,关系过程的“载体”都为“you”,“I”和“you”的交替出现,使语篇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对话空间,对话的自然性更容易走进儿童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关系过程仅次于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主要用来描述某物的静态特征,而这是一首介词英文儿歌,描述某物在某个位置,所以此语篇是描述体英文儿歌,目的是使儿童学习并且熟悉介词。值得注意的是,六个关系过程小句都属于归属类环境式,归属类环境式指某个实体与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恰好符合此语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在此语篇中心理过程小句主要用来加强韵律,使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关系过程小句才是此语篇实现社会交际目的关键。所以关系过程是描述体的语言信号,是交际目的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

(三)外语教学启示

外语教学中,至少存在三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20]。三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平等的、和谐的。教学过程中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造的最优学习环境。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本研究而言,教学的主体为儿童,教师需要与其进行持续的言语或者动作交流,这种互动应该以传递信息和情感为主,不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词汇和语法结构,其与教师互动和对话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语言构建的过程,其利用语言识解经验,识解做事方式。作为儿童,其对于功能语义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并且正在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作为教师要通过创建大量真实、动态的语境,把学生置于各种语境中,培养其正确的语用能力。

生生互动,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同一或不同的话题展开讨论,各持己见。生生互动的过程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者,通过小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使信息获得最大化。这样的互动模式使课堂氛围轻松、和谐,有益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参与度、展现更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语料1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针对语料2,在学生初步掌握介词的运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仿照原文本进行创作。

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教科书作为教学要素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受其影响较大。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教科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类意识,从一开始就培养其语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教科书不仅直接为学生提供知识,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能被选入教科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儿童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越是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越是可以精准掌握目标语的语用功能。但是由于儿童思维未形成固化,越是深入了解,其思想越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首先教师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在教授时既要传授学生目标语文化,同时也要对比本土文化,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辩证批判地看待事物,学会既要吸收并且传播外来语言中的优秀成分或成果,又要时刻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既要注意到语言内部词汇、语法结构等,同时也要关注语言外部的情境文化。

五、结语

本文基于及物性理论,分析并且论证了不同的儿童语类和小句之间相互选择的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语类有着不同的及物性特征,首先是由于其社会交际目的不同,语篇所要建构的意义不同而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语篇所服务的目标对象造成的。叙述体较高频率地使用了关注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的物质过程,与叙述体的交际目的相吻合,所以物质过程小句成为了叙述体语篇主要的表现形式。描述体则较高频率地使用了关系过程小句,尤其是归属类环境式小句,用来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与描述体的交际目的高度契合。因此,关系过程小句是描述体语篇的标志。除此之外,由于语篇所服务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其语言首先力求简洁,在此基础上丰富语篇表现形式,即根据不同的语类选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尤其是所选的第二个语料,由于是一首英文儿歌,作者为了实现其交际目的使用了重复这一修辞手段,由此也形成了此语篇的及物性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选择的过程,强调语言是多层次的,这就使语言从其内部扩展到了语言外部。因此最后的结论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情境、社会文化层面的选择体现于对语篇语义层面的选择,而语篇语义层,也就是意义的选择,又体现于词汇语法层的选择[5]15。所以作者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交际目的在词汇语法层面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才能完美地实现语篇交际目的。由此也可得到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首先外语教学要把学生放在多元文化以及多元语境中培养其语用能力,其次教师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语类意识,这样学生可根据语篇特征快速识别语篇的语类,对语篇内容和语篇目的进行预测,提高其写作和阅读能力,同样也有利于理解语篇的形成方式以及原因,以进一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语类物性语料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语类翻译探究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