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痛理念”探讨腕踝针在急性乳腺炎手法通乳中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
2022-01-22洪丽琴徐静岚陈梦鸽孔红武张咏梅杜晶晶
洪丽琴 徐静岚 陈梦鸽 孔红武 张咏梅 杜晶晶 孔 飞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关数据报道,在乳腺感染性疾病中,急性乳腺炎发病率高达75%左右[1]。处于哺乳期的初产妇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常发生于产后3~4周,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化脓等特点。目前治疗主要是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发展为主,但因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乳汁排空并无显著效果,反而易导致硬结形成,加之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无法正常哺乳,极大程度降低母乳喂养率。鉴于此,对于急性乳腺炎患者制定一套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目前国内关于手法排乳及联合其他中医外治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如何缓解和消除患者在手法通乳过程中的疼痛方面未见报道[2]。本研究将我院乳腺病科收治的8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基于“无痛理念”探讨腕踝针在急性乳腺炎手法通乳中镇痛效应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我院乳腺病科收治的8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中,年龄24~40岁,平均30.50±3.57岁;病程1~4d,平均2.50±1.00d;其中包括初产妇30例,经产妇10例。对照组40例中,年龄25~43岁,平均30.98±4.45岁;病程1~4d,平均2.48±0.97d;其中包括初产妇33例,经产妇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产后哺乳期患者;②确诊为急性乳腺炎早期患者,医嘱予手法通乳治疗;③患者能理解并会运用数字评分量表进行自我疼痛评估;④患者疼痛评分≥4分;⑤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能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①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②既往有晕针史者;③腕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高度水肿等不宜穿刺者;④有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者。中止标准:①研究期间发生晕针、皮下出血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研究者;②患者不愿继续接受研究者;③因资料不全而影响疗效判断及安全性评价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需实施手法通乳治疗,应治疗所需取平卧位,将乳房充分暴露,应用少量麻油涂抹于患乳,用指腹对患乳肿块部位、数量、大小以及局部温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应用点按法取乳中穴、膻中穴、乳根穴、灵墟穴、神封穴、天池穴、膺窗穴、屋翳穴、少泽穴等,每个穴位实施5次点按。用一只手将乳房托起,另一只手则需提捏乳头,按压乳晕各象限,促使乳晕处乳汁能全数排空。交替实施摩法、推法、揉法、梳法,从乳房基底部顺沿着乳腺导管至乳晕方向,采用放射状按摩方式实施3~5min的按摩,直至乳晕区域积聚乳汁为止,而后将乳晕处的乳汁全数排空。反复进行这项操作,直到淤堵于乳房的乳汁排尽,结块完全消失,乳房疼痛度有所减轻。手法通乳治疗为1次/d,而后根据患者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手法通乳治疗,且在对患者实施手法通乳治疗开始前5分钟,开展分散注意力疗法,主要采用聊天交流的方式,直至手法通乳治疗结束,手法通乳操作时间为30分钟。观察组在手法通乳治疗开始前5分钟,除了常规的分散注意力疗法,同时予以留置腕踝针,采用华佗牌0.25mm×25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根据疼痛部位按腕踝针选区原则定位,选患侧上2区,局部予75%酒精消毒后,针刺入皮下浅层组织,针刺完毕后予以胶布固定,留置5分钟后开始手法通乳操作。手法通乳操作时间为30分钟,手法通乳结束,予以拔除腕踝针。
1.3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排乳恢复正常时间、乳房肿块消散情况;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疗效评定标准加以拟定,在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评定标准为: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乳房肿块完全消散,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3分,排乳恢复正常状态;显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积分明显减少,减少程度≥60%,乳房肿块明显消散,消散程度≥60%,排乳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积分有所减少,减少程度≥30%,乳房肿块有所消散,消散程度≥30%,排乳部分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是乳房化脓,排乳障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 22.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并以±s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女性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群体多为初产妇,特别是分娩1个月内初产妇,发病率最高。产后急性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妇产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在乳腺管内淤积,从而导致乳房内间质充血、乳腺管不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发热等,如处理不当或是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晚期可形成脓肿甚至引起败血症。另外,急性乳腺炎不仅会对产妇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新生儿健康成长。母乳喂养不仅能提供给婴幼儿全部的营养需求,同时也是保护和维持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措施。为了控制急性乳腺炎产妇病情发展,避免对哺乳造成影响,并提升母乳喂养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急性乳腺炎病情改善很有必要[3]。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乳汁淤积,另一方面则是因细菌入侵所致,所以在乳腺炎脓肿形成前常予以抗生素治疗,但早期应用抗生素,易造成炎症组织机化,进而引起“僵块”形成,而一旦脓肿形成,只能实施穿刺排脓或是手术切开排脓治疗,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延长疾病康复时间,还会影响哺乳。
根据症状表现,急性乳腺炎可归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4]。《外科正宗》强调乳痈在未成脓时的治疗以通为法,中医治疗产后急性乳腺炎经验丰富,手段多样化,包括推拿手法排乳、中药外敷、穴位按摩等手法排乳,能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安全无副作用,无需停止哺乳。中医治疗效果确切且无副作用,但大多数产妇无法忍受手法通乳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感,甚至产生了断乳的念头[5]。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理念”开始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将腕踝针应用于急性乳腺炎手法通乳中具有较高的镇痛效应。《素问·皮部论》中曾道:“凡十二络脉者,皮之部也。”经络有渗灌气血的作用,而腕踝针是作用于皮部,属远道取穴的轻浅刺法,刺激十二皮部从而达到调节十二经络,可使经络气血运行、濡养筋骨,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6]。腕踝针穴点的上2区位于手厥阴经脉循行之处。按十二皮部分布区域,其所在皮部沿手厥阴经脉的走行至胸乳,主治胸痛、颌下肿痛等症状。临床研究发现,腕踝针针刺5min后即可见疼痛明显缓解,即时止痛效果显著。腕踝针实行皮下针刺,操作时不要求针感,为阈下刺激,所以腕踝针实为一种无痛疗法,而且在普通针刺优势的基础上,具有针刺点少、选穴简单、操作安全、无痛苦、见效快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发病急、病势发展快的病症,能为患者解除病痛[7]。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表明腕踝针在急性乳腺炎手法通乳中还有利于乳房肿块消散,促进排乳恢复正常,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基于“无痛理念”探讨腕踝针在急性乳腺炎手法通乳中镇痛效应的临床价值明显,可以缓解患者哺乳期间疼痛感,从而促进母乳喂养率提升,有效提高临床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