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刺血疗法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2022-01-22魏永生黄益麒
魏永生 黄益麒
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带状疱疹(HZ)是一种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密切相关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在中老年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多见,典型症状包括簇集性疱疹及剧烈神经痛等。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HZ的风险较非CKD人群增加2.4倍[1],同时因肾功能下降无法足量使用抗病毒和止痛药物,由此我们推测CKD并发HZ的患者经常规治疗后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将大幅增加。近年来针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HZ且疗效尚佳,但关于耳尖刺血疗法治疗HZ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通过耳尖刺血疗法联合加巴喷丁治疗CKD并发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7年1月~2021年5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患者42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16±2.27岁;平均CKD病程2.21±1.03年;平均HZ病程3.11±1.02天;疱疹发生部位:头面颈部4例,胸背部7例,四肢5例,腹部4例,其他1例。对照组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6.67±2.18岁;平均CKD病程2.19±0.85年;平均HZ病程3.09±1.10天;疱疹发生部位:头面颈部3例,胸背部7例,四肢6例,腹部4例,其他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根据《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诊断CKD3期[2];②参照《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诊断HZ(急性期)[3];③依据《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辨证符合肝经郁热型[4];④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排除标准:①诊断未明确的疼痛性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肝、肺等脏器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③凝血功能异常;④已使用抗病毒和止痛治疗。
1.2 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090)0.8g/次,5次/日(需间隔4h)。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71),用量如下:第1天0.3g/次,1次/日;第2天0.3g/次,2次/日;之后维持该剂量服用,最大日剂量不超过0.6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尖刺血疗法,嘱患者放松,选择合适体位(仰卧位或坐立位),操作者按摩患者一侧耳尖部使其保持充血状态,常规消毒后持针头快速刺入耳尖穴,挤压出3~4滴绿豆大小血液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操作途中注意患者表情变化,1次/d,两耳交替治疗。两组均治疗15d。
1.3 观察指标:①疱疹相关指标:包括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等。其中止疱时间=无新疱疹发生天数-开始起疱天数;结痂时间=疱疹完全结痂天数-开始起疱天数;脱痂时间=痂皮全部脱落天数-开始起疱天数。②疼痛程度评价:使用VAS评分评估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其中VAS评分范围为0~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③疼痛介质和炎症因子检测:于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获取上层血清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细胞介素-4(IL-4)、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等水平。④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疱疹相关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疱疹相关指标比较(±s,天)
表1 两组疱疹相关指标比较(±s,天)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21 21止疱时间6.19±1.27*8.82±1.26结痂时间8.84±1.43*11.36±1.74脱痂时间11.47±1.79*15.98±2.18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后1.71±0.62*#4.05±1.1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21 21 VAS评分治疗前7.57±1.67 7.40±1.73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β-EP、PGE2、CGRP、IL-4、IFN-γ和TNF-ɑ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β-EP、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PGE2、CGRP、IL-4和TNF-ɑ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升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β-EP(pg/ml)治疗前 治疗后PGE2(pg/ml)治疗前 治疗后CGRP(pg/ml)治疗前 治疗后IL-4(ng/L)治疗前 治疗后IFN-γ(ng/L)治疗前 治疗后TNF-ɑ(n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6.32±0.7913.64±1.30*#345.88±21.09212.98±10.82*#38.60±4.6721.06±3.13*#78.32±8.38929.66±4.74*#13.79±3.2428.10±4.72*#26.21±3.6511.75±2.59*#6.45±0.679.31±0.89*357.31±22.65276.31±14.48*37.91±4.8130.22±4.07*79.51±10.0742.24±6.97*14.05±3.2020.28±3.84*26.25±3.5818.41±2.88*
2.4 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有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76%,对照组有5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3.8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学中无HZ对应病名,根据症状可将其归属于“缠腰火丹”“蛇窜疮”“蜘蛛疮”等范畴。慢性肾脏病患者多素体孱弱,疲劳易倦或病程迁延不愈,情志抑郁所致肝气内结,久郁化火,火毒内灼脏腑、经络,外溢肌肤,则引起急性神经性疼痛;其邪若随肝火循经上扰头面诸窍,则疱疹发于头面部;其邪若随肝火炽盛,内蕴、外溢躯干,则疱疹发于胸、腹、背部;其邪若随肝火夹湿下注,则疱疹发于会阴及下肢。由此我们推测本病急性发作时病位在肝,属实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止痛。耳尖穴为临床常用耳穴和奇穴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透邪之效,已被证实对多种急性实热病症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耳尖穴少量放血干预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达到清泄阳明毒热、疏肝行气止痛、透邪祛瘀生新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提示,耳尖刺血疗法联合加巴喷丁能有效降低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然目前关于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推测CKD并发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存在疼痛介质和炎症因子水平异常改变,而耳尖刺血疗法联合加巴喷丁有效改善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及增强免疫应答等多种途径有关。通过耳尖放血,可降低体内神经和皮肤感受器兴奋阈值,减少脊髓和受损组织分泌CGRP、PGE2等疼痛介质,从而下降其外周疼痛敏感性[5]。其次,刺激耳尖穴可激活体内镇痛途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分泌β-EP等阿片肽类物质,降低局部疼痛程度[6]。综上所述,耳尖刺血疗法联合加巴喷丁治疗CKD并发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急性期疼痛,同时亦可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