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中药治疗干眼症用药规律分析

2022-01-21张东蕾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药味统计表干眼症

弓 弯,张东蕾,卢 山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3.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4000)

国际干眼协会2017年发布的第2版干眼专家共识(以下简称DEWSⅡ)将干眼症定义为以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多因素眼表疾病,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升高、眼表炎性反应和损伤及神经异常是其主要病理机制[1]。临床常见症状有眼睛干涩、畏光,严重者视力下降明显。干眼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西医主要采用局部用药和手术治疗且治疗需不间断。近年来中医药在干眼症治疗中的优势被逐渐发现并证实,本文分析统计2015—2020年中药治疗干眼症的用药规律,以促进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 计算机检索2015—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关键词为“中医治疗”或“干眼症”或“中医药”或“中医干眼”或“Dry Eyes of TCM”筛选文献。

1.2 纳入标准 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名医经验类文献;应用中药方剂口服治疗的文献;有详细方剂组方的文献;临床疗效明显(80%以上)的文献;文献治疗的干眼症无其他并发症。

1.3 排除标准 综述类文献;动物、细胞等实验类文献;组方不详的文献;重复文献。

1.4 药物录入规范 依据«中药学»[2]统一规范中药名称、中药别名,炮制加工的药材及道地药材等统一名称,如淮山药统一为山药,蜀枣、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草决明统一为决明子,醋柴胡统一为柴胡,炒酸枣仁、枣仁统一为酸枣仁等。

1.5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9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单药使用频率、功效、性味及归经等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药物使用频率统计结果 共检索文献253篇,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复方111剂,药物135味,使用频率共计915次。其中单味药使用频率较多,10次以上的有25味,排名前10位的药物顺序为麦冬(4.48%)、枸杞子(4.26%)、生地黄(4.26%)、当归(4.15%)、菊 花 (3.93%)、白 芍 (3.83%)、茯 苓(3.83%)、熟 地 黄 (3.72%)、山 药 (3.61%)、甘 草(3.17%)。见表1。

表1 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单味药

2.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根据中药学功效分类,111首复方中135味中药分为17个类别。药味数前5位依次是补虚药(21.48%)、清热药(18.52%)、解表药(12.59%)、化湿药(9.63%)、化痰止咳平喘药(7.41%)。见表2。其中补虚药以补阴药为主,11味药占总药味数的8.15%,清热药以清热泻火为主共10味药,占比7.41%。见表3、4。

表2 中药功效分类统计结果

表3 补虚药占总药味数频次分析统计表

表4 清热药占总药味数频次分析统计表

2.3 药物性味统计结果 135味中药中,寒性药(45.68%)和甘味药(67.76%)使用频次最多。见表5、6。

表5 135味药物药性统计表

表6 135味药物药味统计表

2.4 药物归经分类统计 根据药物归经结果,干眼症与五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药物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50.49%),其次分别为肾(43.39%)、脾(40.44%)、肺(39.23%)、心(34.43%)、胃(26.23%)。见表7。

表7 135味药物归经统计表

3 讨论

干眼症属中医“白涩症”范畴(«审视瑶函»),又名“干涩昏花症”(«证治准绳»)。«诸病源候论»曰:“若悲哀内动腑脏,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又风邪内乘其腑脏,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欠,泣竭则目涩。若腑脏劳热,热气乘于肝,而冲发于目,则目热而涩也,甚则赤痛。”又曰:“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古代医家认为,干眼症的发病主要与津液不足和五脏六腑失调有关。蓝肖潇[3]认为,干眼症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导致阴血亏虚,泪液生化乏源。郑露[4]从津液论治干眼症,认为津液不足、目失濡养是干眼症的主要病机。李青青等[5]认为,干眼症是由阴液亏损、燥邪伤津所致。综合而言,干眼症的发病与津液和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单味药使用频率前10位为麦冬、枸杞子、生地黄、当归、菊花、白芍、茯苓、熟地黄、山药、甘草。由此可见,治疗干眼症的主要为养阴生津、滋补肝肾的中药。研究显示,上述中药多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如枸杞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枸杞多糖能抑制NF-κ B的表达和核移位,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起抗炎作用[6]。药物功效分类结果显示,排名前5位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补虚药以补阴药为主,临床研究也显示诸多医家应用养阴生津法治疗干眼症[7-10]。中药归经结果显示,五脏与干眼症有较密切关系,且与肝、肾关系较为密切。肝主疏泄,可调控泪液,«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肝为泪。”药物入肝经可调节泪液,泪液的润泽可防控干眼症的发生。«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津液,上润目珠。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肺调控气机,血液生津,气机推动可使津液上输于目,气血充和,津液可输布于眼,起到濡养的作用,从而防止干眼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干眼症的中药药性以寒性为主。目窍多含阴液,易被燥邪所伤[11]。六淫致病中燥邪干燥,火邪炎上极易耗伤津液,使眼部干涩,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寒性收引,使火热之邪下降,减少津液流失,从而濡养眼睛。药味中甘味药占比67.76%,应用最多。甘味有调节缓和诸药的作用,而甘寒可以养阴,津液上输于眼,维持眼部湿润。

综上所述,近年临床治疗干眼症的中药药效主要为养阴生津、滋补肝肾,药物分类多为补阴药,药性甘寒,归经为肝、肾经。由此可见,中医治疗干眼症应以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首要治疗原则,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辨证论治。目前干眼症暂无统一诊断标准,因此临床用药也不能统一。关于其治疗的文献也集中于临床观察,机制和远期疗效的研究较少,还需加强。西医治疗干眼症以局部用药和手术截流为主,但仅可改善干眼症的局部症状,还需不间断治疗,而中医药具有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的优势,可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猜你喜欢

药味统计表干眼症
长期玩手机小心得干眼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药膳调理干眼症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何谓中医“七方”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神奇的统计表
狐狸和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