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

2022-01-21郭彬彬邢富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篇译文旅游

郭彬彬,邢富坤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并强调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这一战略部署。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各省各地陆续建设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及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不仅吸引到大量国内游客前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更是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一探中华民俗气息的选择。公示语是外国游客感受和了解乡村景点、体会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公示语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推广度。本文从具体翻译实例入手,分析了其中常见错误,并从乡村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乡村公示语的翻译进行探究,提高乡村公示语的翻译水平,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巩固乡村振兴建设。

1 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19世纪中期的欧洲,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虽促进了经济发展,却同时带来了人们对于紧张的社会环境的压抑感受,因此,对于田间宁静生活的向往致使乡村旅游于彼时应运而生[1]。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活动,通常规模较小,且具有民间性[2][3]。在乡村旅游中,公示语是旅游目的地传递信息、展现风采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4]。作为现代生活用语的组成部分,公示语表现出鲜明的目的性,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交际意义,表现为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以及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5],这些功能在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乡村旅游公示语作为旅游公示语中的一个分支,多见于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景区概况、沿途公共服务设施指示等方面情况的介绍文本中,具有公示语语篇所共有的指示性、提示性的共性功能,加之其以吸引受众群体前来旅游为目的,因此还具有诱导性、感染性的功能。与现代化城市旅游景点不同的是,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根植于民间的文化底蕴,因此,乡村旅游公示语在发挥其功能时,还表现出鲜明的民俗特征。

将“旅游翻译”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学术期刊类别下共有2638条搜索结果,从发文量年度趋势来看,自2005年至2014年总体上升幅度较大,自2014年后至今相对略有下降;将“旅游公示语翻译”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学术期刊类别下共有444条搜索结果,首篇相关研究文献发表于2005年,从发文量年度趋势来看,自2005年至2012年总体上升幅度较大,自2012年后至今相对平稳;将“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并无搜索结果,因此将“乡村旅游翻译”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学术期刊类别下共有25条搜索结果,首篇相关研究文献发表于2013年,从发文量年度趋势来看,自2013年至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文章主题来看,排名前五的主题词分别为 “乡村旅游”(19.57%)、“旅游英语翻译”(8.70%)、“休闲旅游”(8.70%)、“乡村生态旅游”(6.52%)、“翻译规范化”(4.35%),具体主题分布图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翻译”主要主题分布图

此外,将“旅游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以及“乡村旅游翻译”三者的学术关注度进行对比发现,乡村旅游翻译的学术关注度虽有增长,但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关注度和增长率仍处于低位,具体学术关注度对比图见图2。

图2 学术关注度对比图

公示语翻译作为向国际游客提供信息的途径,在推广旅游业发展、塑造旅地国际形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人通过邮寄、网络、现场走访等各种形式做过涵盖49个国家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华旅行时,有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的英语公示语“非常有帮助”,加上“较有帮助”以及“有帮助”的受访者,总体达到总受访者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仅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公示语辅助度较低或无帮助[6]。然而我国很多景区公示语译文未能传达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存在翻译问题和缺陷[7]。有研究者对涉及旅游公示语翻译问题的文章进行统计,关注点提及频次最多的为“mistranslated”,其后依次为 “spelling”、“Expression Not Used”、“Incomprehensible”以及“Confusing/Unclear”,而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占比最重的为“文化差异”因素,其后依次为“译者水平有限”“忽视公示语特点”“对原文的理解偏差”等因素[8]。诸多的公示语翻译问题说明了多年来公示语翻译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目前公示语翻译无标准,使用无规范,应用无依据[9]。作为展示推介景区的窗口,公示语质量高低关乎着游客对景点的认知程度,为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推广范围,标准规范的公示语需求极其迫切[10]。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建立了旅游相关文本的英语原文与英语译文两个语料库,通过对旅游环境描述中的搭配模式和关键字选择进行研究,明确翻译中的共性因素和译文话语模式与母语话语模式的差异因素,从探讨旅游翻译文本的具体话语模式入手,完善旅游语篇的翻译策略[11]。对于旅游文本中涉及到的非传统词汇,建立单独的新词词库,以实现在不断更新的旅游信息背景下,对新词的识别和分类提取,提升翻译的时效性,优化旅游文本翻译[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公示语的翻译研究也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面对现阶段的诸多翻译缺陷,有研究人员从乡村旅游翻译中的现状[13]、表述问题[14]和常见错误类型[15]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调查了外国游客对旅游翻译中以拼写错误、缺词漏译、语法错误、表达不当和文化误解为代表的诸多错误类型的反应和态度,将这些反应和态度按照可接受、易误解以及不能理解三个程度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对译者、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针对性建议[16];另有一些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地方特色[17][18]和乡村旅游景点适应的翻译原则[19],引发了对乡村旅游翻译的规范化研究[20][21]和教学反思[22],同时亦引发了部分研究人员从生态翻译学[23][24]、文化翻译论[25]的理论角度对乡村旅游公示语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践办法。目前,对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的相关研究数量虽逐年上升,但关注度仍较低,多数研究集中于具体翻译错误纠正、翻译错误成因或具体翻译技巧层面上的探讨,以理论指导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且未能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翻译研究框架。因此,本文以旅游公示语中的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并从语篇功能的视角提出相应的翻译研究框架,以期实现从源头上提高旅游公示语翻译质量并对后续翻译提出有效建议。

2 语篇功能理论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运用

2.1 基本理论

Halliday&Matthiessen认为,语篇不仅指的是语言符号自身,还指将语篇作为用以发现不同语言现象的一种工具,将侧重点放在对语篇功能上的探讨[26]。有学者认为,语篇功能是一种在语言内部,虽不表示语言内容的意义,但却是语言能达成人类交际目的的必要组织,同时,既然语言的交际即为语篇,语篇也可视为语言的代表,那么一定程度上,语篇的功能与语言的功能便可合二为一[27]。Karl Bühler提出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指出语言具有表达功能 (the 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以及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28],这对后续语言功能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Katharina Reiss基于前人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根据文本的交际功能,将语篇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信息型文本,该类文本具有信息功能,即表达纯事实、信息的传递功能,该类语篇以内容或话题为关键点,突出强调语言的逻辑性;二是表情型文本,该类文本具有表情功能,即表达情感的功能,语篇以文本的形式和作者的态度为关键点,突出强调语篇的美学特点;三是感染型(操作型)文本,该类文本具有感染功能,即感染或说服读者,使其采取某种行动的功能,语篇以接受者的反应为关键点,以读者和效果为导向,突出强调语篇的对话性[29]。Madkour,M第一个就翻译机构、学术机构和相关出版机构如何运用语言学功能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进行研究,提出运用非线性设计方法,从语篇分析、语言功能、语言类型和对等理论出发,对翻译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功能模型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探讨语言学的功能方法在评价翻译质量中的应用,解决各类翻译机构在翻译评价上的困难[30]。

2.2 理论运用

乡村旅游公示语作为公示语语篇的一类,因而具有较为鲜明的信息功能和指示功能,相较于普通公示语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旅游类公示语在对景点文化、景区概况描写的过程中,也会发出导向性信息,以感染读者产生对旅游景点的探索欲望,因而还具有感染功能。此外,乡村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类型,还具有鲜明的“乡村性”和“乡村风情”特征,这就使得乡村旅游公示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性的语言转换,还要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曾将语篇分为语言和语用两个探究层面,在此基础上,Hatim又将语篇的功能性质引入翻译实践之中用以强调语篇的交际功能,认为语篇的交际功能是彼此相关联的,它们最终共同实现某一总目的[31]。这种语篇分类方式以及理论实践领域恰与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贴合,有助于乡村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 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实例分析与解决路径

3.1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查询乡村旅游景点官方宣传网页、游客拍摄的旅行照片以及新闻材料,发现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中常见问题包括标点使用错误、词汇拼写错误、词汇选择错误、语篇语法错误、逻辑结构错误、原文信息扭曲、语气传达错误以及明显表现为中式英语等多种形式的错误。具体实例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常见问题实例

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错误点多种多样,若将研究视角局限于零散的乡村旅游公示语具体错误点,而不以科学系统的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的探究,则分析难以全面,不能做到以小见大,更不能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合适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化地对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进行分析,从根源上形成正确翻译框架以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兼具重要性和必要性意义。

3.2 解决路径

结合语篇功能理论与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的常见问题,将乡村旅游公示语的翻译着眼方向按照功能学派对于语篇的分类,将其分为语言类和语用类两大类别,语言类指的是字词句段本身语言结构方面,语用类指的是语言的使用与理解,语用研究范围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在特定交际情境中的传达和理解,语用既涉及说话人利用语言和语境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涉及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32]。

为使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着眼点分类及分析更为清晰直观,在确定语言和语用为两大基本分类后,将其设定为一级关注点。在语言类一级关注点类别下,将标点使用正误、拼写正误、词汇选择正误以及语法使用正误这几种更为细化的翻译着眼点划分为二级关注点;在语用类一级关注点类别下,将表达习惯、语气、文化差异、含义(是否全面、是否清晰)这几种更为细化的翻译着眼点划分为二级关注点,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通过层级划分,形成标准化流程,帮助译者分层分级对翻译文本全面考量,提升译文准确度。

图3 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框架图

以语篇功能理论作为乡村公示语翻译过程中总领的翻译理论依据,形成有针对性、系统化的翻译研究框架,使就具体问题谈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从特殊走向一般,既提高了翻译效率,也提升了翻译质量,对后续翻译工作更具借鉴意义。通过运用这一翻译框架,可推动乡村旅游公示语的专业水平,加强乡村旅游国际推广力度,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

3.3 实例应用

3.3.1 中文公示语:农谚长廊(出处:秦岭留坝县火烧店镇)

翻译过程分析:根据《辞海》对于农谚的定义:“农谚,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知,农谚的重点在于农业生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农”体现为“农业”,以符合中文原意,所以使用“Agricultural proverb/Saying”一词。而此处“长廊”一词表达的是长长的走廊,结合具体环境可知,火烧店境内以山地为主,因此需避免使用与此地区环境相悖的特指含义词汇,例如“Promenade”。

建议译文:Agricultural proverb/Saying corridor

原公示语译文:Farmer’s Saying Promenade

对比分析:原公示语中将“农”翻译为“农民”而非“农业”,将“长廊”翻译为“滨海步行大道”。在无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研究框架的情况下,由于大部分译者对乡村文化和当地地理环境了解较少,易依照字面字词机械对译,产生中西文化差异,对译语旅客造成理解偏差,不能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阻碍文化传播。

3.3.2 中文公示语:碧莲池(出处:安庆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翻译过程分析:乡村旅游景区名常蕴含特殊民间文化背景,安庆巨石山的文化背景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碧莲池并非莲花观赏池,而是位于织女峰与龙头峰之间山谷中的一汪绿波盈盈的池水,相传织女初下凡时,被这池水吸引,常在此沐浴洗尘,并与牛郎演泽了"碧莲绝恋"的神话,碧莲池代表着织女呈给牛郎的深情厚意。故此处使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以使译文传达岀碧莲池的“牛郎织女”文化内涵。

建议译文:Bilian pool(It is said that when the Weaving Maid first came to earth,she was attracted by the pool water,so she often bathed here.Later,she played the legend of love here with the Cowherd)

原公示语译文:Green lotus pool

对比分析:原公示语中将“碧莲池”翻译为有碧莲的池子,在无科学的翻译研究框架指导的情况下,易于忽视文字背后深层的文化背景,单纯将中文词汇按照字面意义,生搬硬套到译语中,使译语读者产生名与实不符的质疑,有损旅地印象。

3.3.3 中文公示语:藏兵洞简介

中文公示语:藏兵洞简介——藏兵洞相传为三国马超所筑,隋末唐初,本村籍将军马三保将其扩大,现存大小洞八十多个,洞洞相连,犹如迷宫。按其功能分有瞭望台、作战指挥室、宿营区、通道陷人坑等,总长4500米,上下三层曲折迂回,利用出入口高差自然通风,被誉为“空中地道”。

翻译过程分析:在翻译过程之中保证标点、拼写、语法翻译的正确是翻译基础,这体现了译者的工作态度;“藏兵洞”中的“藏”属于汉语中的多音字,不同读音代表不同意思,需要对原语词汇含义分析透彻,通过查询藏兵洞的概念,确定此处为“藏”为藏匿之意,因此采用“hidden”一词;军事设施类的专用词语,属于术语翻译范畴,需采用规范翻译,故此处“作战指挥室”译为“COC(Combat Operations Center)”;汉语注重意境神韵,而英语注重理性逻辑,因此在涉及到体现意蕴的乡村公示语时,同一内容的不同语气给人感受也会不同,例如“迂回”一词的译法,若译为“turns many corners”则略显生硬,而译为“roundabout”则可保留原文曲折回环之意。

建议译文:Introduction of hidden soldier cave—It is said that the hidden soldier cave was built by Ma Chao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In the lat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y,the general Ma Sanbao,who registered residence in the village,expanded the cave.There are more than 80 existing large and small caves,which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like a maze.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these caves a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tower,COC(Combat Operations Center),cantonment and trapped passageways,with a total length of 4500 meters.The hidden soldier cave is roundabout and divided into three floors.It uses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trance and exit to provide natural ventilation,which is known as the aerial passageways.

原公示语译文:Introduction of Cangbing Cave—It was said that cangbing cave was built by Ma Cao of Sanguo,General Ma Sanbao from the village expanded it by the end of Sui Dynasty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There are still more than 80 caves now.One cave joins another one,just like a maze.It was divided into many parts by functions,such as,watching spots,command posts,encampment spots and traps under the passageways.It is 4500 meters long.It is divided into 3 floors.Bur it turns many corners.The fresh air can get into the cave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So it’s called a passageway in the air.

对比分析:由于缺乏框架化翻译研究,易导致翻译过程思考层次混乱。在无恰当的乡村旅游理论指导下,原公示语将 “马超”错拼为“Ma Cao”; 在 “One cave joins another one,just like a maze.” 和 “It was divided into many parts by functions,such as,···”两句中成分不完整;将“藏兵洞”译为 “Cangbing Cave”、将 “三国”译为“Sanguo”,以及将“作战指挥室”译为“command posts”含义不清,专用词汇选择失当;将“本村籍将军马三保”译为 “General Ma Sanbao from the village”,只能说明马三保将军来自本村,但是否是本村籍并不能体现,造成歧义。造成译文语言失当,表意不明,削弱乡村旅游对译语读者的吸引力。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工作在没有理论指导下进行时,由于考虑方向零散而导致译文质量欠佳,而有了一个系统化框架后,译者可以成体系、按标准的对公示语文本进行翻译,翻译效率高,译文质量佳,有利于在推广乡村旅游的同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

4 对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公示语语篇以信息性、指示性功能为主,感染性功能为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以译语读者的接受为中心,使译文在信息上实现清晰传递,同时在情感上实现预期导向。为满足乡村旅游公示语的翻译需求,指导现实相关翻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4.1 避免基础性语言错误

语言基础是实现乡村旅游公示语语篇功能的前提,基础性错误的出现反映出的是译者基础能力的欠缺、相关单位的审查不到位以及乡村旅游景点工作人员自身对于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因此,避免这类基础性语言问题的出现既需要译者本身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以及时刻保持认真工作的态度,也需要相关责任单位制定相关审查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多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避免因基础性语言错误造成游客对于乡村旅游景点的不良印象。

4.2 注重译语读者的需求

有研究者曾做过英语读者对中国旅游英译本反应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2%的译语读者认为对景色细节的大量描写给人感觉华而不实;此外,还有近70%的译语读者认为文本信息过多不仅阻断了文章的连贯性,同时也降低了阅读体验[33]。因此,实现信息的等效传递并不是要让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内容与形式上完全对应,而是要以译语读者的接受度为翻译核心,考虑该群体面对旅游宣传推广文本时,想要从中获取的信息有哪些,这些信息的需求程度依次是什么,进而据此决定在翻译时原文的翻译重点部分以及可删减的部分。

4.3 注重差异性文化的理解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然、政治、经济状况不尽相同,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强调神韵、格调、灵性,重视心境意绪的传达,主观色彩极为浓重,而西方民族则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重视事物的客观性[34]。因此,不同的文化特点投射到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中,就需要译者留意文化的差异性,比如诸多旅游公示语中会涉及到的成语、古诗词这类语篇翻译,就应将意象性的语言表达具象化,去虚存实,在受众群体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文化层面的输出,加强对译语读者感染力。

乡村旅游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间的转化,还包含着历史文化间的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翻译水平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建设和推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乡村文明建设,形成翻译研究框架用以系统性、标准化地指导乡村旅游公示语翻译实践,在提升译文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提出对相关领域翻译工作者的几点建议,以实现优化乡村旅游文化风貌,夯实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语篇译文旅游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旅游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