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2022-01-21王允娜邱连利
张 亮,王允娜,邱连利
1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省中医院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无明显病因,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消耗,致使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 以上[1],可能与家族遗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针灸减肥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特点[2],且对肥胖并发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运用温通针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 月在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及兰州市城关区振泰中医门诊就诊的120 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捻转组和提插组,每组40 例。温通针法组中男10 例,女30 例;年龄20~49 岁,平均(36.8±3.1)岁;病程3~16 年,平均(12.7±3.2)年。捻转组中男9 例,女31 例;年龄20~51 岁,平均(35.6±3.2)岁;病程3.1~15.9年,平均(11.8±3.0)年。提插组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21~55 岁,平均(34.9±3.3)岁;病程2~17 年,平均(12.5±3.2)年。3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4]: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18.5~22.9 kg/m2为正常体质量;23.0~24.9 kg/m2为超重;25.0~29.9 kg/m2为I 度肥胖;>30 kg/m2为Ⅱ度肥胖。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症学术会议标准》[5]中单纯性肥胖的中医分型标准:脾虚湿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身体困乏,腹胀,大便秘结或便搪,尿少或有浮肿,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濡细。符合以上症状2~3 项以上,舌脉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不限性别,年龄>20 岁且<55 岁者;3)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能够接受针灸治疗,完成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排除:1)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下丘脑、垂体疾病者,皮质醇增多、水潴留性肥胖者,性腺分泌变化者,遗传性肥胖综合征及药物性肥胖等继发性肥胖者;2)患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全身严重感染者;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4)近1个月内使用过其他减肥药(中药或西药)治疗者;5)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者;6)无法配合临床治疗,信息资料不完整者。
1.5 治疗方法针刺选穴:中脘、天枢(双)、带脉(双)、水分、气海、脾俞(双)、章门(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太白(双)。1)温通针法组行温通针法[6],施针时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即左手拇指按压于穴位下方经络,防止针感下传),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 min,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2)捻转对照组行捻转补法[7],施针得气后,左转为主(大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反复多次,针下有热感为度,守气1~3 min,留针后,缓缓出针按压针孔。7)提插对照组行提插补法,施针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反复多次,针下有热感为度,守气1~3 min,留针后,缓缓出针按压针孔。3 组每穴均操作60 s,总留针时间30 min,每日1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参考文献[4]制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体质量达标,BMI<24 kg/m2;显效:体质量下降4 kg以上或BMI下降≥3个指数以上;有效:体质量下降超过2 kg以上或BMI下降0.5~3个指数;无效:体质量无变化或下降不足1 kg,BMI下降<0.5个指数。
1.6.2 血脂指标检测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变化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温通针法组为87.5%(35/40),捻转组为77.5%(31/40),提插组为75.0%(30/40),温通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捻转组和提插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血脂指标治疗后3 组TC、TG、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温通针法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捻转组和提插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O.05;★表示与捻转组和提插组同期比较,P<O.05
组别温通针法组提插组捻转组例数40 40 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 7.51±0.91 5.59±0.48▲★7.53±0.89 5.71±0.66▲7.52±0.87 5.85±0.54▲TG 2.36±0.92 1.82±0.73▲★2.35±0.95 2.07±0.94▲2.34±0.96 2.03±0.97▲HDL-C 1.11±0.32 1.18±0.44▲★1.12±0.72 1.19±0.40▲1.14±0.77 1.17±0.46▲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传统医学中就有了关于“肥”的记录。《灵枢·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脂、有膏、有肉……肉坚,皮满者,肥”,第一次提出了“肥”的概念,并根据体型的差异将肥胖者的体态描述分为“脂人”“膏人”“肉人”三类。《黄帝内经》中认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描述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基本途径。《素问·玄机原病式篇》中曰:“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血为阴而主形体……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提出肥瘦与气血调节密切相关[8-9]。由此可见,脾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衡、气血运化异常可导致水谷运化失司,水液滞留,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出,水湿滞留、膏脂蓄积、邪毒浊气不排,又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紊乱而致肥胖[10]。
肥胖究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外因是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少劳多卧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濡养机体,水液代谢失司聚湿生痰,痰湿凝滞,脂化不运,滞留体内而形成肥胖。说明肥胖与脾虚痰湿密切相关,因此肥胖症中脾虚湿阻证型较多见[11-12]。痰湿皆为阴邪,非温化难以消其邪,因此治疗时应以健脾利湿、化痰通络为主[13]。
温通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烧山火手法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临床经验独创的特色手法,具有温通经络、化痰行浊、祛散风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它以健脾祛痰为治疗原则、补泻兼施,强调“健脾利湿”的重要性,通过针刺手法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加速局部气血运行,改善组织代谢,使局部脂肪得温则化,提高基础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目的。
在选穴方面,针刺减肥所涉及的经脉比较多,除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以外的12 条经脉均可选用,但主要集中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14-15]。本研究选用了太白(双)、阴陵泉(双)、中脘、天枢(双)、气海、带脉(双)、脾俞(双)、丰隆(双)、章门(双)、水分穴进行治疗。其中太白为脾之原穴,阴陵泉为脾之合穴,脾俞为脾之背俞穴,章门为脾之募穴,四穴合一,起到健脾助运的作用;中脘为任脉腧穴、胃的募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为祛痰要穴,二穴与阴陵泉、水分穴配合起到分利水湿,蠲化痰浊的作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通利肠腑、降浊消脂,且与中脘配合又可抑制食欲,佐以治疗肥胖之要穴带脉穴及补气养血之气海穴,共奏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3 组患者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体质指数降低,且温通针法组改善最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温通针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可明显降低患者体质指数,调理脏腑功能,有振奋中阳,升清降浊,除湿化痰,减肥降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