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2019-02-25张天文李记泉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阴陵泉腧穴医家

张天文,李记泉,沈 儒,王 巍

(辽宁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110032)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腧穴是经络循行路线上的敏感反应点。以经络学说和腧穴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治法,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病经验。古代医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对穴位的临床实践总结,以中医学特有的取类比象、三才相参的思维模式而命名腧穴,用以指导临床。穴位有名称,而应名副其实。正如《千金翼方》所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通过整理腧穴的命名文化,挖掘腧穴的文化意义和本质,有利于深刻认识腧穴的理论内涵,有效发挥腧穴的临床功效。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一的合穴,古今医家对其记述颇多。如《圣济总录》有“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针入五分”的记载,对本穴的定位、主治、针刺深度皆有详尽描述。现代中医临床在本穴治疗胆绞痛、肾绞痛[1]、尿潴留[2]、肩周炎[3]等疾病的作用机理方面有系统研究。然而古今医家对本穴命名渊源及其与临床应用之间关系的记载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梳理。本研究以阴陵泉的不同命名为切入点,通过详细剖析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的关系,以期精准使用本穴,扩展本穴的临床应用范畴。

1 阴陵泉、阴之陵泉、阴陵之泉与阴陵的文化释义

“阴陵泉”与“阴之陵泉”的称谓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有言:“热病挟脐而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第一次记录了本穴如今通行的称谓——阴陵泉。阴之陵泉亦见于《灵枢》,如《灵枢·本输》载:“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阴陵之泉则多见于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如《经络汇编》有言:“足太阴脾中洲……可即步阴陵之泉……。”张志聪亦曰:“夫天气在上,水泉在下,地居于中,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坤土。不曰阴陵泉,而曰阴之陵泉,谓地下之泉水也。”阴陵见于宋代针灸著作《针灸神书》:“阴陵气下补三回,七次关元盘右陪,再取阴交凭气下,便中小水急相催。”

阴陵泉、阴之陵泉与阴陵之泉的称谓,属同一类命名方式,只不过助词“之”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起关键表意作用的字是“阴”“陵”与“泉”。“阴陵”的称谓,虽无“泉”字,然而根据含义也可以归于此类。

1.1 “阴”与化湿理气

古代文献对“阴”的记载,范围较广而寓意颇多。《太极图说》有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揭示自然万物阴阳互根、相长相生的基本内涵。《说文解字注》从自然方位角度阐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山的北面由于日光稀少,偏僻阴暗,位潮湿冷落之处,易生阴邪,故其性属阴。《素问 ·金匮真言论》从人体内外解释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阴陵泉在膝关节内侧,胫骨上端、踝突之下的凹隙中,位居人体阴面,故取“阴”字以名之。此穴位置低洼,易生汗液,较为潮湿,性质亦属阴。本穴属五输穴之一的合穴,五行属水,亦为阴。综合天道与人道而言,“阴”字很好地反映了穴的阴阳属性。若以针灸或按摩等方式作用于此穴,可激发至阴脾脏之经气,有效调节脾脏气机升降失常,以及脾脏运化水湿异常为患的病证。

1.1.1 治疗脾湿泄泻 《灵枢·四时气》记载:“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针灸聚英》曰:“逆气而泄刺阴陵泉。”脾虚不运,湿浊阻滞,无以升清致饮食完谷不化而泄,补阴陵泉久留针以治之。针刺选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为主穴,可辨证论治各型小儿腹泻[4]。阴陵泉作为《针灸处方大辞典》中治疗泄泻出现频次最高的十大腧穴之一[5],对泄泻的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2 治疗水湿肿胀 张景岳有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阴陵泉的健脾化湿、利水消肿功效对各种水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千金翼方》记载了艾灸阴陵泉治疗水肿难卧的病证,如“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而《百症赋 》亦云:“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任萍萍等[6]利用温针法取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治疗围绝经期水肿,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1.1.3 治疗痰湿阻脉 阴陵泉可健脾祛湿化痰,以根除生湿酿痰之源。胡幼平等[7]采用电针双侧丰隆、阴陵泉治疗原发性痰浊型高脂血症,与药物治疗相比,针刺改善脘腹胀满纳呆、体胖身重、倦怠乏力等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明显。钟文彬[8]治疗风寒湿痹型痛风,即《内经》所言“痛痹”,选用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祛风除湿,疗效良好。

1.1.4 治疗气机紊乱 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共同调节脏腑气机升降,升降有常则十二经脉畅通无堵。脾经之气在合穴阴陵泉处深入内脏,联络胃腑阳经,同时“合治内腑”。因此,阴陵泉具有调节脏腑气机升降的作用,尤其在胃肠腑气的调整上。《医学纲目》记载:“腹中气胀,嗑嗑不嗜食,胁下痛,阴陵泉主之。”基于此,周文容等[9]采用按摩阴陵泉治疗,发现可有效促进腹胀患者在短时间内排气和排便,且病情无复发。

1.2 “陵”与理气活血

陵,从阜从夌。阜意为“大土山”。《尔雅·释地》有云:“大阜曰陵。”《说文解字注》亦云:“陵,隆也,體隆高也。”《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膝关节的胫骨内侧髁高突似陵,本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如山陵之下,故取“陵”字以命名此穴。肘膝关节是合穴聚集地,气血旺盛,似江河水流汇合凝聚成湍流之势进入湖海,易成壅滞、瘀堵之状,致气血枢机周流不利。通经活络以治疗局部病证,是腧穴功效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临近膝关节,临床常取本穴理气活血、通经活络来治疗膝关节局部及远端的病证,疗效颇佳。

1.2.1 通调局部气血 《普济方·针灸》云:“阴陵泉治足湿痹不能行。”下肢痹证多为风寒湿凝滞经络气血,日久血瘀、痰瘀互结、痹阻经络而成疼痛酸楚,甚至发展为关节变形、不能行走之证。张丽蓉等[10]取外膝眼透内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膝阳关透血海穴治疗膝部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不适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类经图翼·玉龙赋》云:“阴陵,驱膝肿之难消。”透刺配合艾灸治疗膝关节炎改善膝肿疗效确切[11]。

1.2.2 通调远端气血 阴陵泉的通经活络作用不仅局限于局部,还可以通过经脉循行作用于远隔的部位以疏通经络治疗病证。《难经·二十八难》云:“阴维起于诸阴交也。”阴维脉维络诸阴经,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同时脾经循行上接多气多血之胃脉,下续心经,心又主行血脉,因此现代临床多运用本穴治疗各肢体关节病变。谢六生[3]治疗肩周炎直刺双侧阴陵泉即获效。《灵枢始终篇》言:“病在上者,下取之。”晏小霞[12]治疗肘关节部骨折后功能障碍取健侧阴陵泉疗效独特。方向明[13]透刺阴阳陵泉治疗急性小儿斜颈,本病属痉证,阴陵泉配合筋会阳陵泉起到解除急性肌紧张、调气血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家继承不拘泥于古,创新不离其宗。

1.3 “泉”与津液输布

《说文·泉部》:“泉,水源也。”形容水从石洞流出,汇成河川的样子,泉与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质研究认为压力差在泉水涌至地表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认为:“阴陵泉者,是阴筋陵结甘泉,升润宗筋,上达胸膈,以养肺原,故名阴陵泉。”脾脏经气经过地机后深入泉,于泉眼(阴陵泉)处喷发向上,润养肺脾。古代本草认为新汲取的井泉之水具有医疗价值。《嘉佑本草》载:“凡诸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固亦损人。”流动的、未被污染的泉水对人体大有裨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浓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井泉之水似脾津四布,源源不断自阴陵泉处奔涌而出,通达人体上下,畅达濡养周身。《针灸大成》认为“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1.4 水液代谢

《杂病穴法歌》言:“小便不通阴陵泉。”《备急千金要方》载:“遗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阴陵泉,随年壮。”可知古代医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善用本穴,当代使用阴陵泉治疗尿失禁[14]、尿潴留[2],均能较好地改善排尿情况。

2 “膝底”的中医文化内涵

阴陵泉的别名“膝底”比较少见,产生于近现代前期,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用解剖位置使穴位命名简化。如清代《验方新编》曰:“膝底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即阴陵泉穴,足太阴经。”膝底的命名文化涉猎范围狭窄,不足以阐述阴陵泉的全部功用,由此古今医家使用频次较少。

3 结语

从“阴”与运化水湿、“陵”与理气活血、“泉”与津液疏布三方面可知,不同的文字从不同文化角度阐释了阴陵泉的临床功用,将传统文化与临床效用紧密贴合。与此同时,现代临床医家对腧穴的基础功效有了进一步的发掘。探寻腧穴的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的关系有利于传统针灸之道的薪火相传、深入研究与拓展应用,中医学者应给予古今医籍足够的重视,不断解读、研习中医学典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医疗方式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当代医家理应着力挖掘经穴的传统作用,并在现代临床工作中创新使用。因此,探究穴名的深意以明示腧穴治疗作用的前世今生是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精准运用腧穴疗疾的根基,中医学者应积极研究探讨腧穴的源流和治疗价值,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阴陵泉腧穴医家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五)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