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多项生物医药卫生健康成果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2-01-20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张浩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4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肝癌临床

——文图/ 《中国医药导报》主笔 潘 锋 记者 张浩臣

11 月3 日,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呈现持续激励基础研究、强调成果应用积淀、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三大特点,共评选出264 个获奖项目、10 名科技专家和1 个国际组织。据统计,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及生物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项目超过30 个,其中“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 项,“2020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 项,“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 项,二等奖20 项。获奖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服务“健康中国2030”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难治性骨病治疗水平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裴国献教授、郭征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骨缺损修复救治体系与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团队历经20 余年探索,针对长段骨缺损应用组织工程再生骨实现了由移植变再生,首次提出了血管神经与组织工程骨同步构建理论;研发并转化了系列组织工程骨材料;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长段骨缺损组织工程骨修复。针对超长骨缺损应用3D 打印仿真假体实现了由机械变仿真,首次提出了仿生梯度孔隙设计假体构建新理念,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骨缺损3D 打印假体复合腓骨移植重建,假体并发症发生率由33%降低至3.1%。

张曦教授获奖团队

针对感染骨缺损,首创抗感染活性骨同期修复新技术,实现了由延期变同期,首创感染性骨缺损“抗感染”与“骨修复”同期治疗新模式,自主研发抗感染活性骨,治愈率由59.1%提升至88.7%。针对复合骨缺损首创“健供式环路移植”新术式,实现了由截肢变保肢,在国际上创新设计了“健供式环路移植”新术式,成功实现了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保肢修复,手术成功率达到100%。该成果获写入国际权威专著及教科书6 部;获发明专利26 项,医疗器械注册证1 项;制定行业标准及共识5 项;在军内外386所医院治疗患者103 428 例。

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范存义教授领衔完成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post traumatic elbow stiffness,PTES)发病率高达20%,治疗困难、疗效差,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甚至导致终身残疾。研究团队通过近20 年潜心研发,提出了新型肘关节功能障碍分型和评分标准,建立了多项关键治疗技术;同时揭示了PTES 的重要发生发展机制,对PTES 治疗相关的组织粘连、异位骨化、神经并发症等问题制定了相应干预新策略。

研究人员创立了以影像与功能相结合的PTES 临床新分型与功能评判标准,采用“双间隙”入路,实现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病理组织精准切除。首创了PTES 静力与动力性稳定重建技术,创新了外支架固定方式,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达到早期康复的目标。提出了PTES 术后三大并发症防治新策略,建立了异位骨化切除新标准、筛选异位骨化治疗靶点并临床转化,提出了减轻滋养血管损伤,降低动态张力的神经功能保护新策略,发现了神经免疫微环境重建、组织粘连形成新机制。建立了我国最大的PTES 诊疗平台,技术成功推广到16 个国家和国内25 个省市的54 家医院,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该研究为推动肘关节外科的发展,确立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康来教授等完成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足踝部伤病发生率高,危害重,致残率高,是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常见及难治性伤病,传统手术疗效差并发症高,部分伤病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治疗。唐康来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团队强强合作,历时15 年开展系统性研究,开创性地将关节镜微创技术用于足踝运动损伤治疗,创建了镜下韧带修复/重建技术来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重返运动率;将关节镜技术拓展到距下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等足部小关节,解决了开放手术盲区;创建了内镜技术治疗关节外疾病,如止点跟腱腱病等,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疗效。研究团队最终创建了治疗难治性踝关节伤病系列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全新阐释了足跟部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建立了内镜造腔治疗新策略,创建了足部严重畸形非融合矫正治疗新体系,建立了终末期关节病及复杂骨折精准治疗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足踝外科整体治疗水平,极大推动了我国足踝运动医学的发展。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杨驰教授团队完成的“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唯一可动关节,主导下颌骨运动,参与语言、咀嚼、呼吸及表情等重要功能,颞下颌关节疾病除影响上述功能还可继发牙颌面畸形。研究团队历经30 余年攻关,针对关节病及其继发牙颌面畸形诊治这一世界性难题,构建并实践了颞下颌“关节-颌骨-咬合联合诊治模式”,基于中重度关节病可致牙颌面畸形所提出的联合诊治模式,通过系统规划手术和正畸计划,将关节与正颌或颌骨重建手术同期完成,既缩减手术次数又可最终实现三者形态和功能协调平衡。对有保存价值的移位关节盘,团队根据复位的难易程度分别开发了关节镜盘复位缝合技术和开放性锚固技术,开展了关节镜专用器械和开放手术锚固钉的创新设计和改进,经国内36 家国际20 家医院16 000 余例病例验证,成功率达到95%以上。

当关节病变波及颅底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区”。杨驰教授团队创建了“关节-颅底联合重建体系”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变“不能修复”为“能修复”,解决了复杂病例不能同期重建关节的国际难题。团队还创建了颞下颌关节外科数字化诊疗平台,创新了设计多种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手术,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精确性和稳定性、减少了手术时间,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进一步确立了我国颞下颌关节外科的国际引领地位。

肿瘤防治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指导参与下,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创新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了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了一体化肝癌诊疗体系。

2020 年我国有超过41 万例新患肝癌,超过39 万人死于肝癌,提升肝癌诊治效果早发现至关重要。肝癌是多基因、多组学、多步骤发展而来的疾病,为实现更大范围的早期发现,2011 年起周俭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究,团队构建的循环miRNA 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临床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提高30%,成果已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肝癌miRNA 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全国200 多家医院得到应用。进一步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试剂盒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0%,临床应用后不但可以弥补40%肝癌甲胎蛋白检测不提示阳性的不足,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早期、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国际著名期刊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曾发文并配文述评称,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

肝癌复发转移一直临床难题,周俭教授团队研发了用循环肿瘤细 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来预警肝癌转移复发的新方案,只要通过抽血就能预警复发。团队还证实外周血EpCAM+CTC 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这一指标较影像学提前4.8 个月,较AFP 指标提前8.5 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在肝癌治疗方面,团队制定了“克服肿瘤异质性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系统研究了肝癌肿瘤的异质性,明确了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机制,同时首次发现靶向深度测序能克服肿瘤异质性并发现靶向治疗位点,构建了“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指导临床”,上述研究使肝癌从绝症变为部分可治,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由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张曦教授牵头完成的“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40%~60%不能治愈,被称之为难治性白血病,难治性白血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为解决难治性白血病耐药机制不明和缺乏安全有效治疗手段这一国际医学难题,陆军军医大学联合徐州医科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历经20 年艰苦攻关,从“微环境重塑”这一新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张曦教授介绍,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白血病微环境“庇护”和损伤新机制,提出了“微环境重塑”新思路,为探索逆转难治性白血病耐药和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的临床诊治新策略奠定了基础。基于微环境“庇护”机制,创建了难治性白血病精准筛检和逆转耐药新技术,提高了难治性白血病的检出率和临床疗效。立足“微环境损伤”修复,建立了难治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防控新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移植安全。课题组牵头制定了基于“微环境重塑”的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技术,完成了基于微环境重塑的难治性白血病国内最大规模病例诊治研究,2 年总生存提高21.5%,临床治愈65.1%,显著降低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构建的创新技术体系为解决难治性白血病难题提供了诊治新策略。项目成果在苏州大学附一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等全国300 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其创新特色和疗效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有力推动了学科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领衔完成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为民教授团队从2001 年起长期致力于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了肺癌早筛早诊体系,突破了肺癌诊治中诸多难题,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以及肺癌早期诊断率和5 年生存率“双提升”的目标。

李为民教授团队聚焦“肺癌家族史风险基因”,对四代均患肺癌的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首次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了中国45 岁以下大样本年轻非吸烟者肺癌分子特征,提示年轻、非吸烟群体也进入了肺癌高危人群中。针对肺部小结节容易漏诊、误诊和性质难以判别这一临床问题,团队开发了肺结节/肺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对3~5 毫米肺小结节的快速检出和准确判断且阅片效率提高了50%,对肺结节性质判断准确性达到90.39%,高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155 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此外,项目团队通过集成创新使手术可治愈的早期肺癌诊断率提高了10 倍,达到11.82%(全球仅1.1%),早期肺癌诊断率从2011 年的26.48%提高至2018 年的60.78%。

创建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新策略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志红教授团队完成的“肾小球肾炎的诊疗新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慢性肾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免疫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和狼疮性肾炎最为常见)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病因,但长期以来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不清,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和个体化诊疗策略,缺乏预后评估和患者管理体系。为解决临床所需刘志红院士带领团队经过近20 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肾小球肾炎的诊治水平。

一、创建了肾小球肾炎治疗新方法和新策略,重塑了治疗模式,提高了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水平。在国际上首创“多靶点”新疗法,疗效显著优于现有疗法,为狼疮性肾炎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开拓了新领域;创建了“基于肾组织病变性质选择免疫抑制剂”治疗新策略,解决了国际上IgA 肾病免疫抑制治疗存在的争议;建立了肾小球肾炎亚型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新策略,提高了个体化治疗水平。

二、建立了预后判断新方法,构建了预后评估新体系,推动了肾脏疾病精准诊疗。建立了国内首个肾小球肾炎大样本随访的队列,明确了我国肾小球肾炎肾脏长期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IgA 肾病肾脏预后危险分层预测模型(NJIgAN-RSS),搭建了在线应用平台;发现了基于发病机制的肾脏预后新型生物标志物miR-196 和纤维蛋白原,提升了对肾脏疾病预后的预测能力;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IgA 肾病治疗达标值,被国际学术界推荐为IgA 肾病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

三、发现肾小球肾炎发病新分子,阐明了免疫抑制治疗新机制。首次发现足细胞损伤的关键分子miR-30 及其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干预靶点;首次发现糖皮质激素(激素)通过诱导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发挥其免疫抑制效应,发现激素部分通过稳定miR-30 发挥其足细胞保护作用新机制。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教授领衔完成的“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糖尿病临床表型异质性大,有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和2 型 糖 尿 病(type 2 diabetes,T2DM)等多种亚型,难区分,易被误诊误治,明确糖尿病免疫病因分型诊断、阐明发病机制,对于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周智广教授团队在长达25 年的持续攻关研究中,从糖尿病免疫诊断新技术到发病规律、免疫发病机制再到创新治疗策略及推广应用,突破了现有的诊治瓶颈,实现了全链条创新。在临床诊断方面,建立了高敏感性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放射配体法,使检测敏感性由不足50%提高到82%,特异性提高到98%,突破了我国糖尿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困境。揭示了我国糖尿病各亚型的患病人群特征与规律,解决了糖尿病精准免疫分型的临床难题。首次证实中国存在病情凶险的暴发亚型,约占新发T1DM 的10%,其中约半数以上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更新了国际上对“暴发T1DM 为非自身免疫疾病”的传统认识。

在发病机制方面,周智广教授团队揭示了糖尿病免疫发病的关键机制,推出了反映疾病免疫启动和病情程度的系列新指标。在治疗策略方面,开辟了T1DM 治疗新路径,开启儿童青少年经典T1DM 干细胞教育治疗新方法,实现了T1DM 的免疫病因治疗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为T1DM 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项目组建立的胰岛抗体检测技术实现了我国糖尿病诊断分型的重大突破;发现的糖尿病代谢免疫新机制,提供了糖尿病诊治新型标志物和药物新靶点;开发的血糖监测产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相关诊治技术在全国30 个省级行政区4000 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牵头制定的中国指南和共识,引领了我国糖尿病免疫诊治的技术进步,提高地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开创了国际糖尿病免疫学领域的新格局。

提升脑血管病诊疗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完成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脑血管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该研究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标,解决多个关键技术和体系问题,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一、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通过“绕行”基因的方法筛选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的适宜替代方案,使脑血管病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

二、创立了以精准治疗等适宜技术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经循证研究证实该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 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

三、创建了集卒中单元—卒中中心组织化管理模式,以及集国家、省级、市县层级化质控架构、国家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

四、完成了国家卫建委唯一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3项行业指南,累计转化经费1.05 亿元人民币,研究结果成为中美等多国脑血管病指南更新和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由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等完成的“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基于人体对缺血缺氧的适应本能,探索了如何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首次提出了“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了低氧适应脑保护作用,阐明了其抗缺血缺氧损伤机制。首创“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证实了其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揭示了“干预外周、保护中枢”机制。研发了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专用设备,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了临床转化。建立了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新策略,制定了《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并向全球推广。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振亚等完成的“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人员围绕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新理论体系;创建了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建立了新型的优质细胞制备技术,创建了移植微环境优化技术;创建了提高细胞驻留率与存活率的细胞移植系列新技术,开发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应用创新技术显著提升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临床效果,建立了心脏疾病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标准,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基础研究服务临床实践

麻风是经呼吸道传播,可致残、毁容的一类古老的传染病,一旦患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获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福仁团队围绕毁容致残和治疗过中发生的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等难题,致力于消除麻风危害,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开展科研攻关,历时十余年,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推广应用。

张福仁团队发现了麻风发病系列风险因子,揭示了麻风免疫遗传学机制,成功构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了麻风精准化学预防并开启了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的新视角,发现了麻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有的多效性基因。这些发现提示随着麻风等慢性传染病的控制,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将逐年上升并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获奖成果不仅为消除麻风危害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揭示了人类疾病谱由慢性感染性疾病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变迁的规律,为调整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程涛教授团队牵头的“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发生扩增、恶性转变、损伤(疾病)反应等多方面,系统开展了HSC 发育规律、调控机制及再生策略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的精确起源及体内发生和扩增机制;发现了造血干细胞恶变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阐明了造血干细胞在病态环境下的受抑规律并提出再生新策略,这些成果对于推动造血干细胞再生研究以及整个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有着引领的典范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李亚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应用基础研究”,获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克服耐药是改善化疗效果的重大挑战。李亚平研究员团队以克服肿瘤化疗耐药为目标,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在设计、构建新型纳米载药系统,以及揭示其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作用机制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率先阐明了纳米载药系统的物理药学因素影响耐药肿瘤中的化疗药物转运规律;系统研究并揭示了纳米载药系统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精准递送+时序释药”克服肿瘤化疗耐药新策略,实现了协同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创新突破。该研究丰富了科学界对纳米药物克服肿瘤化疗耐药的认识,提高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推动了药物递送领域的发展。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教授团队完成的“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研究针对慢病高危人群和遗传病家系,创建了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临床精准防控两大技术体系。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队列和配子/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对发育源性代谢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传代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在临床上进行了预警和转化应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研究人员将疾病的起源从胎儿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发生阶段,创建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为从源头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组针对遗传性出生缺陷,对孕前携带者筛查、产前基因诊断、胚胎遗传学诊断进行了技术集成创新,共完成20 000 多名胎儿遗传学诊断,避免了2000 余个家庭出生遗传缺陷儿,临床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100%,成果在全国23 省市得到推广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商洪才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长期以来临床疗效优势难以客观评价和精准呈现,是中医药守正创新进而走向国际的瓶颈之一。该研究历时十年,创建了群体个体证据相融合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在建立产证规范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个体精准诊疗特色内核,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关键算法,创建了循证目标成就评量、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医核心证候集、医患共建平行病历等适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系列方法与关键技术,形成了系统并开展临床实践,有效促进了循证规范与中医特色之间的融合。从规范产证、精准辨证到高效用证与验证,覆盖了中医药高质量证据从产生到应用的全链条,使优质证据高效转化为“临床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推进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研究员领衔完成的“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刘昌孝院士提出并建立了以“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创新研发系统创新模式,建立了涵盖“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先进制造”的全过程中药创新研发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并应用于指导中药新药研发和上市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获奖成果利用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国际化注册,为我国中药生产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国产药械创制实现从无到有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和石药集团共同申报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产业化”项目,获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着力攻克传统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存在的特异性差、质量不均一、产业化困难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建立化学法PEG 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酶法重组蛋白药物定点修饰并取得技术突破,促进了我国重组蛋白药物的跨越式发展,为满足临床重大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该项目研究成果为社会提供了质量可控、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的创新药物,所建立的蛋白药物研发关键技术体系、药物开发思路和产学研合作向临床转化的模式,为我国重组蛋白药物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教授评价说。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共同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历经十年,克服了磁共振成像扫描时间长,成像速度慢的研发难题,成功研发出了中国首台3.0T 高场磁共振”,首次实现了核心部件100%自主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此前国内高端的3.0T 磁共振产品100%依靠进口的局面,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实现高场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的国家。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实现了高倍加速,在高时间分辨率动态成像、高分辨率快速血管壁成像以及腹部小肝癌等诊断方面得到应用。基于这一高场强磁共振系统联影医疗现已推出多款高场强磁共振设备,包括世界首台超大孔径75 厘米磁共振uMR OMEGA、一系列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产品等,实现了高端磁共振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和临床应用。

顶天立地为人民

呼吸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紧密围绕“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以及早期干预”科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由钟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冉丕鑫教授领衔,自1971 年起率先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肺癌复发风险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早期干预及综合防控进行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隐匿性哮喘”“无管手术”“慢阻肺早期干预与综合防控”等概念,对我国呼吸疾病的防控、诊疗及预后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立。由中华医学会提名的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荣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团队开展了烈性呼吸道传染病致病原及发病特征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及国际突发卫生公共事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2003 年团队率先明确了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病毒的致病机制并实现了世界上最高的救治率,构建了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防治 体 系,在SARS、H1N1、H5N6、H7N9 的防控中起到核心作用。

团队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肺癌微创手术与早期防控体系,大幅提高了肺癌生存率。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贯彻肺癌手术“全程微创”的理念,自主研发了全流程革新的肺癌微创根治术体系,使胸腔镜微创手术适用于95%以上肺癌手术,并证实微创对比开胸手术可提高6%的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减少60%;率先将高选择性自主呼吸麻醉模式应用于微创胸外科手术,实现完全“无管化”,极大减轻术后疼痛及加快康复;创建了全球通用的预后预测模型,以指导术后精准辅助治疗,使近1/3 术后患者免受不必要的化疗,建立了国际首个基于血浆ctDNA 检测的高敏感度(80%)的无创早期肺癌诊断平台,推进了肺癌的精准治疗。

团队构建我国慢阻肺早期干预和综合社区防控模式,精准揭示了我国慢阻肺防控现状和危险因素,引领的早期防控。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的使命。”钟南山院士说。(封面图为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裴国献教授)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肝癌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