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床旁助手的操作体会
2022-01-18田东立芦恩婷
田东立,窦 磊,芦恩婷,张 颐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辽宁 沈阳,110001)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作为成熟技术在妇科领域开展已有15年,推动了妇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手术时,术者远离手术台,手术台上的工作则由床旁助手完成,这对助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床旁助手需进行多项工作,如指导机器人对接位置、更换机器人手术器械、提供精准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调整术野清晰度等。床旁助手的失误可能导致更多不良情况发生,增加中转开腹的几率。成熟的床旁助手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手术安全性[1]。笔者参与500余台机器人手术,现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术者与助手相互配合四个方面总结床旁助手的操作体会。
1 术前准备
周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准备包括了解患者病史、合并症、术前宣教及手术体位、手术方案等。术前助手需要与术者共同了解患者手术史、合并症等情况,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存在盆腹腔粘连,合并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手术时间不宜太长,助手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对手术的判断从而采取一定措施,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详细阅读患者的盆腔超声、全腹增强CT、盆腔增强MRI、血清肿瘤标记物等检查,确定肿瘤位置、性质,术前精准诊断,与术者共同探讨制定手术方案。助手需进行术前宣教,主要使患者了解机器人手术的成熟性与安全性,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机器人手术的术前准备与腹腔镜手术相似。以往认为术前肠道准备可降低感染率,减轻肠道对手术视野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研究表明[2],术前肠道准备会增加患者的心理与生理负担,但对手术部位感染率、操作视野、手术时间无明显影响。对于可能存在盆腔粘连、肥胖、行淋巴结切除及外阴癌手术的患者,临床上通常予以肠道准备。我们的实践表明,对于良性疾病且不合并盆腹腔粘连的患者,不行肠道准备,术中亦不会影响操作,因此建议对患者选择性进行肠道准备。由于机器人手术时间较长,存在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抗血栓压力袜的使用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3]。初期我们均使用抗血栓压力带,随着机器人手术数量的增加,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建议无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不使用抗血栓压力带。
患者体位的摆放十分重要,合适的手术体位可清晰暴露手术视野、避免患者身体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头低足高位是妇科微创手术的常用体位,Trendelenburg平均28度倾斜的头低足高位,能完成大多数妇科机器人手术[4]。头低足高位角度越大,手术视野越清晰,但长时间的过度手术体位对身体脏器存在影响,常见并发症有眼部水肿、脑水肿、视神经损害与肺不张等[5]。此外,术中头低位时患者易向头部滑动,手臂外展可能引起臂丛神经损伤,截石位可能引起下肢神经损伤。相关文献表明[6],通过控制体位角度、采用防滑垫、肩托、固定带、上肢收拢等方式可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常采用头低30度位,如果患者肥胖或肺功能较差,可根据术中血氧情况适当减少倾斜角度。收拢患者上肢、垫海绵垫,以避免神经损伤;采用压疮贴、硅胶垫,以防止出现压疮;亦可用肩托、束缚带固定患者。本研究中未发生手术台滑脱、神经损伤。
2 术中操作
手术切口的选择及成功建立气腹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切口选择不佳会影响机械臂活动及助手操作空间,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应谨慎选择切口,术前应对盆腹腔粘连情况进行评估,盆腔粘连容易增加手术副损伤。我们采用经脐穿刺气腹针建立气腹,使肠管远离腹壁,Trocar置入更加安全,如果盆腹腔粘连严重可采用开放式入腹。我们最常设置的切口位置为脐上正中距耻骨联合20~25 cm向左偏2~3 cm处,穿刺12 mm Trocar,置入机器人摄像臂,于摄像臂穿刺孔右侧10~12 cm偏脚侧15°~30°穿刺8 mm Trocar,置入1号臂,于摄像臂穿刺孔左侧8~10 cm偏脚侧15°~30°穿刺8 mm Trocar,置入2号臂,于1号臂穿刺孔与摄像臂穿刺孔连线正中偏头侧5 cm穿刺10 mm Trocar(第1辅助孔),见图1,根治性手术时将第1辅助孔改为5 mm Trocar,于1号臂穿刺孔右侧6~8 cm偏脚侧15°~30°穿刺10 mm Trocar(第2辅助孔)。子宫肌瘤切除术采用经脐四孔法施术,见图2,第一穿刺孔位于脐部,置入镜头臂,第二穿刺孔位于脐左侧8~10 cm,足侧0°~30°置入1号臂;第三穿刺孔位于脐右侧10~12 cm,足侧0°~30°置入2号臂;第四穿刺孔为助手辅助孔,位于第一、第二穿刺孔连线中点垂直上方5~8 cm。这种穿刺位置设计的优点是脐孔为腹壁最薄处,穿刺路径短,腹壁下血管少,延长切口取瘤时不容易发生皮下气肿及血肿,且缝合后腹壁较美观,见图3。脐孔切口既体现了单孔机器人手术取瘤的优势,又避免了单孔机器人手术器械碰撞导致的操作困难,便于肌瘤切除、缝合等操作。
图1 常规手术Trocar位置 图2 子宫肌瘤切除术Trocar位置 图3 经脐取瘤缝合后外观
如果患者肥胖,可在图1中1号臂与2号臂位置使用12 mm Trocar内插入8 mm Trocar,间接延长Trocar长度,以应对患者腹壁肥厚。在摄像臂监视下,如果穿刺部位存在粘连,应避开粘连部位,如果粘连范围较大可先连接机器人分离粘连后再行穿刺。对于肿瘤较大或需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适当上移穿刺孔位置可增加盆腔操作空间。
机器人主机体积较大,其摆放位置可影响手术进程。最初我们将机器人主机置于患者两腿之间,术中出现患者下肢限制机械臂调整、举宫助手操作范围有限的情况,查阅文献后尝试采用机器人主机侧入位,改进了上述不足[7]。连接机械臂时应注意机械臂与患者下肢间保留一定距离,以免术中机械臂活动伤害患者。机械臂与Trocar连接后,摄像臂直视下安装器械,调节机械臂大臂呈外展,增加机械臂间的距离,扩大外部机械臂操作空间,同时上提机械臂,以增加盆腹腔内的操作空间[8]。
经验丰富的床旁助手应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术中积极配合术者,暴露术野、辅助牵拉、传递物品、操控吸引器等,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9]。机器人手术中常发生机械臂间的碰撞,可选择将器械的较大部分放置于腹腔内,在体外小范围活动即可完成操作[10],避免大范围活动出现机械臂相互碰撞。摄像臂的运动有时会压迫患者面部,可通过上提摄像臂、调整Trocar在腹腔的深度解决。由于术者远离手术台,术中助手应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关注多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包括视频显示器、气腹压力及机械臂与患者身体之间的碰撞,发现异常及时反馈,如出现机器人系统失灵、术中大出血等情况应迅速反应,配合术者清理术野、准确暴露出血点并止血。
3 术后处理
术毕缓慢恢复患者体位,床旁助手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时间较长的复杂手术,术毕应注意皮下气肿、下肢血液循环、呼吸功能等问题。患者消瘦、Trocar反复置入或外阴癌手术等容易并发皮下气肿,一旦发现需监测二氧化碳分压,提高吸氧浓度,检查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受到影响。术后球结膜水肿患者,采用萘敏维滴眼液治疗即可好转。手术时间超过8 h的患者应警惕头皮血肿,常出现在枕骨受力部位,术后可缓慢吸收。术后可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措施,以加快术后康复,麻醉苏醒后可饮水、早期下床活动、早期拔除尿管锻炼排尿功能,以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下肢血栓形成的可能。
4 术者与助手的配合
除助手需要积极配合外,术者还应注意以下内容:(1)术者与助手的视野不同。(2)助手可操作范围有限,无法精准到达手术区域的某些部位。(3)与腹腔镜手术不同,机械臂占据了大量空间,使助手与手术台保持距离并伸直手臂工作,助手操作的灵活性下降,并且还会增加助手的人体工程学负担。(4)术中机械臂突然向外移动可能伤及助手,移动助手的仪器时也可能伤及患者[9]。外科医生与助手必须了解彼此的局限性,并制定出协调一致的手术动作以相互帮助,使助手可积极地参与复杂的操作,从而使控制台外科医生变得轻松。
5 总结
机器人手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术者,但提高了对助手的要求与负担,助手在整个围手术期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术前评估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肠道准备及抗血栓压力带,选择合适的体位,避免出现损伤;术中掌握机械臂调节,保持与机械臂的距离,防止受伤;与术者配合默契,迅速应对突发情况;术后关注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手术中配合术者、避免失误、加速手术进程、减少并发症,协助术者真正达成微创手术的目的,发挥微创手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