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体会

2022-01-18蒋徐维郝余庆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括约肌胆总管球囊

蒋徐维,丁 俊,郝余庆

(1.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1999;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胆胰外科)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好发部位为胆总管中下段,与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PDD)是指起自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2~3 cm的外向性囊袋状突出,可导致乳头功能障碍及结构异常,并影响胆汁顺畅排泄,与胆胰疾病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患者并发胆总管结石的情况较为多见[1-2]。JPDD可使胆管受压,导致胆管解剖变异,从而给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增加困难。对于此病,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有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sEST)联合EPBD等。因JPDD乳头壁薄,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医师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术后穿孔、出血[3]。而采用EPBD治疗,机械碎石率及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且较大的胆管结石取石较困难[4]。近年,有研究表明,采用sEST联合EPBD可降低取石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为此,本研究将上述联合方案应用于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较佳,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标准:(1)经核磁共振胆管成像或CT确诊,符合《外科学(第8版)》[6]有关JPDD及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2)无消化道手术史;(3)结石数量不超过3枚,最大结石直径<1.5 cm;(4)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胆管炎等并发症;(2)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3)因患有重大躯体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4)凝血功能异常、感染;(5)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6)术中更改手术方案;(7)不配合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具体分组方法:利用EXCEL函数生成1~128个随机数,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依次分配,奇数设为对照组(sEST治疗),偶数设为观察组(sEST联合EPBD治疗),每组6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sEST,于十二指肠降段置入十二指肠镜,确定为JPDD后行乳头插管,见图1,随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通过造影确定结石部位、大小及数量,据此切开乳头,切开长度一般为1.0~1.2 cm。使用取石网篮取石,如结石过大,可在机械碎石后用网篮取出。观察组行sEST联合EPBD,先通过ERCP明确结石情况,然后于十二指肠乳头做0.4~0.5 cm小切口,切开长度不超过乳头的1/3,见图2。结合结石大小选择柱状扩张球囊,直径一般为0.8~2.0 cm,将其沿导丝置入乳头内并使之中部恰好处于乳头狭窄区,连接加压泵后,将造影剂注入导管内,在X线透视下扩张乳头括约肌,如球囊腰部消失(图3)且维持0.5~1.0 min时停止扩张,抽出造影剂,放置取石网篮取石,见图4。如结石超过2 cm,可在机械碎石后用网篮取出。两组术后均常规留置鼻胆管。术后第2天行造影检查,确认结石是否取尽,如未取尽则择期行二次取石。

图1 JPDD插管成功 图2 乳头小切开

图3 ERCP球囊扩张后腰部消失 图4 ERCP下取石网篮取石

1.3 观察指标 (1)取石情况:统计两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总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率。取石成功评定标准:术后造影未发现结石,鼻胆管引流通畅。(2)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获取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4)统计两组术后消化道出血、穿孔、胆道感染、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总取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机械碎石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两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予以止血、补液、抑酸等治疗;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予以胃肠减压、广谱抗生素及奥曲肽补液治疗;胆道感染适当进行抗生素治疗;胰腺炎采用胃肠减压、奥曲肽及广谱抗生素等治疗;高淀粉酶血症予以抑肽酶、5-氟尿嘧啶等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均缓解。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 论

JPD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可通过以下机制与胆总管结石产生关联:对胆管产生直接压迫作用,使胆总管中下段变窄,胆汁无法正常引流,导致胆汁淤积[7];造成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易致胆汁反流从而诱导形成胆结石[8]。合并JPDD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十二指肠乳头解剖异常,且缺失固有肌层,使术中切开程度受到限制,因此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较难取得理想的取石效果。EPBD是利用球囊扩张乳头括约肌再取石,无需切开乳头括约肌,可防止出现出血、穿孔等不良情况,但遇较大结石(直径>1 cm)容易造成嵌顿,使十二指肠遭受机械性挤压,易致水肿,增加了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9-10]。近年,有研究指出,联合应用sEST与EPBD既可充分扩张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胆管,便于取石,又能弥补EPBD的不足,避免胰管括约肌过度受压[11]。本研究探讨了sEST联合EPBD治疗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以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及总取石成功率均更高,机械碎石率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提示sEST联合EPBD利于提高结石清除效果,并可促进术后康复。分析原因为:行sEST时通常需沿胆总管轴向切开乳头,因合并憩室导致患者乳头偏离原位,胆总管下端走行亦发生改变,术中切开长度及方向较难掌控,可能造成切开长度小于结石直径,进而影响取石效果[12];术中为防止结石嵌顿,往往使用碎石器碎石,使得机械碎石率增加[13]。而sEST联合EPBD则是做小切口后结合结石直径选择适宜的球囊扩张乳头括约肌,以确保操作空间充足,利于提高取石效果[14];sEST切口相对较小,不会对十二指肠肠壁造成较大损伤。而EPBD可使括约肌功能免受破坏,且术中使球囊扩张方向倾向于胆管侧,可确保胰液顺畅引流,从而减少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进程[15-16]。胆总管结石可阻碍肝肠循环,使肝床及周围肝组织受损,表现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17]。本研究中,两组术后第1天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原因为sEST联合EPBD可更有效地促进肝肠循环恢复,且不会造成肝功能损害,因此可迅速下调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在sEST基础上加行EPBD并不会明显增加额外的医疗费用。

尽管sEST联合EPBD的安全性较好,但术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行EPBD扩张操作时应确保球囊腰部彻底消失,如加压至最大压力的3/4,仍未见球囊腰部消失,需立即停止扩张操作[18]。(2)根据胆道扩张直径确定压力调节值,避免扩张时间过长,以胆道开口充分显露为宜,且球囊扩张直径应在胆道直径以下[19]。(3)扩张后应尽快完成碎石或(和)取石操作,以免使胰管开口处受到长时间刺激。

综上所述,sEST联合EPBD治疗JPDD合并胆总管结石,切开乳头后根据结石直径选择适宜的球囊进行扩张,利于扩展手术空间,提高取石效果,并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且EPBD操作简便,基于其括约肌过伸原理,能完整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减少机体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括约肌胆总管球囊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良性胆肠吻合口狭窄球囊扩张与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