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分网络的汉越佛教熟语对比

2022-01-17赵燕华

华中学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熟语观音佛教

赵燕华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佛教用语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中,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越南,佛教从公元2世纪时就已经开始传入,经过历朝的发展,佛教文化也对越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佛教用语也进入现代越南语中。“越南北部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一直是中国的郡县,在建立自主封建国家后仍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藩属’关系,因此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该地区印度文化的影响与中部、南部不同,更多地表现为间接影响,主要是从中国传入的大乘佛教文化的影响。”[1]正因为越南佛教受中国大乘佛教影响较大,所以进入现代越南语中的佛教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佛教词汇就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当然,佛教文化无论传入哪个国家,都会与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从而体现出每个国家佛教文化的不同特征。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反映在词汇系统中,就会表现出不同语言中佛教词语的差异性。

熟语用凝练的结构表达出丰富的语义内容,是每种语言中最能体现其文化内涵的词汇形式。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中都含有大量佛教熟语,对这些佛教熟语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用复杂网络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相似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汉越佛教熟语的同源性特征及各自的本土化特征。

汉语佛教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我们从《佛教成语》[2]中统计出475个佛教成语,从《新华成语词典(第二版)》[3]挑选出另外55个佛教成语,加在一起共530个佛教成语。我们对这些佛教成语的佛源义进行语义分析,发现有256个佛教成语的佛源义并不包含佛教成分。这些成语有些是佛教名僧讲经时的譬喻,主要用来说明事理,不涉及佛教本身,如“空谷传声”“少见多怪”“坠茵落溷”等;有些虽然来源于佛教典故,但这些成语本身不含佛教义,如“少见多怪”“守口如瓶”“雪中送炭”等。这样,佛源义含佛教成分的汉语成语就只剩274个。我们又通过相关词典和网络统计出261个含佛教成分的汉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与含佛教成分的274个佛教成语加起来,共计533个汉语佛教熟语。

越南语佛教熟语主要包括成语和谚语。我们从《越南佛教的歌谣、俗语》[4]统计出含佛教成分的越南语佛教熟语443个,从《越南语大辞典》[5]统计出另外106个含佛教成分的越南语佛教熟语,加在一起共计549个。

我们把每个佛教熟语中包含的佛教成分分析出来,佛教熟语与佛教成分之间就形成了相互联系的语义网络。我们运用复杂网络的方法,把佛教熟语作为一种类型的节点(记作U节点),佛教熟语所包含的佛教成分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节点(记作O节点)。我们再把U节点与O节点两两连线,就形成了佛教熟语与其佛教成分之间的二分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汉越佛教熟语及其佛教成分二分网络图(部分)

图1展示的U节点是5个汉语佛教熟语和5个越南语佛教熟语,○节点是这10个佛教熟语所蕴含的9个佛教成分,它们之间的连边就构成了二分网络。二分网络是复杂网络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只在不同类型的节点之间进行连接,同一种类型的节点之间不进行连接。也就是说,佛教熟语之间不进行连接,佛教成分之间也不进行连接,只在佛教熟语和佛教成分之间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以佛教成分为属性的佛教熟语之间的关系,便于对汉越佛教熟语的相似度进行计量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在U节点中,汉语“百年眷属三生定,千里姻缘一线牵”和越南语“缘债三生”与○节点的连线最多,都是4条连线;在○节点中,“修行”与U节点的连线最多,都是5条连线。我们把U节点和○节点之间连边的个数称为“节点度”,即“与该节点有直接连接的其他节点的个数。节点度反映的是给定节点的连通性,是最为基本、也最容易理解的网络指标”[6]。

二、从相对节点度看汉越佛教文化差异

我们对汉越佛教熟语的成分进行分析,一共提炼出277个佛教成分。这些佛教成分有119个跟越南佛教熟语没有连边,有35个与汉语佛教熟语没有连边。也就是说,有119个佛教成分与越南佛教熟语的节点度是0,有35个佛教成分与汉语佛教熟语的节点度是0。我们把0节点相对于某一种语言佛教熟语的节点度称为“相对节点度”。

当然,从汉越佛教熟语的佛教成分差异,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汉越佛教文化的不同特点。

(一)含数字的佛教成分大多数与越南佛教熟语相对节点度为0

汉语熟语中有很多含数字的佛教成分,如:

半世、一生、一世、一念、一心、两世、三世、三灾、三昧、三宝、四苦、四大、四大天王、五蕴、六根、六欲、六尘、七世、八难、十方、万劫、万法

这些佛教成分用数字缩略语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佛教语义内涵,大部分都出自汉语佛教成语。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含数字的佛教成分语义大都发生了虚化,数字不再有具体所指,语义的重点在另外一个非数字的语素。如《佛学大辞典》[8]对“三昧”的释义为:“一出家昧,二读诵昧,三坐禅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9]对“三昧”的释义为:“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在现代汉语中,“三昧”在表义上不再指哪三昧,只是泛指一种修行方法,并进一步引申为“事物的诀要”。

(二)与密教有关的汉语佛教成分与越南佛教熟语相对节点度为0

《佛教成语》[10]收录了4个与密教有关的成语,分别是“醍醐灌顶”“如饮醍醐”“方便之门”“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几个成语中与密教有关的佛教成分“醍醐”“灌顶”“方便”都只与汉语佛教熟语建立了连边,与越南佛教熟语没有连边。

“醍醐”是“五味之一,制自牛乳。味中第一,药中第一”[11]。“由于醍醐的渗透力特别强,所以佛教用它来比喻最高的佛法”[12]。“灌顶”是“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13],也就是向新嗣位的高僧头顶浇洒清水的仪式。在现代汉语中,“醍醐”和“灌顶”的佛教义都不再显现,“醍醐”被比喻为“智慧”,“灌顶”则根据字面义被比喻为“灌输智慧”。

(三)汉越佛教成分表现出汉越佛教传说特有的人物形象

中国佛教和越南佛教的传说人物形象大体相同。比如都有释迦牟尼、如来、观音、弥勒佛、罗汉、夜叉等,这些在汉越佛教熟语中都有显现,但显现的形式还是有差异的。

1.“释迦牟尼”和“如来”

佛教成分“释迦牟尼”与汉语佛教熟语和越南佛教熟语的相对节点度都是6,汉语的6条熟语都是成语,分别是“大显神通”“拈花微笑”“人中狮子”“惟我独尊”“现身说法”“心到佛知”,它们都是源于释迦牟尼的故事,因此我们从中提取了“释迦牟尼”作为佛教成分。但汉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中没有直接含有“释迦牟尼”的,倒是使用“如来”比较多,“如来”与汉语佛教熟语的节点度为3,这3条熟语分别是“弥勒面孔如来心——和善”“殿堂里找如来——大处着眼”“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6]对“如来”的释义为:“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意思是从如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所以“如来”和“释迦牟尼”所指相同,但在现代汉语熟语中,“释迦牟尼”已不在熟语的表层形式中显现,“如来”则直接出现在熟语的显性层面。

2.金刚和护法

汉越佛教熟语中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是各自特有的。如汉语中的“哼哈二将”在越南语中就没有对应的熟语,“哼”“哈”这两位守卫佛寺山门的金刚形象就没有进入越南佛教熟语。除了“哼哈二将”之外,汉语中还有“四大金刚”之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7]对“金刚”的释义为:“佛教称佛的侍从力士,因手拿金刚杵(古印度兵器)而得名。”佛教成分“金刚”与汉语佛教熟语的相对节点度为12,这12条佛教熟语分别是“菩萨金刚泥捏成,和尚道士爹娘生”“四大金刚讨饭——穷凶极恶”“走煞金刚坐煞佛——苦乐不均”“不看金刚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赶车没油,种地没牛,金刚罗汉也发愁”“金刚不坏身”“金刚倒地一堆泥”“金刚怒目”“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菩萨低眉”“金刚原是佛家奴”“真相大白”。其中,“真相大白”的“真相”指的是“佛经中金刚力士的本来面目”[18],所以可以从中提取出佛教成分“金刚”。在现代汉语中,“真相大白”的佛教成分“金刚”已经隐退了,没有在语言表层显现出来。

3.观音和氏敬

佛教成分“观音”与汉语佛教熟语的相对节点度为20,这20条佛教熟语分别是:“观音菩萨看人——慈眉善目”“不识时,不识候,也识观音生种豆”“赤脚拜观音——真心诚意”“佛殿何必深山求,菩萨观音处处有”“观世音看见红孩儿——见财难舍”“观音打喷嚏——好神气”“观音的肚腹——慈悲心肠”“观音脸”“活观音”“观音菩萨,年年十八”“观音菩萨下人间——救苦救难”“观音菩萨也有落难的时候”“观音生崽——天知道”“观音修到十全,还是赤脚坐莲花墩”“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家家有本观音经”“六月廿八福严寺,借佛游景拜观音”“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神仙都有思凡意,大肚罗汉戏观音”“救苦救难”。其中“救苦救难”中的佛教成分“观音”虽然没有在语言表层显现,但是“救苦救难”跟“观音”形象是一种直接联想关系,因此其中的成分“观音”并没有隐退。

越南佛教熟语中的“观音”形象有两种,一是忍辱修行的“氏敬观音”,二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音”。这是佛教的观音信仰与越南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

越南语“南海观音”形象源于另一部佛教民间作品《南海观音传》。“全传共有1426句,内容强调佛教的‘仁’和‘孝’。”[20]与此相关的熟语有“Nam mc Pht Quanm,ra tay cutrm lun mi loài(南无观音佛,伸手救赎沉沦万类)”“Cha già là Pht Thích Ca,mgiàích thPht bà Quanm(父亲老了就像释迦牟尼佛,母亲老了就像观音菩萨)”“Git nc cành dng(杨枝净水)”。

4.关公和德翁

关公“是中华民族众多神明中惟一受到儒、佛、道共同供奉的神。在佛教中,不但汉地显宗佛教将关羽请去做了护卫寺庙的伽蓝神,而且藏传佛教也将关羽接纳为密宗护法神”[21]。但“关公”并不是汉越佛教熟语中的成分。“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作为勇猛忠义的象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虽然在佛教中也被奉为神,但并没有表现在汉语佛教熟语中。

(四)越南语佛教成分表现出越南佛教特有的事物或现象

越南熟语中的佛教成分还有一些反映了越南特有的佛教事物或佛教现象,这些佛教成分与汉语熟语的相对节点度都是0。

1.娓和男居士

在古代,越南佛教寺庙里除了有和尚和尼姑之外,还长期居住着“娓”和“男居士”。“娓”是字喃,越南语写作“vãi”。她们是佛教徒,但是还没有出家,她们住在寺庙里,主要职责是做杂务。在我们建构的二分网络中,佛教成分“娓”的节点度为7,这7个越南佛教熟语分别为:“n cm có canh, tu hành có vãi(吃饭有汤,修行有娓)”“Bà vãi chng khi lni chùa(老娓少不了上一次寺)”“Bbi nhvãi lên chùa(急急忙忙得像娓上寺的样子)”“c lòng bà vãi, mt lòngng s(讨好娓,得罪和尚)”“ng slàm hbà vãi(和尚惯坏了娓)”“Shmang, vãi rn rt(和尚如毒蛇,娓如蛇蝎)”“Snói phi, vãi nói hay(师说僧对,娓说娓好)”。当代越南佛教已经没有“娓”了,现在越南的女居士都是在家修行。

三、汉越佛教熟语相似度统计与分析

(一)汉越佛教熟语相似度统计方法

我们通过二分网络将汉越佛教熟语及其蕴含的佛教成分之间进行了连接。那么,以佛教成分为属性的汉越佛教熟语之间的相似度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汉越佛教熟语之间的相似系数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相似度。相似系数可用公式(1)[23]来计算。

在公式(1)中,如果佛教熟语Ui含有佛教成分0l,则ali=1;否则,ali=0。Sij的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二者越相似;反之,则二者越不相似。

(二)相似系数为0的汉越佛教熟语统计与分析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有的汉越佛教熟语的相似系数为0,即它不与其他任何一个汉越佛教熟语具有相同的佛教成分。还有一些佛教熟语虽然与同一种语言的其他佛教熟语的相似系数不为0,但是它与另一种语言的佛教熟语没有相同的佛教成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相对相似系数为0。如汉语佛教熟语“拨云见日”含佛教成分“佛理”,它与汉语熟语“半信半疑”“不可理喻”“点石成金”“顽石点头”等都具有相似性,但它不与任何一个越南佛教熟语具有相似性,它相对于越南佛教熟语的相似系数就为0。

根据对二分网络的计算,我们统计出汉语佛教熟语相似系数和相对相似系数为0的有55个,越南佛教熟语相似系数和相对相似系数为0的有43个,加在一起共98个,仅占我们所统计的汉越佛教熟语总数的9.06%。这说明汉语佛教熟语和越南佛教熟语的相似度是比较高的,有90.94%的佛教熟语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在55个相似系数和相对相似系数为0的汉语佛教熟语中,有14个熟语是含有人名的,如佛教名僧支遁、萨提达摩、丰干、迦叶,佛教传说人物孙悟空、玉皇大帝、天女、龙王、阎王、金刚、四大天王。这些佛教名僧和传说人物大多数在越南佛教也是存在的,比如越南佛教民间作品《南海观音传》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就是玉皇大帝封的。但是它们没有进入到越南佛教熟语中。

这些表示佛教名僧的佛教成分,它们在现代汉语中语义也潜藏起来了,只是包含在这个熟语的佛教典故中。如“丰干饶舌”语义焦点在“饶舌”,至于“丰干”是谁已经鲜有人知了。又如,“臭肉来蝇”与萨提达摩来中国传教有关,且刚开始是个中性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贬义词,并且“萨提达摩”语义也退出语言显层了。

此外,还有10个汉语佛教熟语含佛教成分“佛理”,两个汉语佛教熟语含佛教成分“佛性”。这两个佛教成分在越南佛教熟语中是没有显现的。

汉语佛教熟语还有“降龙伏虎”“拖泥带水”含有佛教成分“法力”。前面所说的含佛教传说人物的汉语佛教熟语“火眼金睛”“紧箍咒”“天兵天将”等也是强调佛教法力的。越南佛教熟语没有这样的佛教成分。

在43个相似系数和相对相似系数为0的越南佛教熟语中,有31个是含佛教成分“报恩”的,其中有20个是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表1所示:

表1 含“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越南佛教熟语一览表

(三)相似系数非零的汉越佛教熟语统计与分析

具有相似性的汉越佛教熟语就构成了相似群落,相同的佛教成分可以看作是该相似群落的属性。每个相似群落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相似程度,因此它们的相似系数是不同的。比如,以佛教成分“佛”为属性的相似群落有成员数有230个,包括汉语佛教熟语106个和越南佛教熟语124个。其中,如果以汉语佛教熟语“白萝卜献佛爷——也是敬心”为参照词条,那么与之相似系数为1的佛教熟语有41个、相似系数为0.707107的佛教熟语有83个、相似系数为0.57735的佛教熟语有49个、相似系数为0.5的佛教熟语有35个、相似系数为0.447214的佛教熟语有14个、相似系数为0.408248的佛教熟语有7个。

在这些相似群落中,有的群落属性是一个佛教成分,有的群落属性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佛教成分。比如,属性是“出家”的汉越佛教熟语有21个,属性是“出家”和“佛”的汉越佛教熟语有250个,属性是“僧”“佛”“斋”的汉越佛教熟语有358个。在属性为一个佛教成分的汉越熟语群落中,群落成员数最多的群落属性是“佛”,包含230个汉越佛教熟语,其次是“僧”,包含112个汉越佛教熟语,最后是“寺”,包含87个汉越佛教熟语。

有的佛教熟语只含有一个佛教成分,那么它与另一种语言中只含有该义项的佛教熟语相似系数就为1。如汉语只含有“佛”的佛教熟语有17个,越南语只含有“佛”的佛教熟语有26个,那么这43个汉越佛教熟语的相似系数就是1,它们组成了以佛教成分“佛”为属性的高度相似群落。

四、结语

通过对533个汉语佛教熟语和549个越南佛教熟语中所含佛教成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越佛教熟语中包含的佛教成分同种有异,本土特征明显。汉越佛教熟语中的与佛教有关的人物形象或事物现象都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为了计算汉越佛教熟语之间的相似度,我们对汉越佛教熟语与其佛教成分之间的二分网络进行了相似系数的计算,发现有90.94%的佛教熟语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说明汉语佛教熟语和越南佛教熟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通过对相似系数和相对相似系数为0的汉越佛教熟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语佛教熟语和越南佛教熟语的不同偏好。比如,汉语佛教熟语含有的“佛理”“佛性”“法力”等佛教成分在越南佛教熟语中是没有显现的;越南佛教熟语含“报恩”,尤其是“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佛教成分比较多,这在汉语佛教熟语中也是没有显现的。

此外,通过统计发现,汉越佛教熟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佛教成分是“佛”“僧”“寺”“菩萨”等,少量的佛教成分聚集了大量的汉越佛教熟语。对这少量的佛教成分进行语义特征的分析与对比,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汉越佛教熟语相似性的认识,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释:

[1] 梁志明、李谋、杨保筠,等:《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2] 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4] [越]丽如释忠厚:《越南佛教的歌谣、俗语》,胡志明:胡志明市出版社,2002年。

[5] [越]阮如意:《越南语大辞典》,顺化:顺化出版社,2010年。

[6] 刘海涛:《计量语言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26页。

[7] 梁志明、李谋、杨保筠,等:《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233~234页。

[8]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309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23页。

[10] 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第85~90页。

[1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2715页。

[12] 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13]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2939页。

[14] 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5] 祁广谋:《越南语汉越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356页。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10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74页。

[18] 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19] [越]释清决:《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一卷 越南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92页。

[20] [越]释清决:《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一卷 越南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92页。

[21] 马书田:《中国密宗神》,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第216页。

[22] 阮光颖:《试论关公信仰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第136~137页。

[23] T. Zhou, Z. Kuscsik, J. G. Liu, M. Medo, J. R. Wakeling and Y.C. Zhang,“Solving the Apparent Diversity-Accuracy Dilemma of Recommender System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07,2009,pp.4511-4515.

猜你喜欢

熟语观音佛教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看图猜熟语
看图猜熟语
佛教艺术
观音送子图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